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地震灾害经验 提升城市抗震防灾能力

2011-08-15 00:51:18王志涛郭小东
山西建筑 2011年26期
关键词:救灾防灾抗震

王志涛 李 宁 郭小东

0 引言

地震灾害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一种自然灾害,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的地震灾害频发,造成巨大损失。本文在总结了国内外几次典型地震经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从城市规划、工程抗震及应急救援三方面的能力建设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减轻地震灾害提供有益的借鉴。

1 城市典型震害经验

1)1976年我国唐山市7.8级地震,当时唐山市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属不设防城市,地震后整个唐山市基本毁于一旦,伤亡严重。2)2010年海地7.0级地震,伤亡严重。由于房屋没有进行抗震设防,造成大量建筑坍塌,导致了整个国家各方面机能的瘫痪,损失不可估量。3)1995年日本神户7.2级地震,生命线工程和公共设施严重破坏,由此导致的救灾指挥体系不协调、救贫物资供应混乱所造成的间接损失也无法估量。4)2008年我国汶川县8.0级地震,伤亡严重。本次地震反映出诸多问题,如工程抗震设防不足,实际烈度超过预定设防烈度;规划选址不利导致断裂带和次生地质灾害毁坏大量建筑;承担救灾功能的基础设施破坏加剧了救灾难度。5)2008年日本岩守县7.2级地震,仅造成几人死亡、百余人受伤。6)2010年智利8.8级特大地震,这次地震释放的能量是海地地震的数百倍,但是伤亡远没有海地惨重,主要原因是:当地建筑有着严格的建筑质量标准,地震袭击后虽然很多建筑受到损害但并没有完全倒塌;有着比较完善的应急措施;居民的防震逃生意识比较强,减少了人员伤亡。

对比并分析上述几次典型地震震害经验,本文总结了以下几种影响地震灾害损失的模式:

1)基本不考虑抗震设防和应急救援机制,总体抗震防灾能力低下,在地震作用下不堪一击,承灾体大量破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惨重,如唐山地震与海地地震的经验。2)城市承灾体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但在城乡规划中对选址安全的重视程度不够。另外,考虑了应急救灾机制但并不完善,对完成其救灾功能所依托的基础设施的安全保障要求考虑不足,导致应急救援工作开展不畅。此种情况下一旦发生地震,尤其是特大地震也会造成较重的损失。如阪神地震和汶川地震的经验。3)城市承灾体抗震设防能力相对较高,应急救援体制相对较完善,民众防灾意识较强,地震损失较低。如岩守地震和智利地震。

可以看出,通过城市防灾规划、工程抗震及应急救援三个环节的能力建设,即可较好地解决城市抗震安全问题。本文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对提升城乡抗震防灾能力的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2 对城市规划的建议

2.1 建立区域综合防御体系

结合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在区域性的地理范围内从总体的、宏观的、战略性的角度确定防灾决策,制定系列化和配套的减灾措施。坚持“属地为主、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原则,在建设过程中有意识地增强城市之间的救灾合作与协调关系,将防灾关键设施分散于不同城市之中,形成优势互补的关系。重点保障区域性的交通、电力、通讯等干线的畅通,严格抗震防灾措施;关键节点如交通系统中的桥梁、供电系统中的高压塔架等设防标准要高于一般工程设施。

2.2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应贯彻防灾理念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仍处在加速阶段,在我国现代城市的发展建设中,将追求经济增长作为第一考虑因素,对于抗震防灾问题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另外,由于城市地震灾害是小概率事件,且城市防灾规划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些问题导致了城市无论是在空间结构形态方面,还是在用地与工程选址方面都可能存在应对地震灾害的功能性缺陷。所以,城市发展应在规划伊始即将防灾作为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加以考虑,避免城市建设与防灾减灾需求之间的矛盾。

2.3 在地震灾害风险场评估基础上构建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

国内外城市建设的经验表明,具有良好空间结构形态的城市能够减轻城市灾害的影响,有效发挥城市空间的防灾救灾特性,阻止灾害规模化效应。另外,汶川地震的经验表明,凡是通过地表破裂带以及大规模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影响范围内的建筑,基本无一幸免。所以,城市规划前应进行城市地震灾害风险评价,考虑用地及工程选址的安全性。在此基础上,按照城市发展战略,并综合考虑城市避震疏散、救灾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综合确定城市空间布局、规模等问题。

2.4 重视超设防水准地震灾害影响,构建具有两道防线的城市防御体系

以往的地震灾害经验表明,超过设防水准的地震发生难以避免,在此背景下,需构建具有两道防线的城市抗震防御体系。首先根据城市的地震危险性,明确城市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城市在遭受预期水准地震灾害影响后不致发生大量破坏从而保障人员的基本安全,以此作为城市抗震防御体系的第一道防线。其次,应重视超越设防水准地震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此时第一道防线面临被击溃的风险,需通过应急救灾措施进行弥补以达到减少灾害损失的目的。为此,应根据灾后应急救灾的需求配备必要的设防标准高于第一道防线的应急基础设施作为应急救灾的依托,以此作为城市防御体系的第二道防线。两道防线建设中要根据城市灾害背景、经济条件、救灾功能需求及防灾效益等多因素综合确定。

3 对工程建设的建议

总结分析历史震害经验可以发现,造成建筑工程破坏的原因主要有三个:1)场地的振动作用;2)场地和地基的破坏效应;3)工程遭受大型次生灾害影响。基于此,本文给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3.1 加强工程选址的安全性

进行工程建设,首当其冲的是其选址问题。震害经验表明,跨越地震断层的工程,无论有否抗震设计,地震时均被断层错断或扭曲,造成严重破坏或完全倒毁。另外,大规模滑坡、崩塌等次生灾害影响范围之内的工程也普遍造成了难以修复的破坏甚至被掩埋。所以,在工程建设开始阶段应加强其选址安全性评估,以避开难以用工程措施防御地段为原则,确实无法避开时应提出相应有效的防范措施。

3.2 严格执行建筑工程抗震设防要求

汶川、岩守、智利等地震震害经验表明,严格按照抗震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建筑,在预期地震的作用下,一般都能达到抗震设防目标。所以,严格执行建筑工程抗震设防要求仍是城市建设中一个重要环节。另外,建筑工程抗震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一些成熟的技术和方法,如隔震、减震技术等,经过地震考验表现出了良好的抗震性能,也为保障单体建筑工程抗震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3 强化工程地基处理措施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充分重视液化和震陷危害,需考虑地基处理方法消除软土及砂土液化的不利影响。多层建筑宜采用整体性较好的结构体系,砌体结构宜适当增设圈梁和构造柱增强上部结构整体性,基础形式宜采用桩基或满堂基础;高层建筑宜采用整体性较好和刚度较大的钢筋混凝土框剪、框筒等结构体系,基础形式宜采用桩基、箱基或满堂基础。

4 对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议

应急救援是减轻震后灾害损失的补救措施,震后应急救援的快速有效启动,能够使震后损失降为最低。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与其相关的基础设施(如道路、供电、供水、通信等)是密切相关的。然而,此类基础设施普遍设防标准不高,并且在建设初期缺乏对震后救援的考虑。建议对于此类基础设施根据城市地震灾害风险实际情况与震后各类基础设施的需求,按照本文第二道防线的要求进行建设,满足常态与应急阶段的需要,以保障震后初期应急救援的顺利开展。

依靠立法、行政、教育、工程技术和管理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建立领导和协调机制,从上到下的常设专职机构。强化城市防灾意识和全社会的应急培训,大力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使公众具备防灾、减灾意识,规范自身行为,提高互救、自救的能力。完善救援基地、救援队伍和救援技术装备建设,结合城市日常救灾任务,专业的救援队伍不仅仅要在灾后能够处理重要的险情,在平时也可以作为保障城市安全的全方位的救援队伍。

5 结语

城市抗震防灾能力的提高需要各方面的提高,仅仅一方面的投入是不够的。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的主要地震经验的基础之上,探讨了提高我国城市抗震防灾能力的几点建议,为今后城市规划、工程建设以及应急救援等工作提供参考。

[1] 王志涛,田 杰,苏经宇,等.汶川地震建筑物震害浅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8,30(6):13-18.

[2] 王志涛,苏经宇,马东辉.城市地震灾害风险区划的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10):5-10.

[3] 苏经宇,马东辉,王志涛.构建城乡防灾体系的初步探讨[J].城市规划,2008,32(9):81-83.

[4] 王志涛,曾德民,苏经宇,等.通过汶川地震对增强城乡抗震防灾能力的若干建议[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8,30(4):88-91.

[5] 王志涛,苏经宇,马东辉,等.以城市为对象的抗震防灾空间布局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9,31(4):99-104.

[6] 顾永强.我国应急救援管理的现状[J].林业劳动安全,2009,22(4):9-11.

猜你喜欢
救灾防灾抗震
航母救灾
环球时报(2023-02-25)2023-02-25 19:14:34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1-26 03:30:27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军事文摘(2021年16期)2021-11-05 08:49:12
关于房建结构抗震设计的思考
“防火防灾”大作战
防汛救灾 应急先锋冲在前
灭火救灾分秒不能耽误
水上消防(2020年3期)2020-07-25 02:36:26
古建抗震有绝招
抗震建筑材料简介
上海建材(2018年6期)2018-03-21 06: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