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光
糖尿病是一种典型的慢性终身性疾病,目前糖尿病的发病率很高,呈不断增高的趋势,而且以中老年人居多,患者大多在门诊治疗。因其治疗十分强调患者的自我保健,很多治疗要求患者自己来进行,这就要求患者能较好的掌握糖尿病的有关知识,使其能良好的遵从医生的治疗方案。为此我们在小区糖尿病患者中进行了临床调查,现报告如下。
1.1 资料 共在社区内调查2型糖尿病患者260例,其中男196例,女64例,年龄最大88岁,最小38岁,平均57岁。107例有高血压,88例有高血脂。病程10个月~22年,患病20年以上42例,为16%,10~19年84例,为32.3%,<10年124例,为51.7%。
1.2 方法 采用自制的调查表,向前来就诊的患者说明调查的目的,由患者如实填写调查表,答完后当场收回,完成后对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
调查结果如下表1。
表1 260例糖尿病患者的调查结果
从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有31.7%的患者能按医嘱用药。有23.6%患者能定期检查血糖。有55.3%的患者查过餐后2 h血糖,只有37.3%的患者能比较合理的控制饮食,有33.4%的患者相信广告宣传,而只有19.2%的患者了解胰岛素。
从以上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仍有相当多的患者对糖尿病缺乏足够的了解,糖尿病知识比较缺乏。主要有以下问题:
首先是不能很好的遵从医嘱。治疗糖尿病要求患者能很好的遵从医嘱,认真按时服药,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控制糖尿病,延缓并发症的发生。而很多患者往往凭感觉用药,并且由于并发症出现的相对较晚,使患者在短期内看不到治疗不当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导致用药不积极。
其次是不能定期进行糖尿病的相关检查,往往不是依照检查结果指导用药,而是根据自己的感觉,药吃完了自行购买,而很少去检查血糖,从而造成严重的后果。而导致治疗结果血糖要么是控制不佳,要么是发生低血糖。而且很多患者尤其是不注意餐后2 h血糖的检查,有很多患者不了解餐后2 h血糖的临床意义,对于更换药物,调整剂量均主要依赖于空腹血糖。有流行病学证据支持负荷后血糖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间存在相关性[1],这说明必须加大餐后血糖的宣传力度。
再次是现在由于糖尿病的发患者群主要是中老年人,他们普遍文化水平偏低,尤其是老年妇女,糖尿病知识的来源少。加之现如今有很多人打着免费讲座等的晃子,进行虚假的广告宣传,吹嘘几个疗程就可以治愈糖尿病等,欺骗患者,出售没有批号的所谓纯中药胶囊,从而耽误了有效的治疗,造成并发症的发生及加重。
并且有很多患者不能进行合理的饮食控制,不能认真的锻炼身体,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而且片面的认为大米白面不象水果那样含糖高,造成普遍主食超量。再加上我们的国情是往往是一家几口人一起就餐,并且多数没有分餐,这就更加不利于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控制。
最后从调查中得知,胰岛素的宣传和普及仍然还很不够,到目前为止仍有相当多的患者对胰岛素缺乏足够的了解,对使用胰岛素心存疑虑,很多都认为一旦用了后就会终身依赖。从早期的动物胰岛素到基因重组人胰岛素再到胰岛素类似物,再到现在的超长效胰岛素的出现都很难改变他们对胰岛素的认识和看法。目前正规的二级以上医院均设有内分泌科,在那里就诊或者住院治疗的患者均能得到良好的糖尿病知识的宣传教育。但大部分的糖尿病患者或出院后的患者会选择离家不远的小区门诊治疗。而这里的医生大多不是内分泌专业的医生,他们本身的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的就不是很丰富,从而使患者得不到详细而周到的糖尿病知识的宣传教育,继而失去了及早注射胰岛素所带来的益处。
综合以上所发现的问题和不足,我们认为,应该大力加强糖尿病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各种虚假宣传没有安身之地,通过教会患者进行自我管理,教给他们所需的知识,主要依靠他们自已解决糖尿病给日常生活带来的各种生理与心理上的问题[2]。不仅要加强患者本身的宣传教育,还要对他们的子女及配偶也要加强宣传教育,使他们能深深认识到糖尿病的危害程度,能及时督促患者配合治疗和进行相关检查,教育他们养成分餐的习惯。通过宣传教育,可以改变他们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及保持合理的饮食,运动与体重,这样不仅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的风险,而且是经济、方便、安全有效的预防措施[3]。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控制好糖尿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广大患者的生活质量。
[1] STEFANO DEL PRATO.糖尿病血糖正常的探索:控制餐后血糖.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3,23(3):155-158.
[2]傅东波,傅华.慢性病自我管理.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2,10(2):93.
[3]韩萍,何冰.2型糖尿病是可发预防的(从循证医学得到的启迪).辽宁实用糖尿病杂志,2003,11(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