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普通高中走向多样化

2011-08-17 09:00刘长兴
天津教育 2011年11期
关键词:教育规划普通高中优势

■刘长兴

一年来,普通高中教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格外关注。特别是在普通高中内部,热议更是不断升温。由如何争办“重点”、怎样拿到“示范”,转向了高中的改革方向和发展路径。不能不说这是教育规划纲要(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同)的巨大动力,促使人们在观念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去年,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新要求。尽管这个要求从来也没有这么明确地提过,更没有当作政策提过,但它作为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普通高中发展的重要规律,已经得到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重视,甚或取得了一些经验。或许是这样的原因,这10年它将成为我们普通高中的发展策略。至于以后,肯定也是发展方向。既然是规律,谁也不会不理会。

回顾近30年来普通高中发展的轨迹,“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其实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改革开放之初,高中并不“抢手”。当时,人们正热衷于中职。原因很简单,考上大学很难,中职容易就业。再加上一般家庭都是两个孩子,全上高中挑费太大。家境平平的更希望孩子早工作、早挣钱。所以,高分学生进入热门中专、技校、职专、职校的热情,延续了不少年。甚至在头几年除了市级重点高中以外,在人们心目中,一般高中排在中职之后,也并不稀奇。后来,情况渐渐发生了变化,高中慢慢热了起来。特别是近几年,“过”的有点儿吓人了。中考以后,家长拼命给孩子“跑”学校、“跑”关系,非上普通高中不可,谁劝也没用,好像孩子上不了普通高中就没有希望。当然,不排除高校扩招的“诱惑”,也不排除中职就业的“困扰”,更不排除生活水平的走高,还有其他一些一句话、两句话说不清楚的因素。但是,不管怎样,多数家长非常“现实”。于是,普通高中的规模扩大了、模式趋同了。这么多的普通高中,先是“挤”上了同一条路——升学率,看谁高;后又“拼”着做同一件事儿——考“一本”,看谁多。为了能够“挤”不下来、“拼”得上去,就连有些“名校”也加班加点“放”开了。难怪有的教师说,真恨不得让地球自转的周期能够加长。

其实,面对这些年的“挤”和“拼”,大家已经有所警觉。尽管思考的角度不同、深度各异,结论却很相近——不调整思路,就难有出路,最后只能被带到“沟”里。尤其是那些一直处于“弱势”的学校,感慨更多、感触更深。生源压根儿就没在一个“重量级”上,你就是“挤”进来,也很难“拼”上去。于是,有的学校开始“破冰”,先是办起了“特色班”,接着又打出了“特色校”。尽管选择的切入点只是美术,但是让人们开始看到了普通高中“多样化”的雏形。

有人说,普通高中之所以非常关键,是因为学生开始步入高度社会化的阶段。细想起来,这话似乎还真点到了咱们的“软肋”。所谓“高度社会化”,并不深奥,但很深刻。在这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的3年高中生活里,为数不少的学生正在自然而然、无声无息地规划着自己的职业生涯。你说这是人生思考也好,是人生设计也罢,反正学生非常“现实”。因为,社会正在“走”近他们。当然,他们的“现实”比较长远,家长的“现实”过于眼前。至于学生们思考乃至设计的依据,大多又基于自身的个性优势,而且只能基于自身的个性优势。不管学校关心与否,也不管学习压力多大,这种思考或是设计会一直悄悄进行。实际这就是对普通高中教育的“挑战”,一种容易被忽视的“挑战”。而“挑战”的主题,恰恰就是究竟培养什么人、应该怎样培养人。

当然,普通高中不能回避升学率,但也不能只求升学率。因为,孩子需要高校录取的通知书,更需要一生发展的“通行证”。“全面发展”和“社会需要”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已经被大家熟知。但是。“全面发展”本身还很“全面”,它既包括落实国家的共性要求,还需要提升学生的个性优势。有位老校长说过,学生根本不存在好不好,关键是你能看出他哪里好。这是他以自己一生的教育积淀对学生“个性优势”的生动诠释。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之所以比较服人,其实就在于它为每个人以个性优势为起点走向成功点燃了希望。社会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与学生具备不同方面的优势,二者是统一的。保证国家共性要求的落实与尊重学生个性优势的存在,也不是矛盾的。且只有如此,学生才能适应“社会需要”,教育才能满足“社会需要”。为什么一定要把普通高中办成一个模式呢?如今,教育规划纲要正式提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正好是普通高中打开思路、拓宽出路的历史机遇。

“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作为一项重大的改革,一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诸多问题中,起码有四个问题需要特别关注。

一是如何把握政策,这是抓住机遇的前提。教育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并在“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后面,链接了“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所有这些要素都是站在时代高度的政策创新。所谓“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在一定意义上其实就是“一对一”地发掘学生的个性优势。应该说,不仅从理论层面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而且从实践层面也推介了普遍有效的运行机制。只有把这些政策要素融为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才能有力保证学生个性优势得以充分的发掘和健康的发展,并会在产生“聚合”效应的过程中,促进学校“办出特色”,进而为学校的“多样化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是如何确定路径,这是推进工作的关键。不同“水平”的普通高中,对于“多样化发展”肯定会有不同反应。暂且把学校分成三类,“一头一尾”应该比较积极。“一头”是指那些原本“强势”的重点学校。由于他们始终有“名”,所以希望能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更加出“名”,生怕有所闪失而落在后面。当然,这是社会责任使然。“一尾”是指那些原本“弱势”的一般学校。他们已经处境艰难,自然希望能在新一轮的改革中翻身得“解放”,生怕稍一迟疑又失去机会。至于处于“中间”状态的那些学校,他们可能暂时紧迫感较小。因此,推进这项工作同样不能“一刀切”,先易后难可能更加对路。

三是如何选择方向,这是确定方案的基础。“多样化发展”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选择的原则就是落实学生个性优势、专业取向和社会职业发展的“三结合”。当年,从美术“切入”且坚持下来的那些普通高中,无论仍然在办特色班,还是早已挂牌特色校,现在大多都“立”住了。其原因就是用好了这个原则。学生在这里正在把兴趣变成志趣,把志趣变成志向,哪怕他们其他方面的“弱项”多些。当这三个“资源”融为一体以后,“聚合效应”就会成倍放大,就会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个性优势、“催化”学校的办学特色。如果说他们在“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过程中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应该不是“忽悠”。南开区艺术中学的校长表示,还要开发其他的艺术专业,满足学生的个性优势,信心之足、决心之大,溢于言表。当然,属于“弱势”的学校,还可以选择其他方向发展。但是,由于这里学生的个性优势往往都“潜藏”在应用技能方面,所以既要注重对学生个性优势的开发,还要加强对相应“项目”的开发。至于那些“强势”学校,学生的个性优势和专业取向,无论是在文、史、法、商,还是在理、工、医、农,大概更加明显,有利于尽早引导。只要在推进“多样化”过程中选准方向,形成学校特色将很快顺理成章。

四是如何创新方法,这是取得成效的保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学科教学固然重要,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可能更加必不可少。因为学校自己眼界不宽、信息有限,所以必须通过各种方式的合作,为有效落实学生个性优势、专业取向和社会职业发展的“三结合”,创新实施方法,把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说得大胆一些,只要肯动脑子、肯下工夫,让学生进企业做课题,甚至和院士“面对面”,也未必办不到。

假如大家都在积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那么经过十年的努力,全市就会“收获”近百万各类专门人才的苗子。假如他们中间的大多数再接受了符合个性优势的高校专业教育,原来的个性优势肯定会更加“优势”。这不也是普通高中的质量吗?如果站在“三个面向”的高度,这个方面的质量可能更加重要。★

猜你喜欢
教育规划普通高中优势
全国教育规划项目介绍
——核心素养与高师院校教学变革(DIA180384)
矮的优势
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尝试、困境与思考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画与话
高等院校教育规划:两个不同维度的思考
河南普通高中今年停招择校生
水利部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印发《全国水情教育规划(2015—2020年)》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
普通高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