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思思
(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江苏徐州 221000)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发展就是国内外教育界研究的热点,也是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在教师专业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社会性软件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
社会性软件的作用在于将传统的“人机对话”转变为网络中的“人人对话”,以社会性软件作为平台,促进知识的转化、交流和共享,促进教师多元智能的发展,从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质的飞跃。
20世纪60年代,教育界主要关注教师专业性职业地位的提高,及教师专业化的问题。然而,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到如今,关注的重心发生了转变,即主要以教师角色或实践为视点,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
从广义上说,教师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发展是相通的,均指加强教师专业化的过程。但从狭义的角度来说,它们之间还有一定区别:“教师专业化”更多的是从社会学角度加以考虑,主要强调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性的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更多的是从教育学维度加以界定,主要是指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化的提高。以这两个不同思维角度出发的概念是随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不断明晰的。
目前,学者们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多种多样,如霍伊尔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在教学生涯的每一阶段,教师掌握良好专业实践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的过程”。[1]富兰和哈格里夫斯指出,他们在使用教师专业发展这一词汇时,既指教师通过在职教师教育或教师培训而获得的特定方面的发展,也指教师在目标意识、教学技能和与同事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进步。[2]台湾学者罗清水认为,“教师专业发展乃是教师为提升专业水准与专业表现而经自我选择所进行的各项活动与学习历程,以期许促进专业成长、教学效果,提高学习效能”。[3]有关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概念的界定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指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第二类是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第三类认为以上两种涵义兼而有之。本文中,我们把“教师专业发展”理解为教师个体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等不断更新、演进的过程。
自2002年以来,社会性软件一直是教育界研究的重点,也是近几年流行的互联网名词。社会性软件的定义很多,而且还在不断地发展演变中。如:国外学者William Davies认为:社会性软件是指可以促进团体或社区沟通和写作的任何软件;[4]而国内学者“中国博客第一人”毛向辉则指出:社会性软件意味着个人带着软件成为社会网络的一部分。[5]无论定义是从何种角度论述的,社会性软件是反映社会关系以及促进信息交换的软件,社会性软件构建的是社会网络,是个人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社会性软件将传统的“人机对话”转变为现实中的“人人对话”,人们在使用其他工具时,或许只把它作为一种工具,是人与机器的操作。但是,人们在使用社会性软件时,更加关注的是社会关系,即实现了人与人的对话。
表1 社会性软件的分类和主要功能
社会性软件种类繁多,功能也各自不同。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主要用后三类社会性软件,其中第二类和第四类主要探讨在网络学习和协作学习中的应用,本文主要基于Blog和Wiki对第三种社会性软件进行研究,挖掘它们服务于教师教育的功能,为社会性软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
社会性软件独特而强大的功能可以支持教师专业发展,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新途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性软件能够为教师提供便捷的信息渠道,如:通过Blog上面的链接,能够获得很多教学知识、教学技能方面的资讯。在论坛、Blog、BBS上,只要用户将教学问题贴上去,探讨的问题不断更新,就可以看到其他Blogger对问题的处理评论,有利于创建一个对教师极具亲和力、内容丰富的学习环境,能帮助教师吸取更多知识的同时保持反思的兴趣,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创建新的知识,或以自己的方式获取新知识,促使教师反思过程的发生。社会性软件具有个性化、主体性、社会性等功能,可以让教师自由地选择反思的时间,反思的内容,反思的方式,从而更新教师的知识,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教师专业发展所需的专业知识,不仅仅指系统化学习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方法,即客观的显性知识,还包括教师在处理实际教学问题时所需的,指导教师成长的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基础,隐性知识是教师掌握显性知识的“向导”,在教师教育中,社会性软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提炼隐性知识,建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为教师的教育和学习建立一个好的起点。
教育叙事是教师发掘隐性知识的一个平台,教育叙事是对课堂教学、课堂实践活动中发生的富有价值的教育事件的具体描述,发掘其中的隐性知识和丰富的情感体验。教育叙事是通过教学中发生的真实的教育事件,发现教学的规律和价值,从而指导以后的教学。用社会性软件作为工具开展教育叙事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基于Blog平台的教育叙事,教师使用BBS、Blog储存自己的教学设计、教案等显性知识,经过Blogger间的交流探讨,最终转化为自己的经验、感受等隐形知识。社会性软件不但支持文字内容,还可以上传视频资料,弥补了文字的不足,有利于教育叙事的进行。基于社会性软件的教育叙事平台,有助于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加深了对教育的理解,促进了教师自身的发展。
很多一线教师普遍对科研论文抱着一种敬畏的心理,认为科学研究工作只是教育理论专家的事,与自己相距甚远,对学术语言的陌生加剧了畏惧的心理,不利于学术思想的普及和提高。而社会性软件恰恰构建了互动、开放的信息化平台,利用社会性软件的这种优势,可以组织教师开展各种项目研究,突破传统教研活动时空的限制,让每个参与的教师都能及时、快速地感受到其他教师的科研成果和最新信息,寻找研究的灵感和突破口。全新的教研制度,民主的研究氛围,突破时空局限的教研网,创建了合作、共享的教研文化,有利于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教师专业发展既是教师个体自主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群体互相作用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群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而在当前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教师之间的交流,教师难以与其他教师有效地协作互动。社会性软件强大的交流互动功能,加上对教师的操作技术要求低,使得教师很容易通过QQ、MSN、BBS、WiKi等平台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共同体成员中教师的思维能力、教学经验存在差异,知识水平、教学能力也有很大的不同,在社会性软件的支持下,教师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交流教学经验,形成更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还可以在合作学习、共同探讨中实现共同发展,创造出群体动力大于个体之和的学习效果。社会性软件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为教师经验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加强了教师之间思想的碰撞。这既促进了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的不断反思,提升了教师教学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又加强了教师之间经验的交流与沟通。[6]
如前所述,社会性软件的功能很多,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成熟,社会性软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潜力会越显突出,但是技术毕竟只是技术,技术是人来运用,为人的需要服务,要保证社会性软件的积极作用,还要考虑一些人为因素。
社会性软件将传统的“人机对话”转变为网络中的“人人对话”,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社会性软件的强大功能正日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但是社会性软件本身并不能保证教师的专业发展,它只是给教师提供了一个极具亲和力、内容丰富的网络环境,它是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有效的辅助工具。如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所说:“博客可以很轻松地完成教育叙事,但它距教师专业发展的高级阶段还是有一定差距的”。[7]所以,社会性软件只是网络学习的一个工具而已,不能指望它解决在教学中出现的所有问题,应合理利用社会性软件,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社会性软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大潜能。
以Blog、Moodle等为代表的社会性软件需要教师及其他教育相关工作者的共同参与,包括专家,教育行政管理者,甚至是学生。不同于一般的学术会议、教育交流,它是从个人的教学经历出发,共同讨论一个教学问题,营造一个开放自由发言的网络教研氛围。虽然少了学术会议的严谨、正式,但在这个网络交流平台上,教师的交流更加真实、轻松,教师通过彼此的网络互动,如点击、浏览、回帖等,教学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在反思中成长。教师的共同发展需要更多的教育界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同心打造。
在使用社会性软件过程中,既要发挥它的优势,也要避免它的消极影响。利用社会性软件交友、聊天浪费大量的时间,由于网络上的信息纷繁复杂,网络的交流者各型各异,要保证一个自由规范和谐的网络氛围,就要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参与者道德意识的约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社会性软件的教育功能,丰富优质教学资源,分享教学体会,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技术无论怎样优越、先进,也只是外在的,参与者没有内在的思考和主动探索的精神也难以引起思想的触动。教育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不仅包括那些格式化、系统化的教育科学知识,还包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宝贵教学经验。教师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变也需要教师具有探索问题的精神,教师要勇于创新、积极探索,才能保证专业发展稳步前进,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在教育领域,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关注如何将新型的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中。社会性软件作为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人际交流工具,对教师专业发展有很大的支持作用。社会性软件具有的多种功能和特性,能够帮助教师实现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专业知识能力的新指标,满足信息化社会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
[1]庄秀丽.拥抱2004社会性软件年[J].中国电化教育,2004,(5):61-64.
[2]李燕临.解析社会性软件及其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远程教育,2008,(2):68-70.
[3]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6.
[4]胡小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学习共同体创建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9,(4):87-91.
[5]周钧.美国教师专业发展范式的变迁[J].比较教育研究,2010,(2):74-78.
[6]Meredith G. Farkas. Social Software in Libraries:Building Collaboration,Communication,and Community Online[M].Medford:Information Today Inc,2007.1.
[7]王良辉.博客文化及其教育应用[J].远程教育杂志,2004.
[8]王建军.课程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04,8.
[9]王广新,白成杰.网络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5,(1):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