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明慧,李万里
(娄底市农业局 ,湖南娄底 417000)
为引进筛选适合当地的优质高产多抗一季超级稻新品种(组合),研究其生长发育规律与高产栽培技术,并尽快将其转化为生产力,加快一季超级稻新组合推广步伐,提高农民的种稻效益与一季晚稻的单产水平,2010年在娄星区万宝镇进行了一季超级稻新组合(品种)比较试验。
两优 1128(隆平种业提供)、准两优 893(隆平种业提供)、京福Ⅰ 优527(资丰种业引进)、冈优416(资丰种业引进)、忠丰 1号(资丰种业引进)、Ⅱ优航 1号(资丰种业引进)、鄂籼杂 1号 (资丰种业引进)、华优 1号(资丰种业引进 )、富优 1号(资丰种业引进)、双两优 1号(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提供)、Y两优 599(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提供)、D晚 7号(湖南省农科院提供),以Ⅱ优 58作对照。
试验在娄星区万宝镇江溪村刘某责任田进行。试验田面积 0.12 hm2,黄壤土质,土壤肥力中等偏上,前作冬闲。 5月21日翻耕分厢撒播芽谷,厢宽3 m,24日喷除草剂谷芽春,5月 26日出苗,每公顷大田用种量22.5~ 30 kg,6月8日 4叶 1心时每公顷用娄底市农科所研制生产的秧田清1 200 g对水675kg喷雾除稗。小区面积60 m2,未设重复。田间管理措施同大面积生产,9月 20日收割。
12个超级稻组合全生育期在 112~ 125 d之间,其中两优 1128、忠丰 1号、Ⅱ优航1号、富优1号全生育期125 d,与对照相同,其余组合均较对照早熟。
两优 1128、京福Ⅰ 优 527、准两优 893、忠丰 1号、Y两优 599、D晚 7号、鄂籼杂 1号株高 97~ 102 cm,较对照矮 0.4~ 5.4 cm;冈优 416、双两优 1号、Ⅱ优航 1号、富优 1号、华优 1号株高 104.6~ 108.1 cm,较对照高2.2~ 5.7 cm。两优 1128、双两优 1号、富优 1号穗长20.9~ 21.5 cm,较对照短 0.5~ 1.1cm;京福Ⅰ 优 527、准两优 893、忠丰 1号、Ⅱ优航 1号、D晚 7号穗长 22.5~ 23.6 cm,较对照长 0.5~ 1.6 cm;冈优 416、华优 1号、Y两优 599、鄂籼杂 1号穗长 24.2~ 25.5 cm,较对照长 2.2~ 3.5 cm。
除京福Ⅰ优527、富优1号、D晚 7号每穗总粒数较对照少 1.4~ 7粒外,其余组合均较对照多,特别是两优1128、忠丰1号每穗总粒数达 183.7~ 201.9粒,较对照多 50.1~ 68.3粒。京福Ⅰ优 527、鄂籼杂 1号结实率75.2%~ 78.7%,较对照低8.3%~ 11.8%;两优 1128、准两优 893、富优 1号、Y两优 599结实率 87.1%~91%,较对照高0.1%~4%。
京福Ⅰ优 527千粒重 31.6 g,较对照高5.4 g,其余组合与对照相当或稍低。两优1128、京福Ⅰ优527、准两优 893每公顷产量 9 067~ 9 616 kg,较对照增产 14%~ 20.9%;冈优 416、双两优 1号、忠丰 1号、Ⅱ优航 1号、富优1号、华优1号、Y两优599每公顷产量8 298~8 700 kg,较对照增产 4.3%~ 9.4%;其余组合较对照略有减产。
表 1 2010年度一季超级稻新品种筛选试验结果
每公顷产量9 616 kg,较对照增产20.9%。该组合分蘖力中等,株高较矮,株叶型好,茎秆粗壮,耐肥抗倒,稃尖紫色,谷尖有长芒,叶色浓绿,纵卷叶螟危害重,大穗大粒,生长整齐,落色好,结实率高。在本市作一晚栽培,5月 21日播种,8月 20日齐穗,9月 23日成熟,每公顷有效穗 226万,株高 99.3 cm,穗长21.5 cm,总粒 183.7粒,结实率 91%,千粒重 27.8 g。生育期适中,适应性广,丰产性好,可在全市示范推广。
每公顷产量9 279 kg,较对照增产16.6%。该组合分蘖力较强,株高较矮,株叶型中等,耐肥抗倒性较差,稃尖无色,大穗大粒,粒型中长,生长整齐,落色好,结实率中等。在本市作一晚栽培,5月 21日播种,8月 15日齐穗,9月 18日成熟,每公顷有效穗 312万,株高97.1 cm,穗长 22.5 cm,总粒 132.2粒,结实率 78.7%,千粒重 31.6 g。生育期适中,适应性广,丰产性好,中后期注意谨施氮肥,可在全市示范推广。
每公顷产量9 067 kg,较对照增产14%。该组合分蘖力中等,株高中等,稃尖无色,生长整齐,落色好,粒型短圆,结实率高,种子不纯有少量杂株。在本市作一晚栽培,5月21日播种,8月14日齐穗,9月17日成熟,每公顷有效穗 259万,株高 100.6 cm,穗长 23.1 cm,总粒 150.3粒,结实率 87.1%,千粒重 26.4 g。生育期适中,适应性较广,丰产性较好,中后期注意谨施氮肥,可在全市大面积示范。
每公顷产量 8 700 kg,较对照增产 9.4%。该组合分蘖力中等,株高中等,株叶型中等,剑叶长宽,耐肥抗倒,稃尖紫色,大穗大粒,生长整齐,落色好,粒型短圆,米粒垩白度大,直链淀粉含量高,米饭食味差,结实率高。在本市作一晚栽培,5月21日播种,8月14日齐穗,9月 18日成熟,每公顷有效穗 277万,株高 104.6 cm,穗长 24.2 cm,总粒138.7粒,结实率 85.9%,千粒重27 g。生育期适中,适应性广,丰产性好,可在全市示范推广。
每公顷产量 8 689 kg,较对照增产 9.2%。该组合分蘖力中等,株高中等,株叶型好,耐肥抗倒,稃尖无色,生长整齐,落色好,粒型中长,结实率较高。在本市作一晚栽培,5月 21日播种,8月 19日齐穗,9月 20日成熟,每公顷有效穗 277万,株高 106.6 cm,穗长 20.9 cm,总粒 142.8粒 ,结实率 86.3%,千粒重 26.2 g。生育期适中,适应性较广,丰产性较好,可在全市示范推广。
每公顷产量 8 667 kg,较对照增产 8.9%。该组合分蘖力中等,植株中等,株叶型中等,稃尖紫色,剑叶长、宽、披垂,大穗中粒,落色好,粒型短圆,米粒垩白度大,直链淀粉含量高,米饭食味差,结实率高。在本市作一晚栽培,5月 21日播种,8月 19日齐穗,9月 23日成熟,每公顷有效穗 231万,株高 102 cm,穗长 23.4 cm,总粒 201.9粒,结实率 86.1%,千粒重 25.4 g。 生育期适中,适应性较广,丰产性较好,可扩大示范规模。
每公顷产量 8 634 kg,较对照增产 8.5%。该组合分蘖力中等,株叶型中等,稃尖无色,大穗大粒,生长整齐,落色好,结实率高。在本市作一晚栽培,5月21日播种,8月 19日齐穗,9月 23日成熟,每公顷有效穗 262万,株高 108.1 cm,穗长 23.6 cm,总粒 146.6粒,结实率85.4%,千粒重 26.8 g。生育期适中,适应性广,丰产性较好,中后期注意谨施氮肥,可在全市示范推广。
每公顷产量 8 499 kg,较对照增产 6.8%。该组合分蘖力中等,株高中等,株叶型好,耐肥抗倒,后期叶尖黄,稃尖无色,大穗中粒,生长整齐,落色好,粒型短圆,米粒垩白度大,直链淀粉含量高,米饭食味差,结实率高。在本市作一晚栽培,5月21日播种,8月19日齐穗,9月 23日成熟,每公顷有效穗 292万,株高 105.3 cm,穗长 21.4 cm,总粒 126.6粒,结实率 89.5%,千粒重25.8 g。生育期适中,适应性广,丰产性较好,可在全市示范推广。
每公顷产量 8 493 kg,较对照增产 6.7%。该组合分蘖力中等,株高中等,株叶型中等,剑叶长、宽、披,抗倒性差,稃尖紫色,大穗大粒,生长整齐,落色好,粒型短圆,米粒垩白度大,直链淀粉含量高,米饭食味较差,结实率中等。在本市作一晚栽培,5月 21日播种,8月15日齐穗,9月 20日成熟,每公顷有效穗 256万,株高105.2 cm,穗长 25.5 cm,总粒 153.5粒,结实率81.5%,千粒重27.6 g。生育期适中,适应性广,丰产性一般,中后期注意谨施氮肥,宜进一步试验示范。
每公顷产量 8 298 kg,较对照增产 4.3%。该组合分蘖力中等,株高较矮,株叶型中等,易倒伏,稃尖无色,大穗中粒,生长整齐,落色好,粒型中长,结实率高。在本市作一晚栽培,5月 21日播种,8月 10日齐穗,9月14日成熟,每公顷有效穗301万,株高97 cm,穗长25 cm,总粒 140.5粒 ,结实率 90.2%,千粒重 23.8 g。生育期较短,适应性广,丰产性一般,米质优,中后期注意谨施氮肥,可在全市干旱天水田作中稻栽培。
每公顷产量 7 680 kg,较对照减产 276 kg,减产3.5%。该组合分蘖力中等,株高中等,株叶型好,耐肥抗倒较差,稃尖无色,粒型短圆,米粒垩白度大,直链淀粉含量高,米饭食味差,生长整齐,落色好,结实率中等。在本市作一晚栽培,5月21日播种,8月19日齐穗,9月 20日成熟,每公顷有效穗 301万,株高 98.8 cm,穗长 23.2 cm,总粒 131.1粒,结实率80.8%,千粒重 24.0 g。生育期中等,适应性较广,丰产性中等,是制作米粉的专用品种,可在全市一季稻区作中稻栽培。
每公顷产量 7 671 kg,较对照减产 3.6%。该组合分蘖力强,株高较矮,株叶型好,耐肥抗倒性差,稃尖无色,粒型短圆,米粒垩白度大,直链淀粉含量高,生长整齐,落色好,大穗中粒,结实率较低。其生育期较短,适应性一般,丰产性较差,茎秆瘦弱抗倒性差,宜进一步试验示范。
[1]刘滨伟,彭向阳.湘中地区旱粮作物新品种适应性研究[J].作物研究,2003,17(1):21-23.
[2]刘逊忠,何万福.新两优6号特征特性及其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 [J].中国稻米,2011,17(2):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