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审美特征的研究

2011-08-15 00:48:47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信息时代全球化美学

黄 茜

(西安工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西安 710032)

信息时代审美特征的研究

黄 茜

(西安工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西安 710032)

技术革命产生的信息社会中,由于信息媒介的发展与更新,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改变。因此,导致审美的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产生变化,由原来的单向接收信息到现在的交互式信息交流,人们对视觉对象的审美方式、审美需求等方面也随之从传统美学观念转变为当代数字审美观念。从信息时代的特征出发,指出了信息时代的新审美观念,同时分析了信息社会的的审美缺失。

信息;审美;特征;研究

堪称技术革命的技术进步在人类历史上只发生过两次,蒸汽机开创了工业社会,计算机建立了信息社会。技术进步所起的作用是个案性的,只添加了文明要素,而技术革命所起的作用是结构性的,重塑了文明模式。技术革命的正面价值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负面作用则具有潜在的颠覆性的危险[1]。在计算机建立的当代信息社会中,新媒体的出现使得数字化与图像化已经成为我们信息传达的重要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成为生活的重要内容和生存方式,同时,数字化与图像化也成为当代文化的基本趋势,对当代人的审美取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信息时代审美方式的转变

新媒体是整体流动多变的社会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它所带来的新空间尽管有时被称为虚拟空间,而实际上它是作为一种存在而存在的,它像季节和气候一样真实,并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我们人类世界甚至整个宇宙的生态。新媒体所营造的虚拟空间或虚拟社会概念,大大改变了我们日作夜息的真实世界空间和时间概念。非线性状态使我们可以在分秒之间从幼年到暮年,时间和空间的数字裂片在这里发生超现实形式的碰撞。这种转变在今天的生活中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在人们的温饱得到满足之后,工业时代市场对物质生产和消费的需求,正在向信息时代对知识和精神丰富的渴求转变,精神的愉悦和审美的满足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超过日用品的需求。追求生命的延长、渴望长寿,越来越被追求生命历程中每一刻的意义和渴望自身价值的实现所取代、所超越。

新媒体的交互性交流与现代媒体单向性的传播相比,把美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其共同参与美感体验,甚至难分彼此。这样的审美不是静观和沉思,也不是单向性的,而是多元的和动态的,是无边的和开放的。似乎可以这样说,“审美”更多的是在“感受美”,美感产生于感受的经验而非审视当中[2]。当我们认真审视新媒体艺术生产和消费形式时,我们会发现,新媒体已不再只是一种传播工具,我们不能把电脑屏幕上的数字照片等同于洗印照片,数字照片的任意开合以及放大、缩小、美化和变型,在无质感的空间中可以轻易实现,而艺术生产和消费的身份则相互交织,水乳交融,难以分辨。例如,影视文化中,审美主体是明星,大众只是旁观者。而在信息社会的网络文化中,大众既可以是审美客体,也可以成为审美主体,因为在网络中他们都能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终端,而在这个非中心系统入口,没有守门人。技术化的网络介质对艺术化的网络内容有巨大的支持能力,它带来了艺术设计的平民化与世俗化[3],使得人人都可以自我包装,而电子绘图工具、复制拼接功能、各种数据库都使设计简单化了,网民要实现自己的想象力,不需要长时间的艺术与技术训练。

信息时代这种审美方式的转变使得大众参与到审美评价中,导致当代人们的审美观念由精英化的艺术审美转变为普及的大众化审美,一方面,通过交互式体验使得大众能够对审美主体提出自己的感受,促使创作者 (设计者)努力提升原创能力。另一方面,大众自身变成了审美主体,参与到创作中,使得整个审美体系趋向于大众化的水平。

二、信息时代带来的审美趋同

今天,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原因,特别是以电脑、互联网、多媒体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普及,导致信息全球化[4],必然出现新的审美文化。这种新的审美文化的引导,尤其是它在全球的迅猛流行又使身处不同文化与国度的人表现出审美习惯上的趋同性。而那些发明并占有新的载体的巨头,比如,比尔·盖茨的微软帝国,默克多的传媒帝国,好莱坞的梦工厂等,取得了支配人们生活习惯和价值标准的权利。所以,今天我们面对的审美文化不单是全球化语境下的审美文化,而且是全球化了的审美文化,它既有利于信息的传达又阻碍了世界审美文化的多元化。

在以往的中国美学研究中,人们通常是用一维的历时性时间尺度评价和认识民族性和国际性问题,把民族性等同于传统落后的东西,认为用西方现代的东西取代传统的民族的东西是学术进步的必然,虽然经济全球化导致审美趋同是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但是世界文化正因其多元才显得丰富而多彩,因此,我们把民族性的追求作为全球化语境下美学现代性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把民族性与世界性共同置于新世纪现代美学的建构目标之下,这应该说是对以往研究心态与思路的一个根本性的超越和转换。但全球化的信息交流使地球成为一个村落,因此,一种文化形态内的审美文化能否独自生存是值得怀疑的,人们的审美标准与审美习惯尽管相对稳定,但却是不断变化的。中国以往的文化发展史证明,一种文化必须处于开放的格局中,在与外来文化交流与交融中,才能健康地发展与生存[5]。每一个时代的文化结晶都能逐渐积累成为最为宝贵的财富而为后来者所信奉,如果唐代没有与西域的交往和融合,就不会有最为辉煌的大唐文化;佛教东传并经过创造性的本土性转化,一些佛教教义已经成为我们的道德观与价值观的一部分。

鉴于上述的认识,当前我们应该在理论层面上形成这样一种自觉: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强调美学的民族化建构,要对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而可能带来的审美文化上的全球化趋同现象保持一份必要的警惕,同时,注意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与交融,使本土审美文化健康地发展与生存,毕竟,多元化的世界文化才会显得丰富而多彩。

三、信息时代审美需求的转变

从社会文化发展来看,人类社会每个阶段不同的技术水平孕育了不同的审美文化:农业社会文化主要是自然美学;工业社会文化主要是科技美学;信息社会文化主要是数字美学。

信息社会中人们的交流方式和层面发生了质的变化。交融性和共通感架构了信息社会设计的审美主体,给人一种审美的共通感。交互性的视图语言可以促进媒体资源的不断更新,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的要求,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人们可以很随意地通过视觉艺术及其电子媒体进入到无限开放的世界中,在参与或改变设计的过程中获得自我价值的极大体现和审美愉悦感。由于信息时代的这种特征,使得大众的审美需求产生了很大的转变,一方面,由于信息时代的标志是数字化和图像化,因此,首先信息时代的审美需求趋向数字化的抽象观念 (几何、像素以及光效应等);其次,信息时代的大量交互式媒介引起人们对于触感和交互方式的关注;再次,由于在信息时代人们接受的信息无限广阔,审美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和混合性而非单一的民族性。这种审美取向取决于信息时代的交流方式往往是人机交流和虚拟空间中的人与人的交流,使人们处于无限的想象和虚幻之中,因此,需要这种抽象和由数字符号构建的虚幻表达方式来体现信息时代的生活状态,信息时代的审美取向也因此由对于真实自然的崇拜变成对于抽象符号的喜爱。

四、结语

审美取向受到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以及社会观念的影响,不同的时代会产生不同的审美观念,但技术与文化之间不是绝对的正向关系,因此,信息社会对于审美文化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积极地促进了大众审美的发展,产生了很多新颖的表达形式,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社会文化的退化问题,人们远离真实的自然而走进虚拟的空间,让我们感到信息时代缺乏面对面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1]徐宏力.网络文化与审美退化[J].文艺研究,2006,(8):137.

[2]鲍列夫.美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410.

[3]张江南,王惠.网络时代的美学 [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203.

[4]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7.

[5]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86.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formation Age

HUANGQian
(School ofArt and Communication,Xiπan TechnologicalUniversity,Xiπan 710032,China)

In the infor mation society generated by the technology revolution,due to the development and update of the information media,the way people get information has changed;therefore,the aesth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has changed,from the original one2way information receiving till now interactive infor mation exchange,which means aesthetic method and aesthetic de2 mand of visual objectwill also shift from 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 concepts to contemporary digital aesthetic concepts.This paper,pro2 ceeding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of the infor mation age,notonlypointed out the aesthetic ideasof the new information age,but also ana2 lyzed the aesthetic missing in the infor mation society.

infor mation;aesthetic;characteristics;research

J022

A

1001-7836(2011)02-0109-02

10.3969/j.issn.1001-7836.2011.02.044

2010-08-20

黄茜 (1981-),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从事视觉传达设计研究。

(责任编辑:刘东旭)

猜你喜欢
信息时代全球化美学
仝仺美学馆
杭州(2023年3期)2023-04-03 07:22:36
盘中的意式美学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08
新旧全球化
英语文摘(2019年6期)2019-09-18 01:49:16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英语文摘(2019年5期)2019-07-13 05:50:24
面对信息时代 成长的孩子们
中华家教(2018年8期)2018-09-25 03:22:42
信息时代的智慧教育
商周刊(2018年14期)2018-07-14 02:41:08
统计工作如何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消费导刊(2018年8期)2018-05-25 13:19:41
信息时代
领导文萃(2017年20期)2017-11-03 14:15:40
全球化陷阱
商周刊(2017年8期)2017-08-22 12:10:06
纯白美学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0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