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何时不再追捧名气

2011-08-17 09:00
天津教育 2011年11期
关键词:尊重人才重金名气

■本刊特约评论员 荆 平

重名气而轻实际,重职位而轻责任,是一些单位选人、用人和个人对待自己的带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

前不久,《教育文摘周报》用整版篇幅选登了一组“两院”院士的文章,披露了一些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争抢院士的是是非非。据报道,现在,院士已成为一块金字招牌,有的单位不惜重金抢来挂在自家“门口”来光耀门楣,是否带来了学术水平、科研水平的提高实在难说。一些院士一旦拥有了院士的头衔,“院士”也就成了待价的商品、寻租的工具,到处兼职,顺理成章地拿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年薪,却不承担相应的学术责任。其实,类似问题不仅存于高校,基础教育也存在。中小学校争抢名师的热情虽然不及高校火爆,但也暗流涌动。明码标价、暗挖墙脚的事情多多,重金聘请有名气的教师、校长担任兼职或荣誉职衔的事情也屡见不鲜。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营造鼓励、支持人们干事业的社会氛围;拆掉篱笆,放开管制,让智慧的甘泉自由涌流,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发展科学技术、造福人民的不二选择。一些单位人才匮乏,根据社会和自身发展需要,拿出一些资金“买船出海,借梯登高”也属可为之举。个人有一技之长和雄心壮志,或出于知识共享之心,或因为现实条件难以满足,或精力有余且甘于奉献,受人之邀,为人做事,不论全职、兼职,也不论领取多少报酬、津贴,都是既有益于人民又有益于自己的好事,本无可非议。但是,若是抢人者只重名气、不问作用,被抢者只看利益、不履义务,好事就会变成坏事。

花重金抢个被网友称为“候鸟”的院士、名师,似乎是个双赢的事,学校可以借此出名,个人可以借此得利,而实际上很可能是学校求名丢实,个人得利失誉,成为双输的事。因为院士也好、名师也罢,用在对处是财富,用不到对处是负担。不能实实在在做事的院士、名师,对于学校,从资金效益的角度看,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甚至更多的资金支出,只换来一点宣传的资本,哪如用来建设基础设施、改善办学条件实在且划算?哪如支持在岗人员研究、攻关合适?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人的最佳创造时期是青年时期,许多重要发现和发明产生于一个人的青年时期是一条普遍性的规律,而院士、名师大多已过了创造高峰期。况且,引进一人压制一片,阻断许多人的向上发展通道,说不定许多未来的院士、名师也就在压制下而夭折。

“抢”来名人装潢门面,不仅害自己,还会害社会。如今,群众最愤恨的事情是分配不公和权力寻租导致的两极分化,最担忧的事情是形式主义泛滥和拜金主义盛行。学校是由国家财政支持的专门育人之所,教育、科技名人属于社会影响巨大的公众人物,是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的担当者,为群众所瞩目。学校掷重金聘请不能做实事之人,名人不知自重,无为而取重金,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伤害肯定更为深重,对群众信心的打击也肯定更为致命。

目的决定行为,动机决定方式。出现这种现象有社会影响的原因,但主要还是急功近利的浮躁之气在起作用。教育和科研是最讲求实事求是的事业,祈望借他人名气壮自己声威终归是用冰雪堆成的巨人,绝经不起太阳的照晒。要建立一支整体素质很高的教师队伍,最实在的还是出以公心、立足长远、科学筹划、积极培养。一要像唐太宗那样看人,相信“江山代有才人出”,相信哪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学校都有相当数量可担大任之人,不要像封德彝举贤,己不能知,却“诬一世之人”。二要像郭橐驼植树那样培养人,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创造人才可以自由成长的环境,不要像一些封建官吏那样,一天到晚“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貌似爱民实为扰民。三要像蔡元培那样用人,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既讲求德才兼备,必要时也敢于唯才是举,大胆使用。如果像韩愈在《马说》中所批评的,让千里马或者“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或者“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或者“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却说“天下无马”,怎可能成就大业?即使买来几匹好“马”,也难以发挥大作用。★

猜你喜欢
尊重人才重金名气
十五分钟的名气
澳华又盯上了这条虾,2021欲重金投入人财物力,为行业创造更高价值
从如皋实践看如何打造一流县级融媒体中心
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才队伍建设
197恢7复—高2考017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
调查
浅谈班主任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老街名气
夏门:重金招医疗人才
什么是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