我心中的录取通知书

2011-08-30 01:18郑莉莎
博客天下 2011年16期
关键词:纸袋通知书银行卡

郑莉莎

2008年6月7日和8日,这两天也许可以决定我的半个未来。尽管重要得令人窒息,但我总尽量保持情绪平静,衣食住行与平常无异,催眠自己—这只是学校的又一次模拟考试。考试结束后,我恨不得把所有的高中知识都扔掉,接着就是陷入穿梭于各种同学聚会的疯狂中,并以安静的、焦虑的、自我安慰的,又自我恐吓的心态,等待我的录取通知书。

等待的过程真是漫长。我忘记考了多少分,忘记怎么填报志愿,就记着每天饭前饭后会叨叨一遍:“录取通知书怎么还没来啊?”我甚至现在想想都觉得傻,明明已经在网上查到被录取,干吗还要心浮气躁?但在潜意识里,网络真是不可信,纸才能作凭据,有录取通知书才能证明我12年的努力。

我怀疑邮局把我的地址搞错了,我怀疑邮局把我的录取通知书搞丢了,我暗暗咒骂邮局太不负责任。我又怀疑学校改主意不录取我了,怀疑是学校的某个计算机系统出错,漏掉了我的名字,我打电话去录取学校查,又打电话去市招生办问。我没事就趴在窗户边看有没有类似邮递员的陌生人出入,我打遍与我报考同一个学校的初高中同学,还好,别人也在焦虑等待。

某天早晨,绿衣服叔叔按响了我家的门铃,他带来一个红色硬壳大纸袋,大红纸袋上是黄色的“录取通知书”,真是太喜庆了!幸福来得总是那么突然。我翻出里面的东西,一样一样,小心地摆在桌上:单独用白信封装好的银行卡、银行卡使用说明,有关助学贷款的小册子,转团组织关系的说明,大学生安全注意手册,最宝贵的录取通知书。

每一样东西,每天翻出来,如阅读圣经般阅读一遍,再按它来时的模样原装回去,重复这一套动作到腻。

那时,哪管什么录取通知书的创意设计,随“书”附送了什么大礼包,只要看到“XX同学被XX学校XX专业录取”就足够幸福了。

转眼3年过去,又是高考季,浏览晒在微博上的录取通知书,我看不到我曾经焦虑等待整整两个月的录取通知书了,因为我忘了它长什么样。不过随“它”附送的银行卡倒还一直躺在我的钱包里。

看看现在的录取通知书,南京理工的淘宝录取短信、复旦的欢迎词走小清新路线、南京大学的浪漫串烧宋词,在保证录取信息准确的前提下,将录取通知书“萌”出各校的特色也无妨。相对于只有一句简单的“你被录取了”的年代,个性化的录取通知书带有时代的烙印,更具有珍藏和纪念的意义。而如果当时能再随“书”附赠一张如北大的游戏光盘或者华南理工的地图,那我也不会在校园里瞎问报到地点了。

还有网友提到随录取通知书寄来的银行卡、电话卡有绑定消费之嫌。我钱包里的银行卡也是与校园卡绑定的,偶尔也会发发“学校绑定消费无选择”的牢骚,但总体来说,倒没觉得有不利不便之处。当然,某些强制的、不合理、不透明的绑定消费,是明令禁止的。

教育大业是严肃的事情,不容置疑。而从这小小的录取通知书创意是否可以看到,中国的教育有一点点改进?至少在形式上有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一味的单向灌输,不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一律把刺头磨平。各高校从录取通知书上改变他们的姿态,原本教育才是真正为人类服务的大业,它需要“迎合”我们的口味,注重我们的需求。

如果我的录取通知书“萌”得上了2008年的报纸头条,那我会一直记得它,而不是靠一张银行卡寄托回忆。

猜你喜欢
纸袋通知书银行卡
复杂背景下银行卡号识别方法研究
入学通知书
银行卡被同学擅自透支,欠款谁偿还?
工地上的他收到了北大录取通知书
谁划走了银行卡里的款
通知书
50年前的大学录取通知书
关于审稿专家及作者提供银行卡号的启事
一图看懂档案袋里装了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