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峰 杨喜兵 沈志方 倪春初
浙江省嘉兴市中医院(浙江嘉兴 314001)
急性期浅刺不留针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
高 峰 杨喜兵 沈志方 倪春初
浙江省嘉兴市中医院(浙江嘉兴 314001)
目的 观察急性期浅刺不留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急性期浅刺不留针,对照组采用急性期浅刺留针治疗。结果 两组在愈显率、痊愈例数、痊愈平均疗程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浅刺是否留针,对此病预后无明显影响。
周围性面瘫 浅刺不留针
周围性面瘫是针灸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一般认为面瘫发作7d内为急性期,8~20d为静止期,发病后21~90d为恢复期。对于面瘫急性期的针刺介入学术界仍存在争议。笔者遵循中医理论,在面瘫急性期采用浅刺不留针配合隔姜灸,取得一定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针灸科门诊患者60例,确诊周围性面瘫后,并且发病时间均在2d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5~80岁,平均35.30岁。对照组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6~78岁,平均37.50岁。两组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1)浅刺不留针。患者取侧卧位,主穴取患侧风池、听宫、四白、地仓、颊车、阳白,健侧合谷;并根据临床表现不同随症配穴,如人中沟歪斜配水沟;鼻唇沟变浅配迎香;舌麻、味觉减退配廉泉;目合困难配鱼腰。操作方法:上述各穴急性期(7d内)均采用浅刺不留针(针刺入皮肤后,立即出针,不需得气和留针),其中风池、合谷得气后出针,每日1次。急性期后采用普通针刺,隔日1次,采用普通针刺(要求针刺得气,患者在针刺处有酸、麻、胀感,并留针30min)后10次为1疗程。(2)TDP治疗。点刺或针刺后,用TDP照射患侧面部30min,以患者所能耐受的最近距离为宜,嘱患者避风保暖。(3)药物治疗。均给予牵正散加减:白附子10g,白僵蚕10g,全蝎6g。伴血虚者加当归、鸡血藤;伴脾虚者加白术、党参;伴肾虚者加杜仲。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共服10剂。对照组予面瘫急性期(7d内)采用浅刺留针30min,留针同时采用TDP照射,其他方法同治疗组。两组均治疗30d后评价疗效。
1.3 疗效标准 参照《实用内科手册》[1]关于面神经功能恢复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痊愈:面部所有区域正常。显效:仔细观察可看出轻微的功能减弱,可能有轻微的联带运动;面部静止时对称,张力正常,上额运动中等,眼睛用力可完全闭合,口轻度不对称。有效:有明显的功能减弱,单双侧无损害性不对称,可观察到不严重的联带运动,挛缩和(或)半侧面部痉挛;面部静止时张力正常,上额运动微弱,眼用力时可完全闭合,口明显不对称。无效:面部静止时不对称,上额无运动,眼不能完全闭合,口仅有轻微运动。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结果示两组治疗方法在临床中的效果相近(P>0.05)。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面瘫早在《黄帝内经》就有论述,《灵枢·经筋》云“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诸病源候论》指出“偏风口,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经筋急而不调,故令口僻也”。另有“风邪入于足阳明、手阳明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㖞斜,言语不正,而目不能平视。诊其脉,浮而迟进可治”。所以,周围性面瘫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表不固,外感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入太阳、少阳、阳明经脉,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因此,本病形成以虚、风、痰、瘀四者为基本病理基础,正气虚为病之本,风、痰、瘀为病之标。祛风化痰,活血通络,补虚益气为治疗本病的基本大法[2]。
西医认为本病大多因风寒、风湿刺激或病毒感染等因素突然导致茎乳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痉挛,使面神经缺血水肿及面神经支配区血液循环不畅,轴突脱髓鞘变性,而致面神经所支配的面部表情肌无力,运动功能丧失[3]。多数西医师提出在疾病早期应选用类固醇激素、神经营养药、理疗为主的非刺激性治疗。
在面瘫急性期,针刺手法宜轻宜浅,因为此期病邪尚浅,应符合“病在表,浅而疾之”的治疗原则,采用轻刺激振奋阳气驱邪外出,祛邪而不伤正,急性期过后,加强刺激以振奋阳气,兴奋神经,防止肌肉萎缩[4]。多数医生在急性期针灸均采用留针的方法。笔者通过临床对比发现,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浅刺不留针与留针30min的临床疗效没有明显差别。面瘫的疗效与就诊时间有很大的关系,本试验患者均为发病急性期2d以内的患者,早期改善患侧面部血液循环,减轻面部神经水肿,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防止面神经水肿、髓鞘肿胀、脱失及轴突变性的作用,从而能较快减轻局部面神经炎性水肿,使面神经功能恢复。面瘫的针刺穴位主要在面部,部分患者及其家属对于面部留针有一定的恐惧,结合本试验结果,在面瘫急性期可以采用浅刺不留针的方法,使初诊患者(尤其是首次接触针灸的患者)有一个心理接受过程,有效减少晕针的发生。对于30d后未愈,甚至无效的患者,我们加用艾灸神阙与足三里治疗,具体临床疗效观察正在进行中。
[1]程卫夫,王钟林.实用内科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635.
[2]叶春华,黄静.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1):14-15.
[3]刘瑞清,马运华,杨永福,等.糖皮质激素冲击疗法配合针灸治疗尔氏面瘫[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1,24(1):40-42.
[4]郑惠慧.先推拿后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J].湖北中医杂志,2010,32(2):69-70.
R745.1+2
B
1004-745X(2011)11-1849-02
2011-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