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福双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tinal stromal tumor,GIST),源自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由未分化的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属于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的范畴[1]。胃肠道间质瘤是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中,最为常见的间叶肿瘤,占消化道肿瘤发病率的2%左右[2]。本研究中,2010年01月~2011年05月期间,我院诊治的40例胃肠道间质瘤,MRI分析其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现将结果汇报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1 一般资料 2010年01月~2011年05月期间,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40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31.5~81.6岁。临床症状多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痛、腹部肿块、腹胀等,甚至出现贫血症状。
1.2 MRI检查方法 采用Siemens Avanto 1.5T超导MR扫描仪,使用自动注射器团注Gd-DTPA(流率设定为3ml/s,剂量为0.1mmol/kg),随后注射20ml生理盐水(流率设定为3ml/s)冲洗连接管。注射开始后,在给药后15、45s,以及给药后120s时间点,采用屏气反相位FLASH序列(Impate采用体线圈,Avanto采用相控阵6通道表面线圈),进行多期扫描。扫描参数如下:TR为2.4ms,TE为120ms(Avanto),TR为4.8ms,TE为150ms(Impate),层厚为6mm,层间距为2mm,视野(FOV)大约为320~360mm×230~300mm,矩阵为256×192。
1.3 病理学观察 手术过程中,对肿瘤的大小、形态、部位、侵袭情况,以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进行观察,并与术前MRI影像学检查结果比较。
2.1 影像学观察
2.1.1 病灶的大小、形态 MRI图像所示的最大截面上,病灶大约直径在2.5~22cm之间。影像表现为圆形或者不规则分叶形,病灶边界比较清晰,与周围组织分界较为清楚,没有明显消化道梗阻表现。
2.1.2 病灶的部位 40例胃肠道间质瘤中,其中胃部肿瘤有21例,小肠肿瘤有15例,回盲部肿瘤有3例,横结肠系膜肿瘤有1例。处于消化道腔内的肿瘤有5例,消化道腔外的肿瘤有28例,消化道腔内外混合生长的肿瘤有7例。详细结果见表1和表2。
表1 胃肠道间质瘤病灶部位情况
表2 消化道内外肿瘤病灶生长方式
2.1.3 MRI表现 不均匀的肿块密度及信号,可出现囊变、坏死、出血等,增强后肿块实性部分强化。坏死、囊变区无明显强化。
2.2 病理学检查结果 4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肿瘤切面平坦,肿瘤颜色为灰白或者灰红色,呈圆形或者不规则分叶状,侵犯相邻组织或与之不粘连或者部分粘连,瘤体表面供血血管异常增粗,甚至迂曲。
胃肠道间质瘤是最常见的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由于在光镜检查结果方面,间质瘤与平滑肌瘤相似,因此,早期关于间质瘤的文献与平滑肌瘤可能有所混淆[3]。近年来,随着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胃肠道间质瘤具有独特的免疫表型,以及分子生物学特征,可以明显与平滑肌瘤区分开来[4]。胃肠道间质瘤发生部位可以在食管到直肠等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也可以发生于网膜、系膜,以及腹膜后等部位,其中以胃部肿瘤最为常见,其次为小肠、结肠等部位。生长方式以腔外生长为,因此,很少出现消化道梗阻症状[5]。本研究中,40例胃肠道间质瘤中,其中胃部肿瘤有21例(52.5%),小肠肿瘤有15例(37.5%),回盲部肿瘤有3例(7.5%),横结肠系膜肿瘤有1例(2.5%)。处于消化道腔内的肿瘤有5例(12.5%),消化道腔外的肿瘤有28例(70.0%),消化道腔内外混合生长的肿瘤有7例(17.5%)。本研究结果证实与文献报道的结果一致。
MRI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重点在于良恶肿瘤性的鉴别,这对手术方案的确定及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恶性胃肠道间质瘤征象主要表现为,浸润邻近组织,或出现肠系膜、腹膜、网膜、肝脏或淋巴结等多处转移,或者浸润肿瘤粘膜及肌层。术前通过MRI检查对其征象进行全面了解,尽可能地准确判定良性或者恶性性状。很多情况下,胃肠道间质瘤的良恶性判断常常十分困难,没有一种方法能对其进行准确定性[6]。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结合影像学表现、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对其进行综合准确的定性。
[1] 王亚莉,付兵.27例胃肠道间质瘤的MRI表现及病理分析[J].现代临床医学,2010,36(4):279-280.
[2] 张龙江,祁吉.胃肠道间质瘤:一种新确定的胃肠间叶性肿瘤[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998-998.
[3] 龚静山,杨鹏,徐坚民,等.胃肠道间质瘤的CT和MRI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8,27(1):62-64.
[4] 马军,张志远,王宁菊,等.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表现[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5,21:833-834.
[5] 杨其昌,季晓华,沈屹,等.74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与生物学行为评价[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5,34:6-7.
[6] 周恩平,王娟,杨敏洁,等.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及MRI诊断分析[J].当代医学,2009,15(1):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