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晓军
(榆林市榆阳区红石峡水库管理处 陕西 榆林 719000)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水产品安全已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重视,生产无公害水产品已成为水产业的一种发展趋势,为了顺应这种趋势,满足人们对水产品无公害的要求,进一步促进水产养殖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上新的台阶。从2008年开始,在陕北高寒区的榆阳区实施池塘无公害养鱼2730亩,实施面积占全区池塘总面积的52%。其中有530亩池塘已获得无公害水产品产地产品认证,其余池塘无公害产地、产品认证也在申报中,到2010年,项目塘共生产无公害水产品4452t,其中吞食性鱼类3737t,滤食性鱼类715t,实现产值5203万元,净效益1309万元,新增效益350万元,年均亩产559kg,亩产值 6536元,亩效益 1644元,年亩均新增效益440元。
根据池塘连片集中、技术、设施有一定基础,生态条件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原则,把项目塘选择在无污染水源相对较充裕、交通便利的榆溪河两岸,推广总水面2730亩,其中王则湾村1400亩,刀则湾村410亩,转龙湾村430亩,郭家伙场村340亩,杜家湾村150亩,按照不同地域的水、地、草等环境条件,本着一村一品的布局要求,确定不同的养殖模式,实施无害水产品养殖技术推广。
在水源相对充足,有电力保障,种草条件较好的王则湾、刀则湾村主要以这种模式进行养殖,此种模式分两种情况:
①草成鱼养殖模式:每亩放养0.6kg/尾左右的草鱼种240尾~300尾,0.15kg/尾左右的鲤鱼种50尾,0.3kg/尾左右的鲢鳙鱼种120尾~140尾。每亩池塘配1亩饲草地种草,每天投喂以商品料为主,投草为辅,并利用投饵机、增氧机具,草饲结合这种模式。②二龄草鱼养殖模式:每亩放养0.1kg/尾左右的草鱼种700尾~800尾,0.15kg/尾左右的鲤鱼种30尾,0.07kg/尾左右的鲢鳙鱼种300尾~350尾,利用塘边地角种草,每天投喂以商品饵料为主,投草为辅。
鲤鱼是榆林及周边地区居民青睐的鱼类之一,它的养殖技术要求不高,对于水源相对缺乏,养殖面积较大的养殖户通常选择这种养殖模式,即每亩水面放养0.14kg/尾左右的鲤鱼种500尾~700尾,0.3kg/尾左右的鲢鳙鱼种160尾,0.11kg/尾~0.7kg/尾的草鱼种50尾,投喂商品饲料。
在项目区内有些鱼塘,相对条件较差,草地资源不太富余,养殖技术水平不高,多采用这种养殖模式,即每亩池塘放养0.14kg左右/尾的鲤鱼种400尾,0.1kg/尾左右的草鱼种380尾,0.30kg/尾左右的鲢鳙鱼150尾,投喂以商品饲料为主,投草为辅。
项目区内所有池塘的养殖生产,均按照陕西省无公害水产品池塘技术规范进行。
(1)项目池塘环境条件: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水、电、路配套,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面积3亩~15亩,池深1.2m~2.0m,对底泥较厚的池塘进行清淤处理,每口鱼塘配套增氧机1台,投饵机1台,各种污染均远离养殖区,池塘生态环境良好。
(2)鱼种放养:在3月下旬或10月中下旬开始放养鱼种,鱼种放养前对池塘每亩用生石灰150kg或漂白粉15kg彻底清塘。清除塘内野杂鱼及各种病原体,放养鱼种规格大体一致、体质健壮无病、无伤、鱼种下塘前均用3%~5%的食盐水或者10ppm高锰酸钾及水霉净溶液浸泡消毒处理,鱼种的放养密度,按采用的养殖模式所确定的数量进行放养。
(3)肥料施用:在开春及结冰前,部分池塘因水质太瘦需要施用一定量的肥料,项目塘所施的有机肥主要是堆肥、沤肥、发酵粪等,使用的无机肥为:碳酸氢铵、过磷酸钙、复合磷肥、生石灰等。
(4)饵饲料的投喂:项目塘选用优质全价配合饲料,开春水温回升后,即开始投饵驯喂。坚持“三看”(即看天气、看水温水质、看鱼的摄食活动的情况),“四定”(即定时、定质、定量、定位)投饵。草鱼除投喂饲料外还需投喂一定量饲草,4月~6月以黑麦草为主,7月~10月投喂苏丹草。投喂饲草宜晚上进行,以当晚食完为度,并及时将所剩枝杆捞出,保持水质清新。
(5)水质调控:调节池塘水质是改善鱼池鱼类生活环境主要方式,保持水质达到“肥、活、嫩、爽”要求,根据池塘载鱼量调节水位,生长季节定期加注新水换水,适时开启增氧机曝气增氧,用生石灰调节pH值,保持池水透明度25cm~30cm,溶解氧5mg/L以上,pH值在8.2左右,对于缺水的池塘,用生态鱼康、生态鱼壮等生物制剂进行水质调节。
(6)鱼病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和“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的防病方针,采取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定期做好养殖场所卫生、工具、食场消毒、泼洒药物、投喂药饵等防病措施,避免鱼病爆发,有了鱼病及时诊断、对症下药、合理用药,使用高效、速效、长效、毒性小、副作用小、用量小的渔药,防止滥用渔药,盲目增加用药次数,延长用药时间等。
池塘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技术推广项目涉及渔场和养鱼户较多,大多数养鱼户养殖规模小,分散经营,为了充分保证无公害水产品的质量,加强养殖生产管理和投入品的管理,我们以各村村委会或养鱼协会为基本单位,制定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1)养殖技术管理:按照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要求,即包括清塘、消毒、施肥、苗种培育、成鱼养殖、日常管理、投喂、病虫害防治、捕捞等主要环节严格按照陕西省无公害水产品池塘养殖技术规范实施。
(2)人员管理:每500亩水面为一个单元,每个单元由区水产站派一名专业技术人员驻村蹲点,负责本单元养殖技术管理,渔需物资监控、水产品质量监测,严格检查控制不合格饲料、渔药的进入和使用,技术人员任务完成的好坏与晋升职称和工资挂钩。
(3)投入品管理:以每个村或养鱼协会为单位,统一鱼种、肥料、饲料、渔药、渔业机械等投入品采购,杜绝各养鱼户乱用、滥用饲料、渔药行为的发生。
(4)质量管理:各养鱼场和养鱼户建立质量管理和产品追溯制度,在鱼产品进入市场前需经区水生动物检疫站进行检疫方可上市。确保水产品质量符合NY5070、NY5073的规定,并及时记录和妥善保存与生产相关的记录、文件、数据等资料,保证养殖产品的可追溯性,使养殖成品、饲养过程、饲料、用药、苗种等有关养殖过程全程追溯。
(5)销售管理:各村委会或养鱼协会,负责协调本村或本协会的鱼产品销售,对在无公害养殖中搞得好的养鱼户的鱼产品优先销售,进行表彰奖励,对执行较差的养鱼户提出批评和警告,并限制其产品的销售。本着为社会,为自己负责的态度,在进行产品销售时,做到:①向消费者出具产品检疫合格证明,不合格产品不出售。②销售产品记录建档并由养鱼户、检疫人员、技术人员签字认可。③养殖产品运输时,包装及运输工具进行消毒处理,确保产品不受污染。
通过以上管理制度和措施,项目塘在实施项目的三年中,抽检产品合格率达100%。
项目经过三年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效果,2008年至2010年项目塘共生产无公害水产品4452t,实现产值5203万元,净效益1309万元,新增效益350万元。各养殖模式三年项目亩均投入5441元,亩产量592kg,亩产值7329元,亩效益1879元;主养二龄草鱼模式亩投入3613元,亩产量403kg,亩产值5228元,亩效益1615元;主养鲤成鱼模式亩投入4905元,亩产量606kg,亩产值5993元,亩效益1088元,鲤草鱼混养模式亩投入4816元,亩产量 512kg,亩产值 5700元,亩效益1210元。
通过对各年度各养殖模式的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分析,不难看出,项目实施中,以草成鱼养殖投入最大,平均亩投入5441元,效益也最高,亩均达1879元,投入产出比为1:1.35,而主养二龄草鱼种模式,亩均投入最少为3613元,效益却达1615元,投入产出比为1:1.45是各养殖模式中最高的。虽然如此,这两种养殖方式却受技术、资金、管理水平的制约。在养殖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容易出现泛塘及鱼病大量死鱼等状况,具有一定的风险,主养鲤成鱼虽然风险较小,但投资大效益又不高,其原因最主要是受外地鱼的强力冲击,生产成本本来就高,缺乏价格上的优势,影响其规模的扩大。
项目实施三年中,主养草成鱼、主养二龄草鱼、主养鲤成鱼、鲤草鱼混养这四种主要养殖模式的亩均成本分别为 5441元、3613元、4905元、4816元,亩均产量分别为 592kg、403 kg、606kg、512kg,亩成本与亩产量比较,鱼产量越高,相应的所投入的物质量也越高,成本构成中鱼种成本分别为49.2%、37.1%、32.9%、32.1%。鱼种成本所占比例相对较高,这主要是:其一本地生产鱼种的过程中成活率不是很高;其二是生产出的鱼种大都销售到内蒙古等周边地区,造成价格抬高,使得鱼种价格偏离正常轨道。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养殖效益,必须降低鱼种成本,提高苗种自给率。
此外,在养殖模式实施种草养鱼,这在降低养鱼饲料成本,提高草鱼食用品质上有较大作用,但是,近年来由于肥料、种子、劳力等涨价因素,种草养鱼面临巨大挑战,饲草成本增加,饵料系数大,斤鱼青饲料成本已接近斤鱼精料价格,有些养鱼户有放弃种草的趋势,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在引进高产量、低饵料系数的优良草种上下工夫。陕西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