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秧歌文化的现状与发展

2011-08-15 00:47
河北职业教育 2011年10期
关键词:秧歌歌舞形式

王 琳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中国有着几千年悠久的文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同时也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域和56个民族的丰富多彩独特绚烂的歌舞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具有各自代表性的地方歌舞形式。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去学习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一、秧歌文化发展概述

秧歌文化的发展可谓是伴随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在上千年的历史中秧歌文化已经发展成中国民间歌舞文化中最成熟、最具影响力、覆盖面最广的歌舞形式之一。汉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最大的民族,而秧歌作为汉族最普遍的民间歌舞形式,凭借着人口众多与地域辽阔的优势更进一步奠定了它的歌舞文化地位和群众基础。

1.秧歌的起源

关于秧歌的起源,说法不一,流传最多、最具影响力的是劳动说。认为秧歌是由农民在田间一边劳动一边随兴哼唱的“田秧歌”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有舞有唱的形式。《辞海》解释:秧歌是“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起源于农业劳动。因流传地区不同,有陕北秧歌、东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胶州秧歌、鼓子秧歌等,各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2.秧歌的发展

纵观秧歌的发展演变,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首先是伴随劳动生活的小曲。一切艺术皆起源于劳动,这是源于人的本能,源于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与斗争、源于人的真实自然感情宣泄。然后逐步形成了独立的民间歌舞演唱。这通常是百姓欢度民间传统节日和庆祝丰收自娱自乐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再之后随着歌舞演唱的逐步成熟,形式越来越多样、角色越来越丰富、内容也越来越成体系,歌舞演唱遂过渡为各种小戏。到了今天,秧歌文化开始向纯粹的舞蹈艺术过渡,升华了秧歌表演的艺术性,被舞蹈家搬上了舞台。任何一个阶段秧歌的发展和变化,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是顺应历史的发展和时代变迁的,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不可忽视的功能。

3.新秧歌运动带来的“新秧歌时代”

自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开始,秧歌艺术的发展才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新秧歌运动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政治气息。秧歌之所以受到当时延安领导的重视和舞蹈学者的青睐,最主要的原因是其有雄厚的群众基础,有歌有舞有剧情,形式多样。但之所以叫新秧歌,是因为是在“旧”秧歌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和利用的。被注入了新的主题,强调必须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也就是说不能仅仅体现娱乐,要表现生活,要有教育的功能。另外新秧歌开辟了秧歌运动的“集体化”,强调了群众的参与创作和演出,多在开阔的广场围成一圈来表演,这不是单纯的场地的变化,而是凸显了观众自觉参与意识和主人公意识。“新秧歌运动”在发展秧歌的民族化、群众化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秧歌在各个领域的发展现状

凭借着人口的众多与辽阔的地域,作为汉族人民最经典代表性歌舞,秧歌的繁荣现状是每一个业界人士或者舞蹈爱好者都有目共睹的。秧歌文化主要是在农村诞生与成长起来的,农村是秧歌文化的发祥地,因此农村的秧歌队是秧歌展演的主要队伍。他们的表演更具乡土气息,更加原始纯真,风味更加独特,更能代表各种秧歌的风格和特点。经常出现在各种大型的展演活动、电视大赛、汉族人民重要的节日庆典上,有着丰富的表演形式和多种新颖的道具,随着秧歌的发展和各种艺术的交流还融合了杂技、武术等多种元素。辽宁海城高跷秧歌曾参加北京奥运会的表演,受到了全世界的注目。第四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上专门设了秧歌的专场比赛,吸引了包括京西太平鼓、安徽花鼓、河北拉花、广东的舞狮等各种地道的民间秧歌表演。每年的元宵节等传统节日庆典上我们也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在农村秧歌队一片生机勃勃欣欣向荣发展的同时,城市里的秧歌队伍也不甘落后,广场、社区、公园……随处可见喜气洋洋扭秧歌的人们。与农村的秧歌队不同的是,城市里的秧歌队活动主要是一项健身活动。锻炼身体活动筋骨是大家参加秧歌活动的主要目的,这更多的是体现在中老年群体中,并且以女性占主要比例。另外,由于秧歌是具有娱乐的功能,所以大家在参加秧歌活动健身的同时,也得到了情感的交流和宣泄,体会了快乐,放松了身心,所以他们的队伍逐渐壮大,年龄层次与性别的比例也慢慢向平衡的趋势发展,这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发展现状。其表演形式多以固定的套路为主,比较简单易学,有用音乐伴奏的也有用锣鼓伴奏的;音乐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熟悉的曲调,锣鼓伴奏的节奏简单规整鲜明;道具多以扇子、手绢为主。规模形式成熟后也会参加一些基层举办的文化演出等活动。最后是学院派的队伍。学院派的表演由于有成熟的教材和训练体系,所以专业性与艺术性是其主要特点。它是在民间秧歌形式的基础上吸取典型的动作特征通过专家学者的规范形成的更加具有表演性和观赏性更能体现舞者不同常人的素质能力的更加高水平的表演。表演形式有独舞、双人舞、群舞,或抒情或叙事,无论是舞者自身还是观众都能熏陶在美的意境里。学院派的队伍除了平时课堂和校园的学习活动外,多参加一些大型的重大文艺汇演,比如春节晚会、国庆晚会、各种舞蹈大赛、各种大学生艺术展演等。

三、保护秧歌文化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社会任务

民族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一起步就得到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秧歌文化无疑是传统民间歌舞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和普及能够折射出整个地域和时代的文化特点,保护秧歌文化也是为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做贡献。虽然目前秧歌文化是所有民间歌舞文化中推广最普及、影响最大的歌舞形式,然而保护秧歌文化仍是一项长期重要的社会任务。目前的一系列保护活动多局限于展演,然而我们最担心的就是慢慢演化为肤浅的形式上的流行。若要真正的保护原生态文化、保护秧歌文化,展演只是初级阶段,保护和发展才是最终目的。保护秧歌文化应该形成自上而下、从中心向周围辐射、各阶层和领域互相交流融合的格局。自上而下就是首先要有政府的支持、提高全社会的意识;从中心向周围辐射就是追根溯源保护原汁原味的初本特色,每一种秧歌都要有着本土的地方特色向外推广和发展;互相交流融合是指农村、城镇、学院派取长补短,因地制宜,共同为秧歌文化的繁荣做出贡献。

[1]王克芬,刘恩伯,徐尔充.中国舞蹈词典[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

[2]胡晶莹,刘晓真.秧歌-中国国粹艺术读本[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

[3]刘恩伯.汉族民间舞蹈介绍[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猜你喜欢
秧歌歌舞形式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富平村里唱秧歌
莲花池畔歌舞飞扬
小议过去进行时
昌黎地秧歌
歌舞欢庆“三月三”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歌舞爷爷
一起歌舞吧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