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 建
(上海大宗农产品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市200122)
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但我国农业在国际上竞争力不断下降却成为不争的事实,我国农产品整体比较优势在下降。农产品国际贸易发生了重大变化,正在由劳动密集型产品替代土地密集型产品,由加工制成品和特色产品替代以粮食为原料的动物饲料和植物油脂类产品,由附加值高的深加工产品替代低价值的初级加工品。我国食用油对国际市场已经形成严重依赖,农产品国际定价权依然旁落,粮食战争演义下的粮食安全时刻威胁着我们……同时,我国农业生产的内部条件也在不断恶化,可持续性和安全性受到严重威胁。比如,进行农业生产的土地在不断减少,18亿亩耕地的保护遭到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的严峻挑战,水资源不断减少,农地污染不断扩大,资金、技术、劳动力资源,特别是农业人才严重流失,“386199部队”①将难以继续维系我国的农业生产,国内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真实收入差距达到了惊人的4:1,农民消费低迷,农户积累下降,农业基础脆弱特征显著,“三农”问题制约着社会的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无论是对内解决“三农”问题,还是对外应对“粮食战争”,以及全面应对农产品安全(数量与质量)的需要,都决定了我们必须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提升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可以定义为:“在全球合理、公正、统一市场规则的条件下,各国农产品种植、生产、运输、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综合能力。”农业的国际竞争是综合性、多环节、双向、可选择性的竞争。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无论从价值链环节着手,还是从产业结构突破,最根本的就是要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其基础是以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标准化为核心的农业产业化。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必须依靠农产品流通标准化的引导与促进,必须按照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建立农产品优势产业带,必须让农产品生产者享有平等的定价话语权,提高其生产的积极性,必须实现农业与二三产业的充分融合。尽快建立适应这种需要的农产品流通新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势在必行。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以生产地的农产品集贸市场、城镇农产品批发市场、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大型农产品骨干批发市场、城市居民区农贸市场与超级市场、连锁超市以及社区服务便利店等为网络的遍布城乡的农产品流通体系,针对提升农业竞争力的要求,就市场体制而言,目前阶段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整个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缺少“大脑”与“中枢神经系统”。物流与信息流处于原始的自发盲从状态,无法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难以实现农产品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由此造成极大的浪费与损失,全国仅果蔬一项每年的损失就高达1000亿元人民币。国际国内的一体化、区域流通的一体化、城乡的一体化、农产品加工业与流通业的融合一体化、整个农业产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的立体化与混沌化都无法实现,千家万户的农产品生产者无法与千百万的大市场形成有效对接。
2.农产品流通的标准化程度非常低,不利于大流通、大市场的形成。一方面,由于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同时也由于流通标准化对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引导不够,优质难以实现优价,在我国除了期货市场上市交割的农产品外,其他农产品的标准化难以展开。另外,工业标准化形成的农产品标准化概念也误导了我国农产品标准化体系的建立与形成。
3.现在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未适应建立科学的农产品定价机制的需要。区域市场割裂,城乡市场割裂,不同农产品市场之间割裂,消费者与生产者被重重隔开,消费者与生产者无法平等实现对农产品的定价权。一方面,对于从事农产品生产的农民而言,农产品价格长期受到压制,农业投资的回报率长期大大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严重不足,绝大多数农民的生产仍然以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为主,而非出于市场化与商业化的满足社会消费需求,长此以往将严重削弱我国农产品安全的基础。另一方面,对于消费者而言,长期处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的高压下,中低收入家庭的食品安全遭受威胁,成为中国民生的重大隐患。在此基础上,农业生产对政府性投入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除农业税取消外,中央财政对农业的投资从2004年的2626亿元猛增到2010年8183.4亿元,2011年将继续增加到9884.5亿元,折合每吨粮食生产政府投入接近2000元。在如此脆弱的农业生产基础上,各产地、各品种无法形成自主定价权,我国农产品整体也无法形成自主的定价权。
4.目前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无法满足以订单农业为基础的农产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形成与巩固的需要。这导致各地发展农业产业化、建立农产品产业带进入两难境地,各类问题也日趋显现。其主要表现为:作为产业带构成主体的基层政府、农户的积极性难以进一步调动,主体间的协作关系没有建立起来,相互间的恶性竞争日趋激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产品结构与重点产区布局不合理,同构现象严重,忽视了不同区域间自然禀赋与市场条件的差异,加之订单农业保障机制缺失以及中国家庭承包生产经营的小农经济特质,往往是“有效益一轰而上,无计划一败涂地的下”,如广西香蕉事件、大蒜事件、湘西柑橘事件、河北小枣与海南蔬菜喂猪事件等不断出现,“产业做大了,增产不增收,农民总遭殃”,农民利益受损严重,基层政府与农户都对农产品产业带发展失去信心;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种源质量不高,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普及不力,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直接导致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规划无序,加工能力分散,加工水平普遍偏低,产业化发育不健康;另外,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发展政策与支持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缺乏专项性的政策法规,农业财政投资力度不足等构成了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的老大难问题。
5.现在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与创新发展的现代流通理论存在较大的鸿沟。没能充分运用好新理论、新技术、新管理、新模式,对促进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大国在新一轮竞争中的整体再造形成滞后效应。
1.建立农产品流通新体系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增加农民收入这条主线,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体制创新、经营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农产品资源科学合理配置为目标,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业整体素质与效益的提高,增强农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为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2.建立农产品流通新体系的战略目标。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形成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大市场,使全国农产品资源得到科学合理配置,形成我国农产品定价的科学机制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订单农业与农业金融两大难题,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协调发展,与农产品加工企业改造、完善和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有效结合。推动以“三品一标”系列工程为核心的“百县百品”工程的发展,建立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产品原产品知名品牌。
3.建立农产品流通新体系的基本原则。必须充分实现农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双方诉求的平等满足,努力为我国农民创造平等的贸易机会,维护农产品的卖权,确保农民增产增收,促进农业生产,以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势农产品经济带的形成与巩固,建立科学的农产品定价体系,实现中国定价权,促进农产品安全的实现。
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形成了非常良好的传统农产品流通的基础,特别是在“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下形成的城市内部或区域农产品流通体系非常发达和完善。但是,提升农业竞争力,建立农产品流通新体系,无法依靠这种传统的市场模式来实现,而必须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借助电子商务方式,用电子信息集聚贸易主体,降低交易成本,无限集聚国内与海外贸易主体,提高空间集聚效率,广泛集聚交易信息。同时,还要在统一的交易规则下实现农产品交易,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大市场,实现农产品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建立科学的农产品定价体系。上海大宗农产品市场在此基础上,凭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优势,从追求供给方与需求方权利平等出发,以合理配置全国农产品资源为宗旨,以为我国农民创造平等的贸易机会为使命,以建立符合我国农产品流通特征的交易规则为己任,采用互联网、物联网和电子商务技术,组织全国的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通过网络直接进行农产品交易,再以全国已经形成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为节点,以农贸市场、超市为落点,采用竞价交易(招标、拍卖)、挂牌交易、专场交易、中远期交易等多种交易模式,满足农产品贸易多层次、多规模、多种类、多变化的需求,成就国家层面的农产品交易中心、信息中心、结算中心、定价中心、资源配置中心。这里面,现代技术与管理是手段,政府依法监督是保障,同时农产品期货交易将相得益彰,共同发挥作用,以此为核心构建起中国农产品流通新体系。
1.竞价交易(招标、拍卖)。以拍卖为主,即农产品经营企业(注册为主持交易商)的单批量产品,通过上海大宗农产品市场(以下简称CCBOT)生成为一个或多个拍卖标的,利用CCBOT平台向全国拍卖,实行加价递进,标的合同实时在所有参与竞价的交易商电脑终端传递,全体买方集体竞价,出价最高者获得买权。
2.挂牌交易。即农产品经营企业(注册为主持交易商)的大批量常销的单个农产品,通过CCBOT生成为挂牌交易合约,利用CCBOT平台向全国销售,实行主持交易商自由配发挂单销售,买方全额货款(100%资金)购买,成交后必须在合约规定的期限内交割(一周至一个月内)。
3.专场交易(创业板)。即农产品经营企业(注册为主持交易商)作为特色农产品经济区指定企业,设立农产品标准化电子合约在CCBOT上市交易销售。交易采用合同定金制度,主持交易商是唯一的卖出方,其他交易商只能先买入再卖出,或合约到期实物交割交易。交易双方可直接锁定直接进入交割状态,直到交割完成。
4.中远期交易(主板)。按照《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规范》和“国六条”的规定,参照《大宗商品中远期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草),采用标准化电子合约、电子撮合交易、保证金制度(20%以上)、每日或隔日以及在一段时间内无负债结算制度、设立涨跌最大幅度制度、T+0交易制度、买空卖空制度、最大订货量制度等各项制度。
上海大宗农产品市场围绕国家制定的农产品产业带的规划建设以及各地方政府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服务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为代表的“三品一标”系列工程、“双百工程”、“新网工程”,配合“标准化生产示范园”、“优势特色种养示范”、“一村一品,一乡一业”项目的展开,推动全国具备条件的特色农产品利用CCBOT平台,采用以上交易模式进行交易,开展“百县百品”工程,促进上市农产品的全国性销售,实现资源科学合理配置,促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形成与巩固,还主产地农民对产品的定价权,确保农民增产增收,为主产地农产品树立品牌,提高知名度、美誉度,提高竞争力,推动一大批诸如“苹果之乡”、“大枣之乡”、“核桃之乡”、“罗汉果之乡”、“香蕉之乡”、“榛子之乡”、“大蒜之乡”等在中国的崛起,成就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提升整个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面对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不缺先进的生产技术,也不缺法律法规政策保障体系,缺的是来自于整个社会的对农业的投资(现在几乎全部依赖政府投资),缺的是来自于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这些积极性来自哪里呢?来自农产品价格,特别是农产品生产者对价格的话语权,农产品的卖权。我国目前的现状是,农产品生产者在整个产业链条中处于最弱势地位,几乎只是为了生命的延续在维系生产,全社会农业生产的商业化率不到30%,绝大多数农业生产没有利润可言,绝大部分利润被中间流通环节层层盘剥了,消费者还承担着巨大的消费负担。过去几年全国不断重复出现的湖南柑橘每斤1毛钱难卖事件,河南、山东大蒜每斤2毛钱难卖事件,广西香蕉每斤2毛钱难卖事件,上海崇明柑桔事件,猪肉价格过山车,以及“蒜你狠”、“豆你玩”、“玉米疯”、“辣翻天”、“姜你军”等所形成的农产品价格“乱象”,应该能够反映出这些问题。“百县百品”工程正是解开这个问题的“金钥匙”。
1.“百县百品”工程促使主产地农产品集中,实现流向精确配置,确保所有农产品准确配置到目标市场,减少盲目性,杜绝运输损耗与浪费。目前,全国仅果蔬一项,因运输损耗与浪费所造成的损失就超过了1000亿元,是国外市场的3.6倍,如果能够降下来,将对农民增收、消费者减负作出极大的贡献。以河南省西峡县的猕猴桃为例,全年产量为5万吨,年初主持交易商(地方政府指定的销售企业)就开始在CCBOT平台陆续卖出交易,五六月后全部生产计划卖完,目标销售区域及数量已经生成,采摘交割季节一到,就按照配置好的交割计划,在地头一边采摘,一边装箱,同时进行质量检验,封箱装车,24小时内基本抵达全国所有的目的市场,全部上货架或由消费者于指定批发市场提货,完成整个交易。在这样的基础上,随着“百县百品”工程的全面实现,数百种主产地农产品精确配置,全国农产品资源获得科学合理配置。
2.“百县百品”工程就是要还农产品生产者定价的权利。负责上市交易的主持交易商是地方政府核准的,地方主导农业产业的龙头企业代表地方所有农民的利益,利用CCBOT平台进行农产品的订单销售,使得主产地农民将全年计划生产的农产品直接与消费者在平等的环境下对等交易,享受平等的定价话语权,双方权利得到充分保护,合理的生产利润得到保证。此外,还要确保将价格传导到生产农户那里,除了利用CCBOT的网站以及关联信息平台和媒体及时发出外,还要求地方政府利用地方媒体(广播、电视、报纸)直接发布到农户那里,确保“主持交易商”不独享利润,而只能获得合理的商业利润。
3.“百县百品”工程就是要让农民自觉维护自己的农产品品牌,维护自己的农产品质量,建立一种人性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甘肃静宁苹果主持交易商——甘肃省静宁县格瑞苹果专业合作社社长景永学在对媒体介绍时说:真正实现了由“农民找市场卖”到“市场找农民买”的转变,农民开始有了市场定价权。农产品电子交易解决了产销的流通衔接,也更好地提高了合作社的信心,今后合作社将用好政策,用好平台,扩大果园种植,进一步普及标准化种植技术,使标准化种植深入果农心中,既让消费者品尝到更大、更甜、更富营养的静宁苹果,又让果农的钱袋子变得越来越鼓。
4.“百县百品”工程就是要帮助地方政府扶持龙头企业。将地方全年计划生产的农产品直接与消费者在平等的环境下对等交易,实现订单农业,农产品销售得到保证,合理的生产利润得到保证,农业投入的积极性、长期性得到保护,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科学调整,有利于农产品优势产业带的形成与巩固,有利于我国农产品资源科学合理配置的进一步实现。
5.“百县百品”工程就是要为政府推动的工业反哺农业提供保障机制,促进工业反哺农业的实现。目前条件下,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目标难以实现或屡试屡败的根本原因是订单农业无法实现,造成投资风险巨大。在CCBOT交易体系下,由投资农业的工商实业界企业作为主持交易商,通过这种保障机制进行预先销售,实现订单农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同时也为农业资本进行农业生产性投资创造条件,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金融问题。
6.“百县百品”工程也给消费者实现家庭消费安全提供保障。从家庭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家庭食品消费安全存在两个方面的决定因素,即可以购买的数量和能够买得起的价格,要确保能够买得起,在不可能将今后一年所消费的农产品全部买回家囤积起来的情况下,就需要保值体系的支撑,这就是中远期农产品交易的特殊功效所在。下面假设甲先生五口人的家庭每个财政年需要消费粮食1500斤(大米、麦子或面粉、玉米、大豆、花生),食用油100斤(豆油、菜油、花生油、芝麻油、茶籽油、橄榄油),杂粮100斤(蚕豆、绿豆、红豆、高粱、小米、豌豆),瓜果蔬菜1000斤(萝卜、白菜、青菜、土豆、黄瓜、茄子、冬瓜、西瓜、甜瓜、大蒜、辣椒、蘑菇),肉类500斤(猪肉、牛肉、羊肉、驴肉、兔肉、鸡肉、鸭肉、鹅肉等),水产品500斤(鱼、虾、龟、鳖、蟹),水果1000斤(苹果、香蕉、芒果、釉子、橘子、梨、桃、杏、李),山地干货200斤(核桃、榛子、枣子、竹笋、瓜子、香菇、木耳、枸杞、茶叶),食糖50斤。消费者通过年初在CCBOT平台支付20%保证金,计5865元,来订购全年消费的农产品,在超市成功购买消费时,对等卖出年初订货的部分,在CCBOT平台获取差价1466元,可以弥补其在超市采购时因价格上涨所带来的超预算支出,在保证购买数量的同时,也能够买得起,从而实现了家庭农产品消费的安全。具体见表1。
7.“百县百品”工程为完善重要农产品储备制度和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制度提供了科学决策的依据,充分保障农产品价格的平稳。重要农产品的储备制度以及主要农产品的临时收储制度(包括地方政府为推动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的收储)是确保我国农产品安全的重要措施,但储备多少,以什么价格收储,什么价格什么时候轮储,历来缺少科学数据的支撑,也缺乏科学合理的操作体系。老百姓经常会感到市场价格低的时候,储备在抢着抛售,市场价格高的时候,储备又在抢着采购,总是高买低抛,国家每年都要花费巨大的财政开支支撑储备。为弥补储备企业的亏损,前些年不得不允许储备企业自主经营一部分自营业务(目前,已被国务院叫停)。搞得老百姓不理解,政府不明白,储备企业很无奈,商业经营企业很不快。在CCBOT模式下,这个问题变得似乎不是那么难以解决了。以猕猴桃为例,河南省西峡县人民政府将猕猴桃确定为该县的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根据当地的生产力水平,参考社会平均劳动力投入产出比例、科学技术进步以及其他产区的平均收益水平,确定本地农产品的保护价格,确保农民有基本的生产发展维系能力,每年根据以上数据调整,并列入产业规划扶持政策范围。该县猕猴桃在CCBOT全国销售过程中,只要价格下跌到保护价格,政府就启动储备,由主持交易商全部买回,直到价格回升,期间所有的差价与储存费用全部由财政支付承担,当价格回升到规定的范围(保护价格以上10%~12%)时,政府就要求主持交易商卖出以调控市场,获取的这部分利润只能用于弥补财政储备的费用,出现的节余划入产业发展基金管理。储备多少,以什么价格收储,什么价格什么时候轮储,全部按照市场规律操作。金乡大蒜、湖南柑橘、广西香蕉卖难事件,土豆、白菜等因价格太低烂在地里的事件就不会发生,我国的农产品安全就会多一份保障,中国农业的竞争力就会大大提升。
表1
8.“百县百品”工程可为中国农产品指数的科学形成奠定基础,解“人民币之锚”的困局,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巩固提升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当今国际农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对国际结算货币的依赖程度上,人民币从钉住美元走出之后,“中国货币应锚驻何处”便成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历史经验教训摆在面前,人民币要在世界经济中发挥作用,成为国际货币,在整个国家总的经济实力增强的同时,必须使人民币有自己可靠的锚地。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阶段,货币制度改革也必定是各种力量对抗、博弈、理解、共识的过程,重建更为公正合理的货币体系是顺应世界经济格局变迁的必然选择。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既是必然选择,又是长期、缓慢而曲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民币只有确定好自己可靠的锚地,才能脱颖而出,成为重要的国际货币。人民币选择什么作为锚呢?农产品指数是最佳也是最主要的选择。②上海大宗农产品市场“百县百品”工程形成的农产品交易数据,结合期货市场的农产品数据,将共同成为中国农产品指数的重要数据来源。
总之,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必须建立在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之上,要实现每个地区、每种农产品竞争力的提升,要运用科学理论与现代科技建立中国特色的农产品流通新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立法政策与规划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利用好包括世界贸易组织在内的国际贸易规则,这也是必备的前提条件。除此之外,还要在创造和完善增强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宏观环境上下功夫,正如胡锦涛总书记特别指出的那样,“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大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幅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夯实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
*“百县百品”工程获得“2010中国改革十大创新案例”(中国改革报社)。
注释:
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地区年轻人多外出打工,而留下来的多为妇女、儿童和老人,被称为“386199部队”,这里的“38”指妇女,“61”指儿童,“99”指老人。
②详情参见费建《建立科学的农产品指数体系 解“人民币之锚”的困局》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