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问题讨论”有效性,构建生态数学课堂

2011-08-29 07:34周窦华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 2011年7期
关键词:合作案例有效性

周窦华

摘 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的智力开发、情感陶冶以及社会合作精神的培养都有积极的影响。结合教学中的两个案例,调查分析产生的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提高合作有效性的四点对策。绝不能用合作交流代替学生的一切独立思考,否则,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质量就会下降,合作学习也流于形式。

关键词:合作;有效性;案例;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7-0054-02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的智力开发、情感陶冶以及社会合作精神的培养都有积极的影响。如何提高问题讨论有效性,构建生态数学课堂已成为教学科研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案例分析

案例1:在梯形教学中,让学生讨论:如何证明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讨论时间为1分钟。要求每一小组讨论结束后推荐一名代表阐述本组的观点。1分钟后,只有个别小组的发言尚可,其他小组不是保持沉默就是三言两语了事。

案例2:在轴对称教学中,通过动画演示找出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分别有3、4、5条对称轴,提出正n边形的对称轴条数与它的边数n之间有什么关系?讨论时间为2分钟。教师刚提出问题学生就说出了答案,2分钟的讨论只是在闲聊中度过。

精心设置的合作互动为什么会草草收场?

经过调查分析,案例1的问题有三:

(1)设置的问题太难,学生很难想出平移对角线法来证明,同时教师未能及时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给予指点,只是在讲台上焦急的等待。

(2)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够,学生需要充分的时间去添加辅助线构造平行四边形来进行证明,但教师只给不到一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学生的探究以没有结果结束。

(3)作为个体的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合作不够主动,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过分依赖小组中成绩优异的成员,不知道如何去讨论,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

案例2的问题也有三:

(1)教师提出要求讨论的问题没有太多探讨价值,学生在发现规律后不需要讨论,就可以说出答案,教师再组织2分钟的讨论,合作学习已没有素材和目标。

(2)个别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过程,老师在问题提出后马上让学生小组交流,部分学生还没有进行思考其它同学己经说出了答案,学生的个性思维得不到发展.

(3)讨论的时间过长,学生失去讨论的激情,容易分散学习的注意力。

客观的课堂现实告诉我们,小组互动学习绝不能简单理解为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去做事,如果合作学习缺少对教学内容的真实把握和对学生发展水平的了解,这样的互动只能流于形式的,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伤害和削弱。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把小组中的不同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合作过程可能会出现回答不出来的冷场,也会有不成功的小组讨论,或达不到教师的要求与预期目的,但这样的主体活动是真实的、有效的,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习得方法。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上面两个案例呈现出的问题有以下几点原因:

1.学生心理因素。

部分学生缺乏自信,认为同学们都比自己高明,自己缺乏发掘、发现问题的能力,人云亦云,盲从于老师说的和书上写的,不敢提出异议与不同想法。

2.学生情感因素。

部分学生害怕在同学和教师面前出错被人瞧不起,产生恐惧感,认为学习枯燥无味,学而无用,缺乏目标和动力,产生厌恶感。

3.教师方面的功利因素。

个别教师过分强调师道尊严,强调教的权威,认为学生是无知的个体,老师就是权威,师生关系只能是上下级关系,而非同伴关系。其次,教学过程中过分关注教学进度,而不是学生了解多少或懂了多少,注意的是领导的评价或是公开课的效果,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4.学校社会方面的评价机制。

一好遮丑,只要学生分数高,就是优秀的,只要学校中考考取重点高中的多,学校就是好的,其它都是没用的。

三、提高合作学习有效性的若干对策

l.合理分组。

合作小组人数一般以4人配对或6人相邻合作学习开始,循序渐进,取得经验之后再深化发展。合作小组的人员搭配一定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性别等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

2.培养合作技能,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序性。

教师要提出合作学习的建议,组织学生按一定的合作程序有效地开展活动,而不是“放羊式”的问题讨论。一般情况下,在每个合作小组内要设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组长负责本组学习活动的组织、分工、监督等,让每次合作学习有序开展。记录员要负责将小组讨论的要点记录下来便于向全班交流汇报。汇报员负责向全班汇报本组讨论结果。这种角色分工不是长期固定的,组内成员要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从教育发展性的要求来说,数学课堂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更重要的学会如何学习知识,具备在未来的工作中,科学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教育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互帮互学的合作意识,使每个人都能为集体目标的实现尽心尽力,不断向学生传授合作的基本技能,使他们学会既善于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的意见,敢于说出不同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相互启迪,并能够综合吸收各种不同的观点,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

3.提出的问题要明确且有思考价值,为小组合作提供操作平台。

心理学家鲁宾斯说过“任何思维,不论它是多么抽象的和理论的,都是从观察分析经验材料开始”。教师提出要求讨论的问题要使学生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尤其是提出的问题是“生长”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上的,这样学生才能在 “原有认知基础上主动建构”。

因此,教师应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体验出发,设法挖掘原有认知和课本内容的联系,设置有趣味性、知识性、层次性和可讨论性的问题,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提供操作平台,让学生入情入境,对学习任务产生浓烈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索欲望,积极地利用旧知探索新知,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也是影响课堂生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4.引导问题讨论总结,提升知识建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心灵深处无时不存在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因势利导,适时地进行学生合作讨论的小结和评价,使学生在合作学习后,逐渐领会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体会同伴学习的乐趣,并使他们把在合作中摸索体会到的观念、方法尽快地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积极地保持和强化自己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发展自己的个性思维。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合作学习决不是越多越好,不能以为交流多了,气氛活跃了,学生的参与率就高了;绝不能用合作交流代替一切学生的独立思考,否则,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质量就会下降,合作学习也流于形式,根本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因此,关注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学生真正需要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猜你喜欢
合作案例有效性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样板案例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