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生态思想

2011-08-15 00:51:18张慧娜
山西建筑 2011年30期
关键词:传统环境生态

张慧娜

现代生态建筑学是研究人类建筑环境与自然生物共生关系的生态学,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发展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理论其中蕴含着古代人们朴素的自然生态观,总结利用传统建筑中的这些生态思想来指导现代建筑生态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传统文化中的原始生态观

生态建筑所包含的某些理念在我国古代的哲学观中已经有所体现,这种原始生态观也早已在人类长期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应用。

1.1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中国的“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最崇高的基本观念,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这里“天”是无所不包括的自然,是客体,“人”是与天地共生的人,是主体,天人合一是主体融入客体,形成二者根本统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把人与自然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人与人所生活的环境,特别是自然环境应和谐共存。这种理念对我国古典园林及传统居住建筑空间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1.2 道家学说的“以天和天”

从道家学说的角度分析,中国传统的审美观与道家的审美观有很紧密的联系。所谓“以天和天”两个“天”字,指的都是自然。“以天和天”——因循客观的存在来调动人的艺术创造力,以获得自然美的艺术,这就是道家的艺术美学观,建筑是一门造型艺术,是根植于大地的自然环境的。因此,道家美学思想指导下“以天和天”的艺术创作促成了中国古代建筑通过“因借自然”“师法自然”而创造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这些观点与主流“天人合一”是相符的。

1.3 风水理论

我国的“风水”学说也反映了古人对天、地、人之间关系的正确理解,抛开它的消极面,风水说体现了一种朴素的生态建筑观,古人在建造之初首先探求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的构成,然后选择有利地形而建筑和谐的居住环境,使其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效果。在传统建筑哲学中,阴阳观有很大影响。如传统民居从南到北塑造的以院为中心和单元的基本平面格局,即屋宇为阳——实;院落为阴——虚,这种阴阳相成、虚实相间的院落序列空间,在密集的居住状态下较好的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五行之说则可以理解为:金犹如人类的生活空间,木犹如自然界的植物绿树,水是生命的源泉,火犹如太阳赋予地球的能量,土则是一切生命的根,五行表达了人、住宅、环境、生态之间的密切关系。

2 传统建筑空间环境中的生态思想

人类在整个历史的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建筑经验,为了获得比较理想的栖息环境,顺应自然,结合气候,因地制宜,以最简便的手法,凭借最朴素的生态观创造了宜人的建筑空间环境,这些是我们今天创造新的建筑空间环境可以继承借鉴的。

2.1 因地制宜、与自然环境契合

中国传统建筑思想充分注意到环境的整体性,把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这个系统以人为中心,包括天地万物。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和不同的地势、地形地理气候条件的不同特点,依山之势,傍水之旁,村落的大小分合,房屋前后的错落都因周边环境的不同而不同,这些充分体现了传统建筑的生态意识。《阳宅十书》中提到“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污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为最贵地。”这种“藏风聚气”的理想居住模式是中国古代风水理论所推崇的,也是顺应自然的。如在西南及东南地形复杂的地区,当地居民创造出“台、挑、吊、拖、坡、梭”等不同的方法建造房屋,创造出不同的住房空间形式。

“负阴抱阳,背山面水”是中国古代城镇、住宅选择基址的基本原则。背山可以屏挡冬日北来寒流,面水可以迎接夏日南风,争取良好日照,近水可以取得方便的水源及生活、灌溉用水,缓坡可以避免淹涝,植被可以保持水土、调节小气候,在利用自然的同时取得生态平衡。这样的选址原则有利于城市形成良好的生态和局部气候。中国地域辽阔,建筑形式亦不同,例如皖南传统村落都选址在背山面水、坐北朝南的所谓尚好的风水宝地之上。整个村落都变成了大自然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西北干旱少雨,人们就采取穴居式窑洞居住,节省材料,防火防寒,冬暖夏凉。西南潮湿多雨,虫兽很多,人们就采取栏式竹楼居住。这些建筑形式都是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而创立的。

2.2 就地取材、利用自然材料

人与自然的统一还表现在就地取材。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可以说是传统建筑建造的共同特征。乡土材料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木、竹、土、石、草、藤等天然材料。另一类是砖、瓦、石灰等人工材料。传统建筑中的材料运用反映了朴素的生态思想。如西藏的石屋,东北的井干式木房,西南的竹楼。它们就地取材,适应当地气候,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天然材料特有的质感和色彩的统一使人们觉得身处自然之中,如香格里拉等寒冷地区多采用石材等更容易采集、保温的材料,而靠近河谷等更温暖的地区则采用草、竹等通风效果好,易更换的材料。不论砖、木、石,它们都是天然材料,最终都容易还原为土,所以污染也极少。

2.3 理水聚气、节约水资源

聚落选址观察风水,汲取充沛水源,聚落的布局与水源往往有某种联系。宏村就是一座“牛形村”,整个村庄从高处看,宛若一头斜卧山前溪边的青牛。村中半月形的池塘称为“牛胃”,一条400余米长的溪水盘绕在“牛腹”内,被称作“牛肠”。村西溪水上架起四座木桥,作为“牛脚”,这样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生产、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提供了方便,而且调节了气温和环境。整个聚落充分利用地表水资源建立灌、排水渠以利于耕种和生活用水,营建聚落内部的水塘、水池、水院,蓄泻生活的地表水,改善聚落小气候,美化环境,同时凿井利用地下水。

2.4 结合气候、改善室内热环境

在整体空间布局时,往往在建筑周围组织形状不等的室外空间,形成室内外有组织的自然通风渠道。例如皖南传统村落中都设有集会用的广场空间,交往用的街巷空间,以及每户的前院晒场,后园菜地和屋内的小天井。这些大小形状不等的露天空间都有机的串联在一起,它们除了各自的功能以外,更是村落和住宅内部有组织的自然通风渠道。一连串组织有序的空间形成自然的空调,利用气流原理自然形成的,不需耗费任何能源和钱财。

3 传统建筑构造措施中体现的生态思想

传统建筑多为木构架结构体系,它的节点都是榫卯构造,如同人的关节一样,能够松动。遇到地震,通过榫卯的松动和木材的延性,能消耗地震的能量;待地震结束,它能部分恢复原位,而使整体木构架不至损坏。

传统村落中的路都采用天然石头铺砌,中间形成许多缝隙,缝隙中都是天然土。这种路面构造,导热系数与城市里整片的水泥地路面相比,夏季温度要低得多。再加上外环境的河流、山林和水沟,所以空气比较凉润。

再比如建筑外墙是热传导最多的部位。如皖南传统民居在木构架的柱外作围护外墙,外侧粉白灰;其内再在木柱之间做一层木板壁作墙内壁,油桐油,有的还贴墙纸。皖南传统民居中这种由砖、空气、木三种不同材质和厚度的材料组合而成的墙体,不仅保温隔热效果好,而且它的空气夹层与阁楼上山墙气窗相通,夏季夜晚夹层中的室内热空气,会很快通过山墙气窗散掉。这种外墙,像人的皮肤一样,既能保温,又能出汗,以此来调节房间的体内温度,其生态效应十分明显。

这些历史上所惯用的经验做法,仔细分析,很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和学习。传统的经验,所产生出的周到构思和创造性的做法,对今天的现代建筑生态设计是很有启发和借鉴价值的。

[1]孙大章.中国民居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汪之力,张祖刚.中国传统民居建筑[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3]程建军,孔尚朴.风水与建筑[M].南昌:江西科技出版社,1995.

[4]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5]张良皋.匠学七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传统环境生态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住进呆萌生态房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态之旅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