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应亮
(陕西省旬阳县水电局,陕西 旬阳 725700)
桂花水电站工程地处旬阳县桂花乡境内,位于汉江南岸一级支流坝河的下游。本工程为不完全年调节水库,引水式电站。水库总库容3252万m3,调节库容2236m3。枢纽建筑物包括挡水及泄水建筑物,引水建筑物、发电站厂房及开关站三部分。挡水及泄水建筑物由大坝、溢流坝顶泄水闸及排沙底孔组成。大坝布置在河谷狭口上游40m处,为浆砌石单曲拱坝。水电站装机容量2×6000kW,保证出力2453kW,多年平均发电量4499万kWh,年利用小时数3479h。
桂花水电站溢流坝体型布置如图1所示,为溢流拱坝。坝高55.5m,大坝设计洪峰流量1550m3/s(p=2%), 校核洪峰流量 2150m3/s(p=0.2%)。正常蓄水位294.00m,相应的下游水位为255.5m;设计水位294.655m,相应的下游水位为256.26m;校核水位296.195m,相应的下游水位为258.17m;死水位279.00m。坝顶弧长57m,溢流坝坝顶高程为288.0m,非溢流坝坝顶高程为296.50m。
对此布置的水流流态和水舌落点处的流速分布进行了观测[1],水流流态如图2所示(照片)。可以看出,由于溢流坝断面沿程缩窄,水流流态受断面缩窄影响,同时受拱坝向心力影响,水流沿程不断缩窄;当水流落入下游河床时,水舌集中,实测设计水位情况下水舌宽度为20.4m,校核水位时为28.8m。落点水舌宽度比溢流坝出口宽度大大减小,设计水位减少了45%,校核水位减小了23%。
水舌落入河床后,在落点处掺入大量空气。但同时也可以看到,水舌落入河床后偏向左岸流动,右岸为回流区。而且主流宽度沿程减小。这种流态对左岸河床会产生较大的冲刷。而左岸河床在水舌落点下游约200m范围内岸坡为土坡,泄流时将会造成土坡坍塌,形成滑坡危及岸边的安全。水舌落点处左岸水流翻滚大,水面波动剧烈,水舌外缘距左岸很近,泄洪时会对左岸造成不利影响。
根据下游河床的流速分布,本研究在整体水工模型的下游河床上布置若干测点。流速测点的布置以拱坝轴线为基线分为平行的三条,每两条线之间的距离为18m,在每条线上每隔40m布置一个流速测点,如图3所示。
测点的流速分布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在水舌落点处附近 (设计水位落点距坝出口的距离为39.45m,校核水位时为40.35m)流速大。最大流速由2#测点测得,在设计水位时为27m/s,在校核水位为27.96m/s。3#测点,在设计水位时为21.14m/s,在校核水位时为23.4m/s;4#测点以后流速急剧下降,最大流速为10~12m/s左右。由此可见在水舌落点附近,高速水流急剧冲击河床,这是造成下游河床冲刷的主要原因。原型河床的抗冲流速只有5.0m/s,而实际落点处的流速约为抗冲流速的6倍,远远大于抗冲流速。尤其要注意的是,由于主流在左岸,左岸流速大,而左岸又有约200m长的一段土坡,一旦泄洪,势必造成左岸的严重冲刷,甚至造成滑坡。
由上述试验可以看出,由溢流拱坝下泄的水流偏向左岸,水舌集中,水舌落点附近流速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能力大。为了改善水流流态和减小对下游河床的冲刷,试验采用差动坎方案和掺气分流墩方案进行比较,结果证明,掺气分流墩方案大大改善了水流流态,使水流偏向左岸的现象大为减弱,下游河床冲刷高程也比差动坎方案提高了5m左右。因此,提出采用掺气分流墩与消力池联合应用,以保证大坝的安全运行。
掺气分流墩设施是由掺气分流墩墩头、劈流头、侧墙挑坎、底部掺气坎以及支墩组成[2],如图5所示。由图中可以看出,在每孔溢流面设置了2个掺气分流墩,墩高为6.6m,墩厚为0.96m,墩宽为1.206m。墩的前部为圆弧形,后部为梯形,劈流头为三角形,在墩子的后部设有支墩。分流墩和底部掺气坎的作用是将集中下泄的水流分成多股挑射水流;劈流头的作用是将墩头顶部的水流分开;侧墙挑坎的作用是水流流过侧墙挑坎时,水流向内收缩,在侧墙的背后形成空腔;支墩的作用是支撑掺气分流墩,保证掺气分流墩的稳定性。这样,就使整个水流的底部、顶部和侧面都处于大气中,形成了四面临空的、充分扩散的掺气水流。
在分流墩的布置上,采用中孔,2、4孔和1、5孔的掺气分流墩的设置位置各不相同,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为了使水流纵向分散时落入不同的位置,从而减少入水单宽流量,减轻对下游河床的冲刷。
消力池长度为75m,消力池的轴线以拱坝的坝轴线为准,右岸消力池的进口宽度为21m,出口宽度为25.5m,扩散角为3.434°,消力池的边墙为直墙。左岸的消力池边墙按照左岸的山体布置,为了使水舌全部落入消力池,消力池的进口宽度为21.0m,向下游21.4m处的宽度从21.0m逐渐缩窄为14.4m,然后消力池向左扩散,出口扩散宽度为18m。在消力池进口向下游41.2m消力池的边墙为直墙,再向下游16m为一过渡段,过渡段用扭面连接,扭面下游为一斜墙,其坡度为1:1。为了稳定水跃和增加消能效果,在消力池中布置了6个T型墩,T形墩布置在水舌冲击区,此处流速较大,但由于掺气分流墩水舌挟带了大量的空气,T型墩估计不会发生空蚀破坏,但为了安全起见,T型墩墩头的前部做成流线型,尾部做成扩散形,以增加抗空化的能力;消力池及T型墩的布置和剖面如图6、图7所示。
掺气分流墩的水流流态如图8所示 (照片)。由图中可以看出,当水流通过分流墩时,分流墩将水流分成20股分散水舌,每股水流都遵循自己的运动轨迹流动,在空中互相碰撞,掺混。分流墩上部的劈流头将分流墩头部的水流劈开,在分流墩的背后有明显的空腔。分流墩底部的掺气挑坎将溢流坝底部的水流挑起,在其底部形成空腔。侧墙挑坎使得水流向内稍有收缩,在其背后形成掺气通道,掺气通道与底部掺气挑坎下的空腔形成通路,整个分流墩的顶部、底部和侧面都处于空腔中,使空气源源不断的掺入水流中。
消力池的水流流态如图9所示,可以看出,水舌落入消力池后,水流纵向扩散较大,主流稍偏向左岸。当水舌潜入消力池的底部时,由于惯性作用水流反弹,并向两边扩散。扩散水流受底部两排T型墩的阻碍作用,减弱了水流的扩散能力,使得两边墙处水流翻卷较不加T型墩时大为减弱;由于左岸向右凸出,使得左岸水舌落点处的水面波动较大,最大波动约2.5m。落点以后左岸水流沿扭面和斜坡流动,右岸水流波动较小,水面比较平稳。
校核水位时,池后水流有窜升现象,但消力池基本满足消能要求。设计水位和正常水位时水舌落点后水流比较平稳,消力池后水位落差小。
设计水位、校核水位和正常水位的下游河床的冲刷效果见表1,设计水位的冲刷结果如图10所示。可以看出,各水位情况下冲深高程均高于消力池的底板高程,说明采用消力池和掺气分流墩联合消能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拱坝消能的主要问题是水舌沿程集中,单宽流量大,冲击点流速大,压强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能力强。本工程采用掺气分流墩与消力池联合消能,可以有效分散水流、充分掺气,具有显著的消能效果,解决了桂花水电站的拱坝消能问题。掺气分流墩设施在拱坝上应用,在我国尚属首次,由于其显著的消能效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张志昌.桂花水电站水工模型试验[R].西安: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2005.35-61
[2]阎晋垣,唐允吉,郭天德.柘林掺气分流墩设施的研究[J].水利学报,1988(12).46-50
[3]吴持恭.水力学下册[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2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