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移”进新生活(二)

2011-08-15 00:47郭舒曼李友明
四川水力发电 2011年5期
关键词:溪洛渡西昌移民

郭舒曼, 曾 稚, 李友明, 杨 艳

(凉山日报社,四川西昌 615000)

人物:付志明——移民也有大作为

墨绿的爬山虎铺满围墙,一阵微风拂过叶子轻轻颤抖,撩起层层碧浪,空气中幽远的清香沁人心脾。旁边的三角梅正是开得热闹的季节,紫红的花朵一团团,一簇簇,顺着藤蔓攀爬而上绽放得葳蕤热烈,争奇斗艳的同时又给主人带来片片绿荫。大门两侧贴着鲜红的对联“日子红火时时顺,事业辉煌年年发”,那是主人过年时贴上的,喜庆的气氛还未散去。农闲的时候搬把藤椅躺在树荫下,闻闻花香,品品茶,看看报纸,这就是溪洛渡水电站施工区移民付世明的惬意生活。

付世明今年38岁,老家在雷波县永胜区白铁坝乡新胜村六组,祖祖辈辈已经在那里生活了几代人。同多数村民一样,付世明也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付家有近20亩土地,他在上面种过砂仁、脐橙、花椒,一年收入上万,在当地算得上大户。

2003年,随着溪洛渡巨型水电站建设前期准备工作热火朝天地开始,付世明一家9口成为溪洛渡水电站的第二批移民,被集中安置到西昌市安宁镇顺河村七组。

搬迁前,付世明曾经和几个同村移民一起到顺河村这个他们即将生活的地方考察。像大多数农民一样,付世明家赖以生存的是土地,发财的是土地,要搬迁他最看重的当然也是土地。付世明发现这里土地虽然没有老家肥沃,农作物产量可能相比之下要低一些,但西昌地形开阔、气候条件好、阳光充足,农作物成熟时间提前,拉到市场上卖的价格自然也要高一些。综合考虑到这里优越的医疗条件、教学条件、生活条件,这趟西昌之行让付世明心中的疑虑打消不少,多了一份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回到家里,我又听县里分管移民的领导亲自到村里为我们讲解了很多移民搬迁的后期扶持政策,我心里面的大石头啊才算是真正落地了。”搬迁后的生活有了保障,付世明对未来充满憧憬与向往。

都说故土难离,离开自小生活的家乡,到另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重建家园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件易事,付世明自然也不例外。他曾经犹豫过、迷惘过、害怕过,但经过无数的思想斗争后,这个汉子最终还是对自己说:“这是国家重点工程,我不能阻碍国家建设!”于是,带着补偿款和全部家什,付世明一家启程奔赴他们的新家,从此开启崭新的人生。

刚到西昌的时候,笔直的水泥路、干净清凉的自来水、温暖的太阳能热水器、……这一切都让付世明一家心中乐开了花,那条一踩一脚土的泥巴路和那口漆黑深邃的水井已经随着溪洛渡水电站的建设尘封在记忆中了。现在他们喝的是放心水,用的是放心电,公路直接修到家门前,这些善良淳朴的人甚至有些不适应。“我们这的水泥路都比得上城里面的柏油马路了!”付世明的喜悦溢于言表。

利用补偿款付世明和兄弟在村里一人修起一栋一楼一底的小楼房,两层共138个平方,足够一大家子人住了。农闲时付世明在自家围墙下种起了爬山虎和三角梅,等到夏天枝繁叶茂的时候红红绿绿一大片煞是好看。屋里也被他和妻子收拾得井井有条,电话、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各种现代化电器一应俱全。

现代化的生活让付世明有了与时俱进的思想,为了方便、快速、及时地了解农业方面的知识,他特地为家里添置了一台电脑。刚开始村里还没有安装宽带,他便用无线网卡上网,后来村里专门牵来了网线,他便第一时间跑到营业厅办理了宽带业务。从那以后只要在种植过程中遇到什么不懂的问题,他就到互联网上搜索答案,不知不觉汲取了不少农业知识。

按照家庭人口数,付世明家分到了9亩土地,他在上面种起了小麦和水稻,拉到市场上卖后家里囤积的粮食够一家人吃4、5年了。这时一个难题出现在付世明面前:种植粮食作物一家人的口粮是不成问题了,但是离发家致富的梦想却很远。于是,付世明开始思考起靠家里这9亩田挣钱的方法。

2004年,在全组38户同是来自溪洛渡水电站的移民的殷切期盼中,付世明当选了顺河村七组组长,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的责任感告诉他,他不仅要自己富,更要带动全组村民一起富。

那段时间付世明每天忙里忙外,自掏腰包到全国各地考察市场。种植的作物既要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又要符合自己村的实际情况,一系列难题让刚刚走马上任的他焦头烂额。2007年,经过细致的考察和长时间的生思熟虑后,付世明终于做出最终的决定——种葡萄!

付世明说,当初决定种葡萄的时候也曾有过不少反对的声音,很多当地人认为当地的土质偏涝,也就是俗称的“下湿田”,不适合种葡萄。但这个“一根筋”的男人却硬是不相信,他专门从外地购买了葡萄苗子,每天天不亮就下地干活,一整天都泡在田里“伺候”这些宝贝。他一边做一边学,遇到困难就请教其他有葡萄种植经验的农民,或者到网上下载资料刻苦钻研,渐渐从一个葡萄新手成长为行家,一来二去田里的葡萄还真让他种活了。

前几年田里还没有搭上塑料大棚,为了防止害虫、雨水等对葡萄果质的影响,付世明每隔几天就要喷洒一次农药,一个星期下来肩膀都被笨重的农药箱压肿了。但他并不觉得苦,他说,看着葡萄一天天长高,想着以后的日子会一天天更好,就算再苦心里都是甜的。

心血浇出幸福花,付志明每天起早贪黑的付出终于收到了成效。在他的精心栽培下,葡萄长势特别好,每颗都是又大又甜,每年都是还没成熟就被专程来收购水果的成都老板早早预定了。前年,付世明家9亩葡萄为他带来2万元的纯收入,去年则达到8万。

“你看,别人说办不到的事我就办到了,不仅办到了,还要办好,现在我的葡萄一年纯收入上十万不成问题。总结了前几年的经验,今年我的目标是争取冲上14万!”付志明的脸上写满骄傲与自信。

靠着这几亩葡萄地,付世明一家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家里的日常开销完全没有问题,三个孩子全都送到了乡上的学校读书,年近七旬的老父亲购买了医疗保险,为了方便拉肥料付世明还专门购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一家人的日子就像门口贴的那副对联一样芝麻开花节节高,成为村里人人羡慕的对象。

看到付志明种葡萄种得风生水起,同村组的村民们都来请教他经验。在付世明的带动下,全组38户、204亩土地中有近29户、180亩种上了葡萄,家家户户都靠葡萄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年均收入达2万元左右,就连部分当初对搬迁有抵触情绪的移民都直言不后悔到西昌。

在付志明家的葡萄地里,一株株嫩绿的葡萄树争先恐后地攀爬在上空的铁丝上,绿油油叶子的一片连着一片,绽放出无限生机。付志明今年又投入14万元将9亩葡萄地全部搭起了塑料大棚,他说这样既能防虫、防雨、防旱,又能延长葡萄成熟期,保证果质,以后再也不用像前几年那样每隔几天就喷一次农药了。

说话间,付世明的妻子李才春驾驶着家里那辆电动三轮车来到田边,车上驮着一个巨大的肥料桶。付世明跳上车,动作娴熟的往肥料桶里倒勾兑好的化学肥料。他高兴的说:“以前在老家每天到田里去都要爬坡上坎,下一次地花个个把小时还算时间短,像现在这样开起三轮车直接把肥料拉到田里面简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肥料沿着一条条整齐的沟壑在田里蔓延开来。付世明说,像这样冲施一体完成真的是很方便,这还多亏了村里完善的配套设施,充足的水源、规划合理的沟渠、平坦的田间道路,都让他们在种植葡萄时省了不少事。

现在付世明家的日子虽然好过了,但他始终没有忘记他的组民们。付志明心中有一个目标:他要让目前村组里还是“单枪匹马”种植葡萄的村民们形成一个整体、扭成一股绳,避免盲目竞争,加强相互合作,实现资源、技术等的互补共享,让全组葡萄种植业走上产业化、规模化的路子,把顺河村七组的葡萄品牌做大、做强,带领全组村民集体致富奔小康。

靠着每一个成员的勤劳与智慧,顺河村7组这个全部由溪洛渡水电站移民组成的村组,人人都过上了蒸蒸日上的好日子。付世明说:“看到组里每个人挣1万比我一个人挣10万还高兴,我要让大家知道,溪洛渡来的移民也能在西昌也有大作为!”

人物:郑荣欣——搬出来的幸福生活

走进安宁镇五堡村,沿着平坦整洁的水泥路一直前行就到了郑荣欣的家。一楼一底的两层楼房外贴着淡黄色的瓷砖,蓝色的玻璃窗被主人擦得光可鉴人,双开的防盗门大大敞开,可以看见屋里家具虽不多,却也收拾得井井有条。

记者到的时候郑荣欣正和妻子、父母围坐在厨房里吃早饭,简单的一菜一汤一家人吃得津津有味。厨房四周贴着洁白的瓷砖,地面一尘不染,灶台上的锅碗瓢盆也摆放得整整齐齐,一切显示出这家主人的勤劳与贤惠。见到记者到来,郑荣欣连忙站起来热情地邀请记者一起吃。

使用胺碘酮(生产厂家:法国Sanofi-Aventis France;国药准字:H20120496)进行静脉注射,首次注射剂量为150 mg,注射方法为10 min内静脉推注完成。在注射过程中,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观察,若患者出现窦性心律,则应停止注射,改为口服药物进行治疗。若患者在注射后无明显效果,在时长约15 min的观察之后,追加注射150 mg,同时还需确保24 h内的总剂量为600~900 mg[2]。

早就听人说郑荣欣是村里有名的种菜高手,百闻不如一见,眼前的他中等身材,皮肤黝黑,想必是长年在田里劳动的结果;四方圆脸上时常挂着明快的笑容,一看便知是个容易亲近的人;虽然来到西昌多年,仍然改不掉浓重的雷波口音。郑荣欣很健谈,话语中透露着农村人的淳朴耿直,也不乏作为一个商人的精明。

郑荣欣今年36岁,家原住雷波县白铁坝乡繁荣村一组,自2003年作为溪洛渡水电站施工区第二批移民搬迁至西昌市安宁镇五堡村十组已有8个年头。这8年里郑荣欣一家六口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刻体会到移民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8年前在溪洛渡的时候,郑荣欣在自家的田里种过花菜、番茄、黄瓜,不仅够自己一家人吃,还能拿到市场上去卖。由于种的农作物存活率高,蔬菜质量也比别人家好,郑荣欣种菜能手的名声渐渐在村里村外传开,不时有人特地跑来请教他种菜方面的问题,批发蔬菜的商贩也络绎不绝,郑荣欣成为溪洛渡的种菜大户,这一种就是十多年。

郑荣欣说,他对溪洛渡有难以割舍的情怀,因为那里是他家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那里充满了他儿时的记忆,那里满载着他曾经对未来的憧憬。他熟悉白铁坝的一草一木,白铁坝的土地曾洒满他劳作的汗水,拓下他归家的脚印。

2003年,由于家在溪洛渡水电站施工区范围内,郑荣欣一家成为溪洛渡水电站施工区第二批搬迁移民之一。对从小生活的地方尽管是万般不舍,也料想过来到新环境后的不适应,但考虑到未来生活的质量,双亲的晚年和孩子的未来,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后,郑荣欣毅然决定加入外迁移民大军,来到西昌开启全新的生活。

领到补偿款后,郑荣欣和其他溪洛渡施工区移民户被集中安置到安宁镇五堡村,规划好的移民新生活在郑荣欣眼前逐渐清晰。

来到新安置点的第一件事,郑荣欣利用赔偿款修起了一栋140平方两层高的小楼房。一楼是客厅、厨房,二楼是卧室,一家人六口住在一起共享天伦。新修好的楼房生活设施十分便利,水龙头一拧开就有干净的自来水哗哗流出,电线的接通也让家里增添了电磁炉、洗衣机等不少电器。郑荣欣的妻子李义江说,现在家里做饭一般是用电磁炉,就算遇上停电,屋后四立方米的沼气池也足够一家人平常使用,根本不用担心开不了火。

郑荣欣家的厨房里,一台崭新的红色电冰箱格外引人注目。郑荣欣介绍说这是前不久家电下乡到村里搞活动时买的,平时大商场里接近三千块钱的冰箱在家门口两千四百块钱就买到了。他说国家施行家电下乡这样的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虽然身在农村仍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安顿好了家里的事,很有经商头脑的郑荣欣开始盘算起发家致富的办法。“俗话说‘不吃隔行饭’,既然自己的特长是种菜,那就还是干老本行嘛!”按照家庭人数,郑荣欣一家分到了六亩地,以修房剩余的赔偿款为发展基金,郑荣欣决心利用这六亩地好好的大干一番。

从那天起这个勤劳的庄稼汉子早出晚归,专程从外地购买秧苗,依靠自己十多年积累的经验硬是将空无一物的土地种满了白菜、芹菜、黄瓜等农作物,在他的精心呵护下每一颗蔬菜都在茁壮成长。等到收获时节,郑荣欣辛勤的付出终于带来丰厚的回报,他的蔬菜生意越做越大。

郑荣欣种菜高手的名声逐渐在西昌也传播开来,陆续有很多蔬菜批发商都固定来找他订购蔬菜。“每年都是地里的菜还没熟就被人早早预订了”,谈起自己的菜他不无得意。6亩地平均每年能带来4万左右的收入,再加上家里每人每月50元的移民后期扶持费,郑荣欣一家的生活越过越滋润。

“前年赶上好时候,卖菜的时候刚好遇到菜涨价,田里种的光芹菜就赚了5万多!”郑荣欣的脸上渗满喜悦。这几年随着名声越来越响,前来找郑荣欣订菜的批发商越来越多,农忙时两夫妻根本忙不过来,还得花钱请人来帮忙,他们就这样快乐地忙碌着。

移民生活并非一开始就一帆风顺。来西昌的头两年,由于经常要拉菜到批发市场上去卖,郑荣欣骑着三轮车忙里忙外,曾经不小心出过两次事故。人虽然没受伤,但车却被撞坏了,赔偿给被撞者的钱让这个刚刚起航的家庭摇摆不定,一家人的生活一度陷入困境。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虽然遭遇挫折,但在州市移民部门、三峡公司、村委会的帮助与扶持下,这个从金沙江边走出来的汉子硬是用自己粗糙有力的大手托起整个家庭,一家人很快便渡过困境,生活渐渐走上正轨。

郑荣欣的老父亲郑和州今年已经80高龄,身子骨十分硬朗,胃口也很好。老人家患有白内障多年,一直没有根治,不是郑荣欣不愿意为父亲医治,实在是医疗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村上统一组织买了医保后,郑荣欣立即带老父亲到城里的医院里做了白内障手术,手术费用由医保报销一部分,既减轻了家庭的压力,也让老父亲重见清晰世界,一家人都非常高兴,连连称赞国家的医疗政策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也解决了他们家的一块心病。

郑荣欣父亲2010年曾经被电瓶车撞伤引起脑出血,幸亏及时送到医院抢救老人家的性命才得以挽救。说起这件事郑荣欣十分庆幸:“幸好这是在西昌,交通方便医院也近,10多分钟就送到医院了人才救回来,如果要是在雷波老家,光去医院的路上都要花个1个把小时,那估计人还在半路上就不行了。”郑荣欣十分感慨。

郑荣欣育有一儿一女,大女儿出生在溪洛渡,今年读小学六年级,小儿子是来到西昌后才出生的,读一年级,两个孩子都在离家一公里远的同一所小学读书。郑荣欣说当初决定来西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考虑到西昌教学条件好,学校离家近,娃娃在这里读书以后更有前途,父母也方便管教。每次看到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的女儿拿回来的成绩单,郑荣欣都感到很欣慰,更加坚信当初搬迁到西昌的决定没有错。

虽然现在郑荣欣一家的生活过得宽裕富足,但他并没有满足于现状停下前进的脚步。经过长期的调查和细心的研究后,郑荣欣决定把家里的五亩菜地改为种葡萄。他心里算了一笔账:平均每亩葡萄一年可以赚3万元左右,五亩就将近赚15万,而且种葡萄只用累半年,剩下的半年可以出去打工或做点小生意,每月也能为家里增加几千块钱的收入,这样一来今后的日子就更好过了。于是郑荣欣前后投入12万元特地从成都购买秧苗,在田里搭起塑料大棚,开始了他的葡萄生涯。

郑荣欣热情地邀请记者到他家葡萄地里看看,于是记者跟着他骑着摩托车来到田间。田里的大棚钢架是今年刚刚搭建好的,还没来得及铺上塑料薄膜,一排排嫩绿的秧苗整齐地栽种在苗床上,每一株都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郑荣欣小心翼翼地蹲在一株秧苗旁轻轻将上面一片有些枯黄的叶子摘除,对他来说这些葡萄就是他的孩子,是他呵护在手心里的宝贝。

因为是第一次种葡萄,郑荣欣比以往灌注了更多的心血,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耗在田里。他说他并不怕失败,他相信他有能力把这些葡萄种好,明年他的葡萄一定会出现在市场上。最近几天郑荣欣还在忙着考驾照,他说等他考到驾照他要买辆车,开着车去卖葡萄,就不用像现在这样天天骑着摩托车风吹日晒了。郑荣欣仿佛看见未来幸福美满的生活就在他面前触手可及的地方。

离开溪洛渡8年,郑荣欣和妻子只回过老家两、三次,每次回去都有不一样的感受。2010年11月,郑荣欣妻子在老家的妹妹过30岁生日,两夫妻特地回了一趟溪洛渡。从前的家园已经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宏伟壮观的水电站工地,眼前陌生的场景让他们有些沧海桑田的感觉。回到曾经生活过20多年的地方,两夫妻却有些不适应,崎岖的山路和飞扬的尘土让他们想起西昌那栋窗明几净的小楼房和门前笔直的水泥路,甚至想快点回到西昌。

到西昌这么多年,郑荣欣一家早已融入了当地的生活。他们结识了不少新朋友,和本地的村民们亲如家人,早已没有本地和外来的区分。村民和移民你帮我,我帮你,遇上谁家有事的时候,不用别人打招呼,自己就跑去帮忙了。农闲的时候他们还喜欢到一起搬迁过来的其他移民家串串门、闲话家常。郑荣欣家有不少亲戚也搬迁到附近的安置点,逢年过节的时候大家聚在一起,一点也没有身在异乡的不适应感。也许,在他们心里,溪洛渡只是故乡,而这里才是他们真正的家。

猜你喜欢
溪洛渡西昌移民
西昌近60年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分析
西昌月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To what extent might organisational structure influence group dynamics and team working in a 21st century organisation?
签证移民
风云四号运低西昌本月中旬择机发射
Immigration移民
溪洛渡水电站转子一点接地保护的应用
溪洛渡水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