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
创新是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为什么要创新?因为我们想的做的已经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又直接跟“民生”相联系。“民生”解决不好,我们的发展就不可持续,更谈不上建设和谐社会。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解决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慈善事业的创新与发展必须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中央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强调“大力发展慈善事业”。胡锦涛总书记不久前在中央党校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也强调,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我们学习领会其中的深刻内涵,对于指导慈善工作创新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慈善工作创新从哪里着手呢?首先,要找准切入点,这个“点”要考虑几个因素:一是政策背景,也就是国家的大政方针。“十二五”期间的“三大任务”是扩大就业、保护环境、缩小贫富差距,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根据慈善工作的特点找准自己的定位。二是需求,主要考虑劝募市场的需求。这种需求不应该被动地去适应,而要主动去作为,要开发和调动需求。三是自身能力,这主要是指开发资源的能力,有多少能力办多少事,没有能力一切都无从谈起。其次,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大处是指一个机构要研究对策、分析市场、制订战略、落实措施。小处是指要开发项目、注重策划、把握细节、做好服务。特别是“细节”,细节决定成败,没有细节就没有对策。对于细节,每个人每个机构会有不同的想法,但总的还是要围绕“劝募市场”做文章,从筹款和救助入手,这是“创新”的根本。第三要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社会建设是一篇大文章,涉及的方方面面庞大繁杂,但其立足点还是一个“人”字,以人为本是社会建设的核心价值观,它与慈善的理念与价值观是一致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重心在基层、在社区。社区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是建立在“志愿和奉献”基础上的,它为基层慈善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是慈善生活化的必由之路。慈善是更高层次上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
慈善工作创新是一个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以浙江为例,到2010年末,全省慈善筹款累计已超过112亿元,救助困难群众超过570万人次,慈善事业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我们在实践中感到,慈善事业越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越多,越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比如在行政体制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的背景下,政府用于改善民生的投入不断增加,“花钱买服务”的空间不断扩大,这对于慈善机构来说,既是机会也是考验,你准备好了吗?你有能力去竞争吗?如果不改变一味依赖的思维方式和机械的工作方法,就有可能被淘汰出局。由此而论,勇于实践、积极探索是我们面临的最为重要的课题。
慈善工作创新本质是“扬弃”,好的要保持和发扬,不适应的要鉴别和抛弃。慈善机构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弱化“行政烙印”,顺应发展趋势,找准角色定位,提升工作能力,拓展发展空间,在劝募市场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从“行政化”运作向“市场化”运作转变,从“动员式”捐赠向“志愿式”捐赠转变,从“兼职化”为主向“专业化”为主转变。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