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拥军,曲智杰,王文杰
(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特检科,山东青岛266100)
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AHCM)以左心室心尖部向心性肥厚为特征,属于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的一个亚型。首先由日本学者Yamaguchi等于1976年报道,发病率约占肥厚型心肌病的2% ~5%[1]。本文对我院2005至2010年19例单纯性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1.1 对象 19例AHCM选自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男16 例,女3例。年龄31~78 岁,平均(51.5 ±16.5)岁。
1.2 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因病程长短而异。其中胸闷气短9例,心悸6例,不典型胸痛5例,头晕3例,无不适症状5例,体检时心尖部闻及II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2例,3例有肥厚型心肌病家族史。
1.3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经心电图检查,经二维超声心动图和(或)心脏磁共振检查确诊。心电图诊断标准:① 胸前导联巨大、深尖、倒置的T波,以V3和V4导联为主,典型时TV4>TV5>TV3。② 胸前导联 R波振幅增高,R波振幅 >2.6 mV,多数 >3.0 mV,以 V4导联为主,且多有 RV4> RV5> RV3。③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下移幅度0.1~0.4 mV,胸前导联ST段下移明显大于肢体导联。④病理性Q波。⑤Q-T间期轻度延长。二维超声诊断标准:心尖部心肌明显增厚,主要表现为心室壁下1/3心尖部显著增厚达16~28 mm,心尖部心肌厚度与室间隔中部厚度之比达1.83±0.53,无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和压力阶差,无瓣膜病变。
19例患者中,心电图均有异常改变,异常率100%。胸前导联巨大倒置T波,且无动态改变17例,多表现在V3-V5导联,以V3V4导联为著,典型者TV4>TV5>TV312例,伴有Ⅱ、Ⅲ、aVF T波倒置1例。ST段下移16例,多表现在V3-V5导联,其下移幅度0.1~0.4 mV。胸前导联R波电压增高14例,多以V4导联电压增高明显。Q-T间期轻度延长2例,病理性Q波5例,多出现在Ⅱ、Ⅲ、aVF、aVL导联。每年定期心电图随访检查AHCM患者心电图无动态变化或仅有轻微变化。
心尖部心肌肥厚型心肌病属于肥厚型心肌病中的一个亚型。本病常有明显家族史,以心尖部心肌不对称性异常肥厚为特征,发病男性多于女性,本组资料亦证实此点。
对称性巨大倒置T波、胸前导联R波振幅增高,ST段水平下移是AHCM的心电图诊断标准。其中对称性巨大倒置T波是AHCM的特征性心电图表现,主要表现在左胸前导联,肥厚的心肌纤维自心内膜至心外膜面的排列紊乱,动作电位时限明显延长可能是产生巨大倒置T波的电生理基础[2]。AHCM患者的ST-T改变可能是由于心肌慢性纤维退行性变,使受损部位的心肌复极时间相对延缓所致。RV4RV5的振幅增高与该导联与局部心尖心肌肥厚的电活动有关。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主要在心室壁下1/3明显增厚>16 mm,而由于室间隔肥厚,自左向右的初始QRS向量增大,故有病理性Q波出现,这种Q波大多深而不宽,和梗阻型Q波有别。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应与以下情况加以鉴别:①心内膜下心肌梗死,也有ST段下移,T波倒置,但其T波有梗死T波的演变过程,常有典型临床表现,血清心肌酶含量增高。②重度低血钾,也可有巨大倒置T波,但其U波振幅常增高,血清钾测定低于正常值。③冠心病心绞痛,其ST-T改变多为暂时性,随冠状动脉供血改善而好转。
综上所述,心电图检查的特征性改变是AHCM的首要诊断依据,AHCM的心电图异常表现常早于超声心动图异常改变,所以掌握其临床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十分重要。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83 -1484.
[2]黄大显.现代心电图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