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秀芝
(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哈尔滨 150020)
教师进修院校在教师培训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迟秀芝
(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哈尔滨 150020)
教师进修院校是区域重要的师资培训基地,从这样一个不可替代的教师培训平台上审视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应对策略。同时,从加强基地建设和培训者队伍建设,创新培训模式与内容,加强校本研修的指导等方面加以论述,以期实现进修院校发展区域教育,提高培训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进修院校;教师培训;问题策略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直面新课程、新课标、新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与困惑,如何使广大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实现专业成长,哈尔滨市的教师培训工作一直在不断地探索与创新。从教师综合素质阶段的校本培训乃至于新课程培训的校本研修,到走教师岗位练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使我市教师培训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们发现经历了这些年课程改革实践的教师,有了“质”的变化:一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二是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了初步的转变。特别在课程与课堂教学方面,有了明显的变化。经过广泛的调研,进修院校在教师培训的平台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教师培训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过程中,存在着的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1)培训的初衷与培训效果脱节;
(2)培训的导向与教师意愿脱节;
(3)培训内容与教师需要脱节;
(4)培训者水平、培训内容和形式与受训者认知接受脱节。
上述问题既降低了培训的实效性,也造成受训者的学习倦怠。这些问题究其原因,既有培训体制行政导向性的因素,又有培训机构对培训内容、培训形式设计的因素,还有培训者的水平和受训者学习自主性的因素。从教师进修院校这样一个培训平台上来审视教师培训,进一步加强进修院校培训基地的建设,加强培训者队伍建设,提高教研员专业引领能力,关注教师培训需求,注重培训实效性是解决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关键,因此必须加大研究力度,采取相应的对策。
1.抓好培训基地建设,加强培训者培训
教师进修院校是地区重要的培训基地,各区县应在学习《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基础上,按照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原则,加强硬件投入和软件建设。进一步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依托网络媒体,拓展服务功能,使进修院校充分发挥开展教师培训、指导校本研修、进行教学研究、开展教育科研、提供教育资源服务等多元功能,成为本地区的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新世纪、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教师进修院校来说,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尤其显得迫切和重要。教师进修院校师资队伍的状况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师资培训的质量和水平,只有强化进修院校教研员的专业精神,提升其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研员队伍,提高教研、科研质量,才能更好地为基层学校服务、为中小学教师服务,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实现学校的优质发展。而教研员作为“师者之师”是教师学习的引领者和培训者,其专业水平直接影响教师培训的实效性。目前,我们的通识培训尚缺乏以学科专业背景为支撑的课堂教学话语体系,而学科培训又缺乏以专业理论为支撑的课堂教学分析。因此,加强培训者培训,提升培训内涵是当务之急。进修院校可通过请进来、送出去,即赴高校参加高级研修、开展课题研究、自我研修、教研员岗位练兵等形式对教研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进修院校首先要抓好教研员思想境界练兵,使其具有良好师德,形成诲人不倦、严谨治学的优良教风;然后通过跨学科、跨学段的观课议课练兵,提高其教学指导能力和问题研究能力;通过教研论坛练兵,提高其教育理论水平;通过外出学习练兵,拓宽其教育视野。在练兵中,使新、老教研员们互相学习,彼此切磋,使之获得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双重提高,为本地区广大教师的岗位练兵树立专业标准。着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培训者队伍。
2.注重研究,科学规划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培训的模式、内容、形式也不能一成不变,也应与时俱进发生变化,需要对其研究,很好地策划。培训模式是事关培训工作效益与质量的重要组织机制问题。培训模式的建构过程的实质,就是培训模式各构成要素的优化组合过程。构成培训模式的各要素主要有培训主体、培训理念、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手段与培训管理等。这些设计的宗旨是适应课改的需要,适合教师的需求。需求是培训之本,我们不能忽视培训主体的意愿和价值取向。因此在培训内容、培训活动设计上要具有需求性、前瞻性、针对性与动态性。哈尔滨市在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创新培训内容,追求培训实效上几年来一直在探索实践。例如 2009年我市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通过优化课程设置结构,形成以“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 +学科课程 +实践研修课程”的新框架结构。通过实现必修课程的远程化,依托中国教师研修网,尝试开展与异地名优教师、知名专家在线研讨和问题探究,1 325名教师同时在线,实现了教师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参与”的转变。通过实行教师的自主选课,开展了“模块式、选课制”培训,开列了“走进高校、名师导学、课题制、研究性学习、送教下乡、岗位练兵、任务驱动、实践性研修、走进名校、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十个模块的菜单,先学员自选,再组合编班。改变了传统“讲座式、大帮哄”的做法,这种小班制、个性化的培训方式,受到了学员的欢迎并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
有实效的教师培训是在培训需求分析基础上,设置培训内容与形式的。在培训的组织和实施中,尤其要注重受训教师学习动机的激发、加强培训评价和培训后的跟踪问效。要将外部学习需求转化为教师的内在学习需要,使压力变为动力,调动起教师在学习中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满足教师对自我发展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培训内容的需求性对培训者而言,所关注的应是以受训者能否通过培训获取最大的收益,注重的应是解决受训者的实际需求与问题,在满足眼前需求的同时,作为培训者,更应该注意内容上的前瞻性,使培训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充分调动和激发中小学教师参与培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每位教师逐步形成自己专业发展的特色,这就要求进修院校的培训工作必须以人为本,做实文章。最关键的一点,当下的培训必须解决好培训与课堂教学之间的结合点,而这个结合的紧密程度就要看教研员深入课堂教学的专业引领能力。教研员应带着新思路、新方法,身体力行地指导教师开展岗位练兵。一是“引路子”,到教学第一线听评课、上学科示范课,为广大教师示范引路。每次深入后,教研员都应撰写《教研反馈意见报告书》,提交给中小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作为反思和改进的依据。二是“带队伍”,教研员抓好重点教研组建设,开展有针对性的练兵指导,定向培养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帮助教研组研究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有效性。三是“搭台子”,进修院校组织开展学科专业知识竞赛、学科专项技能展示、名师送教下乡、网络备课室等练兵活动,为教师们搭设展示交流的平台,使不同学校的教师共享到优质教学资源,实现共同提高。教研员应行走在理论与实践断层之间与教师共同研究,为教师提供专业支持。要研究这种专业支持能为教师做些什么,自己的专业支持还缺漏什么。改变那种“费尽口舌开讲座、热热闹闹搞‘课展’”的旧范式,夯实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的地基。这个结合点就应落实在对课堂常规的会诊上。这种课有别于教研室组织的优质课评比或观摩,而是在原汁原味的普通教师的上课过程中,自然地显现亮点、暴露缺陷,由教研员和学校教师围绕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双边、多边的互动中进行教学会诊,在平等和对话中发现问题、揭露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培训者真正深入到课堂教学中与一线教师共同探究,才能生成培训的最佳效果。
区县进修学校在推进区域课改中,在提高教师专业化能力与课堂有效教学中任务艰巨,既要考虑到不同学校的办学理念与特色,又要考虑不同层次教师的培训与提高,更要加强其校本研修的指导。
下移培训阵地,要求进修学校研究为中小学校本研修、开展教师的校本培训提供哪些专业支持。研究基层学校的师资队伍及教学状况,指导其制定校本研修的规划、实施计划、建立保障制度。要根据学校、教师实际需求基于问题,分类、分层指导培训。要注重整合利用基层学校、教师个体所拥有的背景和经验并纳入培训的资源中。鼓励和吸收参训教师参与到确立培训内容、选择培训方法和组织培训过程中来,注重参训者的不同层次需求,激发教师参与培训的自主意识。要加强与学校和老师的沟通,指导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通过研究、自我反思,将教育理论转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智慧。在关注教师、尊重教师和发展教师这一理念下,与教师共同解决课堂教学上的疑难杂症,通过培训引领教师不断地创新课堂教学,使新课程教学理论与教师的教学实践紧密契合。提高其创造性地解决复杂的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探索突出教师自主成长的专业培训模式,使教师从中真正获益。同时要根据区域教育特点,不断总结研究,充分开发利用区域有效资源,开创多元的研修模式。像基于问题的研修模式、校际联动研修模式、导师制培训模式、城乡联手研修模式、风格论证等研修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县教师进修学校研训联盟的功能,为区域课程改革健康快速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支持。
G658.4
A
1001-7836(2011)02-0044-02
10.3969/j.issn.1001-7836.2011.02.018
2010-08-20
迟秀芝 (1953-),女,山东黄县人,副研究员,从事教师培训研究。
(责任编辑:刘东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