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低碳生活方式实现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思想

2011-08-15 00:51吴尚鸿
山西建筑 2011年27期
关键词:碳循环城市规划规划

吴尚鸿

1 背景

我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阶段,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庞大,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高碳经济”特征突出的现实,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走出一条既确保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发展的老路,同时又不盲目让西方国家牵着鼻子走,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2 低碳城市和低碳生活的概念

1)低碳生态城市: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发展低碳经济,实施绿色交通和绿色建筑,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创新低碳技术,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2)低碳城市规划:潘海啸教授(2008)等人提出了低碳城市空间规划策略,探索了区域、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三个层面的低碳发展模式;Fong Wee-Kean(2007)等人认为碳排放与城市形态结构存在一定关系,提倡紧凑城市的空间发展模式;Crawford and French(2008)探讨了空间规划与低碳目标之间的关系,认为实现低碳目标的关键是转变规划管理人员和规划师的观念,在空间规划中重视低碳城市理念和加强低碳技术的运用;张泉等人提出低碳城市规划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和实践探索。

3)“低碳生活”是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是一种简单、简约和俭朴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不只包括制造业、建筑业中许多节能技术改进的细节,还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习惯中许多节能的细节。

3 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

3.1 低碳城市的规划

科学的城市规划是建设低碳城市的第一步。城市能源消耗会直接影响到周边区域的环境污染,城市规划除了考虑单个城市自身特点外,还应结合城市所在区域和国家的发展战略进行考虑。

对于循环经济理念的运用和实践主要体现在空间产业布局规划、市域基础设施规划、交通规划和工业园区规划四个方面:

1)空间产业布局规划。

在城市发展规划中,要降低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结合城市优势资源布置相关产业可以减少企业利用这些资源的成本,将资源优势更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综合规划城市主要相关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形成;除了城市主要产业,城市规划空间布局也充分考虑了与这些产业的副产品相关的产业的布置;也就是说,要从决策源头上保证城市总体规划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在规划阶段就推动向低碳城市的方向发展。

2)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

城市统一规划基础设施的主要作用在于实现生产资料、生活必需资源和生产生活需求在城市层面的统筹规划。

3)交通规划。

交通运力也是资源的一种,合理的城市规划功能布局对于提高交通线路和运力的利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交通发生量,避免高速公路和城市内部道路拥堵有重要作用。低碳城市的交通战略可从两个方面实现:一个方面是控制私人交通出行的数量,如果这个数量是下降的,那么在单位排放为一定的情况下,城市交通的碳排放就降低;另一个方面是降低单位私人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如果私人交通出行的数量是一定的,那么只要持续降低单位汽车的碳强度,就可以降低整个城市交通的碳排放。以上两个方面说明,低碳城市需要倡导和实施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交通模式,在这一点上,巴西的库里蒂巴堪称成功的例子。

4)工业园区是引导产业集聚的重要方式。

相近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有利于形成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实现原料、能源和其他设施的综合利用,使等量的资源投入能够产生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3.2 绿色建筑

建筑施工和维持建筑物运行是城市能源消耗的大户,低碳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绿色建筑。绿色建筑需要既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又能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工作和生活空间。

绿色建筑的建设包括:建筑节能政策与法规的建立;建筑节能设计与评价技术,供热计量控制技术的研究;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和低能耗、超低能耗技术与产品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等;推广建筑节能,促进政府部门、设计单位、房地产企业、生产企业等就生态社会进行有效沟通。在减少碳排放的进程中,绿色建筑的普及和推广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3.3 绿色消费——低碳生活方式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而且个人也应当承担责任。我们应当倡导和实施一种低碳的消费模式,一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在维持高标准生活的同时尽量减少使用消费能源多的产品。在减少碳排放方面,个人的行动非常重要,我们的衣食住行都可以帮助减少碳排放。从日常生活做起,节制含碳产品的使用,实行可持续的消费模式,我们就可以为实现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做出贡献。

4 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和转变

“低碳循环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那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1)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是转向低碳循环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便利”是现代商业营销和消费生活中流行的价值观,不少便利消费方式在人们不经意中浪费着巨大的能源。如:超市敞开式冷冻系统和封闭式冷冻系统所造成的能源浪费。

2)以“关联型节能环保意识”戒除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是转向低碳循环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二;如:“限塑令”意义不但在于遏制白色污染,还在于节约塑料的来源——石油资源、减排二氧化碳,这是一种“关联型”节能环保意识。

3)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和“奢侈消费”的嗜好是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三;如:私家车及各种奢侈的电气化产品所消耗的能源和二氧化碳的排放。

4)全面加强以低碳饮食为主导的科学膳食平衡是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四。低碳饮食可以控制人体血糖的剧烈变化,从而提高人体的抗氧化能力,抑制自由基的产生,还会有保持体型、强健体魄、预防疾病、减缓衰老等益处,低碳饮食将会改变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5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与低碳生活方式的相互关系

作为一个高能耗国家,我们需要从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找到我国巨大社会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本源。必须摒弃只关注诸如建筑节能、煤的高效利用等“用”的层面的具体技术问题,而忽视“体”的层面存在的痼疾,比如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理论的负面影响,城乡空间布局、国民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巨大浪费等。因此,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及发展创新思维、改变观念,坚持体用结合,从全局观、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才能正确认识并加快低碳循环经济的发展。

1)解决潜藏在空间格局和社会发展格局中的重大浪费问题。有效的节能减排必须以工业相对集中为前提,工业相对集中才能产生专业化分工,提高效率,节省能源;同时催生集群创新,不断产生新技术、新工艺,从而减少物质消耗。

2)培育静脉产业,建立完备的工业化体系。民众对循环经济体系的理解目前还处于表层,基本理解为废渣利用、尾气回收等等。真正的循环经济体系应如同人体系统一样,如果把工业制造系统比作人体的动脉系统,那么,我们使用过的工业制造物的回收再利用则应如人体的静脉系统一样。工业品的回收再利用——“静脉”产业应该是一个巨大的产业。

3)大力发展低碳技术,解决自主创新成果和人才的匮乏问题。低碳技术包括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必须强化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的推广和应用。

4)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业和低碳消耗的绿色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服务业,能够为社会创造巨大的财富,同时避免了能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

5)低碳循环经济之路的核心,是倡导形成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必须转变公众和社会的观念,做任何事都要适度适宜、合理节约,这就需要用城市规划的手段和政策法规的手段来引导自发的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建立起我国乃至全球的可再生能源系统,最终实现由“高碳”时代到“低碳”时代的跨越,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总之,人们要实现宏大的节能降耗战略,或许要取决于很多细微之处。人们应看到,这“细微之处”不只是制造业、建筑业中许多节能技术改进的细节,也包括日常生活习惯中许多节能细节。对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来说,每个人生活习惯中浪费能源和碳排放的数量看似微小,一旦以众多人口乘数计算,就是巨大的数量。科技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都有责任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向公众开展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创意活动和普及工作,使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的科学发展决策,变为全民的实际行动。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是中国的“世界公民”责任担当,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难得机遇。推行低碳经济,需要政府主导,包括制定指导长远战略,出台鼓励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来引领和助推低碳经济发展;但也需要企业认清方向自觉跟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集体行动。只有更多企业改变目前的被动状态,自觉跟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步伐时,中国向低碳经济转换才有现实的基础和未来的希望。

6 结语

在现阶段我国现有资源和环境的情况下,一个优秀的“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方案是通过各种创新技术的应用和“低碳循环经济”先进理念的贯彻而形成的,而执行这一理念或技术手段的则是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所以,在城市规划中仅仅是运用“低碳循环经济”的先进技术理论规划出“低碳生态城市”思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托于“低碳生活方式”才能实现减排的目的,所以推行“低碳循环经济”的同时要倡导“低碳生活”,“低碳生活”的广泛实施,将扼制“高碳经济”的蔓延,促进“低碳循环经济”发展。通过“低碳生活方式”的宣传引导和保障制度的制定是实现“低碳城市”规划思想这一目标的必要条件。

[1]鲍健强.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153.

[2]庄贵阳.中国:以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挑战[J].环境经济,2007(1):70.

[3]夏堃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化发展[J].环境保护,2008(3):98.

[4]张 泉,叶兴平,陈国伟.低碳城市规划——一个新的视野[J].城市规划,2010(2):13-17.

[5]潘海啸,汤 諹,吴锦瑜,等.中国“低碳城市”的空间规划策略[J].城市规划学刊,2008(6):57.

[6]中国城市规划研究会.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0:21.

[7]吴晓江.戒除嗜好 面向低碳经济[N].文汇报,2008-06-05.

[8]田 晨.低碳生活是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J].世界环境,2008(2):31.

猜你喜欢
碳循环城市规划规划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全球首次!八钢富氢碳循环高炉实现重大技术突破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迎接“十三五”规划
南京城市系统碳循环与碳平衡分析
多措并举构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制造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