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伟峰 王贵杰 闫福龙
山西平遥民居是典型的北方民居,平面布局形式为规整严谨的四合院。院落一般包括正房、厢房、倒座、大门、垂花门、影壁等,并由此构成了一系列院落空间。正房位于宅基最后端,左右两厢对称,轴线明确,主从有序,较为独特的是倒座,而建在正房窑洞屋顶之上的风水楼或风水影壁更是别具地方特色。平遥民居四合院虽与北京四合院同属北方的四合院类型,可是二者在四合院的型制、建筑形式、装饰风格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平遥四合院以其鲜明的个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艺术特色。
平遥县位于山西中部,晋中地区(现榆次市)南部,东连祁县,北接文水,西临汾阳,南靠沁溪。山西地理位置特殊,是“九边重镇”,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战事频仍。平遥作为商业金融中心,商贾聚集,故建宅尤其注重安全,防御性在平遥民居被着重强调;封闭的院落外观显示出对外界的戒备,这似乎使得平遥民居产生了一种冷漠的表情。平遥民居院落外墙皆为灰色清水砖墙,颜色古朴单一,外观高耸封闭。但终究是民居,居住者不会放弃生活情趣,造型各异的宅门、脊饰、烟囱帽、风水楼与风水影壁的共同作用,使建筑沿街轮廓线丰满舒展。民居虽古拙而不陈旧,统一而不单调,丰满而不凌乱,细腻而不琐碎。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言,“外雄内秀”是平遥民居的突出特色。
平遥民居四合院的外观塑造中,华美的宅门是重中之重。在其形式、做工、装饰的精良程度等各方面都有所反映。宅门形式有府第门、垂花门、车马门,材料有木构、石砌、砖雕等,色彩或艳丽或肃穆,辅之以木雕、匾额、柱饰、石兽等细部装饰,更增加了宅门的艺术魅力。宅门为灰色墙面形成的街景增加了活跃的节奏感,沿街望去,几乎没有重复。平遥四合院的厢房与倒座一般为单坡顶,往往在单坡顶屋脊之上再筑砖墙,使得外墙高耸,而且外墙几乎不开窗,外观有些单调、压抑,通过宅门、起伏多变的外墙轮廓线,却又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这种感觉。
平遥民居对外的山墙一般都不开窗,而且高大壁立,外观粉笔,连续的灰色墙面塑造了古朴典雅的街道景观。但是同时会产生单调、压抑的感觉。为了削弱这种感觉,平遥民居院内建筑高低错落,形成了多姿多样的城市轮廓。以倒座、各级厢房、正房等组成的四合院外观因宅而异,高度、形制、细部各不相同,错落有致。
从外观看,平遥四合院在山花、烟囱帽、脊兽、风水楼与风水影壁等细节的塑造也独具特色,灰色的墙面成为细部的背景和衬托。风水楼和风水影壁增加了封闭外观的视觉层次,成为平遥民居最具地域特色和民俗特征的景观。烟囱帽、脊兽从院中探出头来,俏皮生动。正房山墙上的山花常与悬山顶的悬鱼形态相似,图案多以植物花纹为主,成为平淡墙面上的点缀和视觉焦点。院墙上部为减轻自重通常以砖砌成“十”“吉”“喜”等图案,极具装饰性。
在建筑形体与细部的共同作用下,平遥民居的轮廓线活跃生动。以点、线、面相结合形成了丰富的层次,使建筑外观在统一中有变化,城市的街景在各个院落的共同作用下生动地展开,古朴而蕴味深远。在街上行走,步移景异,引人留恋。
平遥城地势平坦,街道规整,四合院横向联合或纵向扩展都有良好的地理条件。多种多样的四合院群体,为居民的合家聚居提供了物质条件,使封建时代数世同堂的世俗观念得以传承。院落由沿轴线纵向联合,以内宅门和门墙或通过过道厅串联成几进院落,宅内层层递进,造成一种“庭院深深几许”的空间。通过轴线上院落形状、尺度、地面高度以及建筑形体的变化,表达建筑空间的内外、主次,区分出建筑的等级,形成由外到内、由公共空间到私密空间的层次过渡。平遥民居空间序列由宅门为起点,随着向内院的行进而逐渐展开。空间组织虽不复杂,但层次分明。
平遥民居外雄内秀的性格特征,主要是从宅外壁立的高墙和院内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等饰物所形成的鲜明对比中表现出来的,这些装修工艺充分体现出当地工匠深厚的艺术素养和高超的技术水平。尤以垂花门的做工最能表现出平遥民居中装修工艺的特点,门上的木雕精细传神,显得格外朴素雅致。
大门檐下匾额上的题字更是书法精美,做工精细,内容颇具文采,常有“凝秀”“树德”“敦厚”“耕读”“霞蔚”“崇实”等等。这些木雕、砖雕、石雕的文字反映了传统道德、伦理以及人们的生活信念和价值取向,它们潜移默化地传播了传统教化思想,在这种环境里成长起来的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这种文化的熏陶。四合院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必然反映出它所依托的文化背景。
平遥民居的屋门、窗的造型及使用方法颇为独特。屋门一般有大小两扇,大扇不可开启,有上下两轴固定在门框上。出于保暖、防尘及防盗等方面的考虑,窗子一般做成三层,最里一层为门板状,向内双开;外层为棂格窗,向外双开,这两层窗都有轴和枕;中间窗则为死扇棂格。所有的窗格都做成式样繁多的吉祥图案或图形,层层门窗做工精细、巧妙,与窑洞实墙构成鲜明的对比。
另外,一般窑洞前的木构披檐也做的很精美。在没有披檐的窑洞前脸,则以精美的砖雕为装饰,此法同样起了削弱窑洞厚重感的作用。宅内的砖雕艺术,大到门楼或影壁,小到屋脊尽端的小兽、烟囱帽、小土地龛,乃至硬山墙面上的悬鱼饰物都是精心刻画之处。
在平遥民居中,还有很多石雕饰物,如门前上下马石、栓马桩、抱鼓石、石狮子、柱础、石敢当,以及通往正房窑洞屋顶平台的楼梯栏板等。这些精致的木雕、砖雕、石雕饰物给封闭的内院空间注入了温馨、细腻的情感和生活情趣。
在平遥民居中的檐下、雀替、垂莲柱等处常有木雕的图案,在正脊、影壁、窗台、楼梯栏板等处常有的砖雕、石雕图案,其题材多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内容:吉祥图案或传说典故,如一蔓干枝、荷鹤二仙、五蝠捧寿、喜鹊登梅、八仙过海、麒麟等。
山西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山西特有的文化观念:对皇天后土的崇敬,对各路神明的虔诚,对风水禁忌的遵从,对来之不易的财物的极端珍惜和守卫,以及对改变生活状况的经商与仕途的苦苦追求,这些都在四合院的细部中得到了反映。从平遥民居大门匾额的题字“耕读”“崇德第”“绳祖武”“忠厚”“诗书”等,便可略见居者治家的道德追求和价值取向。
平遥民居还反映了诸多乡约民俗,这些都制约着人们在设计和建造宅院的各个方面:选址、奠基、破土、上梁、封顶、入住以及宅院的入口方向、房屋高度、形制的选择等。几千年的风水观念深入人心,人们把生活的希望与恐惧、福禄寿禧、生老病死等与四合院的地址、朝向、布局、形制、体量联系起来,近乎虔诚地遵守。
平遥民居中的风水格局基本上是根据风水“理气宗”的“九宫飞星”法设置的,其方法的要旨是借助风水罗盘,在选定的宅基上安排宅中的“三要”——门、主、灶,“六事”——门、路、灶、井、炕、厕。根据吉凶程度的大小来确定住宅各部分形式及尊卑大小和功能使用。一般来说,吉地宜建主房,凶地宜建低矮的附房。
中国民间信仰中除了正统的儒教、佛教、道教外,更多地带有原始的拜物教色彩,在家居生活中,土地、门神、灶神更占有特殊的地位。不论何种神灵都在居住者心中有一种威信和权威,人们认为神明可以庇护居住者。神明的存在满足了居住者的精神需求,承担了居住者的心理依托,同时为建筑细部构造提供了广泛的素材。
在平遥民居中几乎院院必有土地祠,虽然大小形式不一,但是已经成为平遥民居特色的一部分。平遥民居的土地祠多设在与大门相对的影壁上或在入口附近的墙上设一个小龛,通常为砖雕或木构形式的小庙,龛内放置土地造像,平时龛上盖以红布。由于当地历史上人多地少,有限的土地支撑着人们的衣食住行,因而对土地的敬意可想而知,对土地的供奉表现了这样一种人文心态。
在正南向开门的宅院,由于大门入口与垂花门相对而设,一般在院内的垂花门两侧的隔墙上建影壁,两座影壁上都设小龛,称之为“门神府”,内供神像,用以震慑妖邪,弥补宅门中开,进入后无影壁遮挡的不足,来达到视觉和心理上的安全感。
平遥民居在宅中灶台上方的墙壁上都会有供奉灶王的小神龛,希冀保佑家人饮食平安,每年的祭灶活动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民俗活动。
平遥民居多用砖石等建筑材料,尤其是锢窑建筑形式大量用于四合院的构建,有利于建筑的长期留存,加之清代山西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当地票号兴起,商贾大宅不断涌现,带动了平遥民居整体艺术水平的提高。通过研究,我们总结出平遥民居有以下特点:
1)“外雄内秀”的整体形态;
2)狭长的平面布局和封闭内聚的院落空间,多样化的院落组合形式;
3)四合院和锢窑的完美结合;
4)丰富的风水信仰和民俗;
5)精美的细部装修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1] 孙丽萍.屋宇春秋——山西老宅院[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17-18.
[2] 杨 平,颜纪臣.山西传统民居探析[J].文物世界,2002 (3):24-26.
[3] 李连璞,刘连兴,赵 荣.“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传统民居可持续发展[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 114-124.
[4] 阮仪三.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2001(10):25-32.
[5] 钱 璞.新思路新民居[J].安徽建筑,2001(4):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