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篇的角度看关联翻译

2011-08-15 00:48陈姣娣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12期
关键词:语篇原文译者

陈姣娣

(杭州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杭州310012)

从语篇的角度看关联翻译

陈姣娣

(杭州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杭州310012)

从语篇的七个特征的角度出发,对关联翻译理论进行研究和分析。为了寻找最佳关联,译者有必要提供与译文读者最相关的语境假设,从而使译文读者能以最小努力获得最佳语境效果。那么,怎样来判断译者是否找到原文和译文的最佳关联呢?研究发现,以语篇的七个特征可以较好地判断,因为从语篇作为翻译单位的角度看,语篇性标准是衡量具体语篇合适程度的标准。

语篇;七个特征;关联理论;最佳关联

引言

Beaugrande&Dressler(1981)在《语篇语言学入门》一书中提出的语篇特征七个标准。他们认为语篇作为一种“交际活动”,应该具备这七项标准。而从认知的角度看,语篇的生成与理解是以作者和读者(译者)双方相互磋商、协调默契的互动过程[1]。关联理论的翻译观认为,关联原则是存在于译者头脑中一个不可违反的原则。译者应根据关联原则从潜在的认知语境中选择正确的语境假设,从原文的语音层、句法层、语义层和语用层等各交际线索中推出原作者的意图,并对目的语接受者的认知语境作出正确的假设,从而选择适当的译文,努力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期盼相吻合[2]。长期以来,翻译界一直认为翻译是一个交际过程,却没有重视翻译行为至少包括了两次交际行为这个特征[3]。而为了寻找最佳关联,译者有必要提供与译文读者最相关的语境假设,从而使译文读者能以最小努力获得最佳语境效果。那么,怎样来判断译者是否找到原文和译文的最佳关联呢?研究发现,从语篇的七个特征可以较好地判断,因为从语篇作为翻译单位的角度看,语篇性标准是衡量具体语篇合适程度的标准。

一、关联翻译理论介绍

有关关联理论与翻译的论述,始于学者Ernst-August Gutt。Gutt是第一位把关联理论与翻译应用于翻译研究的学者,著有《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Gutt相信交际中的理解不能只着眼于代码模式,提出要探讨关联理论所体现的交际模式,认为关联理论可以处理好那些意思不明确的信息,让它变得清楚、明了。Gutt还解释了在翻译过程中关联理论如何让交际取得成功。

二、语篇特征的七个标准应用(语篇性标准)

Beaugrande认为语篇性标准就是衡量具体语篇合适程度的标准,它与语篇类型有很大关系[4]8。如果其中的任何一项没有达到其标准,语篇就失去了其交际性。Bell将其应用于翻译研究,作了下面这样的阐释:a.语篇内的小句如何相接?(衔接性)b.语篇内的话题如何发展?(连贯性)c.作者(讲话者)为什么要制作此语篇?(意图性)d.读者对该语篇的反应如何?(可接受性)e.该语篇告诉读者什么?(信息性)f.该语篇的功能是什么?(语境性(关联性))g.该语篇和其他语篇有什么联系?(互文性)[5]。通过研究,对语篇的七大特征能有进一步的发现。

三、在语篇性标准指导下追求最佳关联

对语篇性标准有了了解之后,研究将对这七个标准中其中几个进行举例阐述,看它们是怎样指导原文和译文使其达到最佳关联,从而指导翻译。

(一)衔接性

韩礼德和哈桑[6]认为,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它指的是语篇中所存在的意义关系。下例是以语法衔接为例,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因此英汉翻译时要做好从形合到意合的转换,使英语显性连接关系转换为汉语隐形连接关系。

例如:In the 1980s,prosperity based on rising financial markets created its own vocabulary(“yuppies”,“dinks”,“masters of the universe”),its own cults(of the M.B.A.ofthe C.E.O.),and its own popular culture[4]139.

译文:20世纪80年代,由于金融市场上扬带来的繁荣产生了本行业的词汇(雅皮士、丁克族、宇宙王),产生了本行业的偶像(工商管理硕士和首席执行官),产生了本行业的大众文化。

分析:译文将原文的人称照应作了适当的处理和调整,并没有拘泥于原文的结构形式和照应关系,逐词死译。试想,若直译则会显得累赘啰唆。此译文有利于读者寻找最佳关联理解语篇。

(二)连贯性

语篇不是句子的任意组合和堆砌,构成语篇的句子存在着深层的语义关系,即连贯性[7]。对连贯的定义因为从不同的角度考虑,所以显得纷繁芜杂,莫衷一是。对于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的话语,在翻译中是比较容易处理的。但是,有时说话者并没有违反合作原则,只是话语不连贯,这时就需要译者遵循合作原则中的关系准则,对不连贯的话语作出连贯的解释[4]51。也就是说,对话语寻求最佳关联。

例如:Elizabeth is putting on a lot of weight.She smokes very heavily.

分析:贝克认为,如果把这两句话联系在一起,有多种不同的解释。但是,读者心里需记住,第二个句子在表达信息的同时,与第一个句子需有紧密的衔接关系。这就需要译者根据语境和句子之间的蕴涵意义,寻找最佳关联,翻译出语言的蕴涵意义[8]。

(三)信息性

信息性指的是语篇能够“给接受者传达新的或意想不到的东西”[5]。“翻译中的信息性是指一个译本能够给目标语读者关于原文中的事件、状态、过程、物体、个人、地方和机构等方面的信息”,“信息性也是指一个译本向目标语读者所提供的关于原文的信息是否适度。”[9]怎样才算适度?Grice的合作原则中对“quantity量”的定义中有较好的解释,即“所说的话应包含交际目的所需的信息,但又不应包含超出所需的信息”[10]。由于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所拥有的共有知识体不同和文化差异,因此他要根据目标语读者的阅读经验和期待视野对语篇中的信息进行适当的调节。

例如:现在合同已经签了,真是木已成舟,生米煮成了熟饭,只好如此了。

参考译文:As the contract has been signed,what’s done is done and can’t be undone[11].

分析:“木已成舟,生米煮成熟饭”是中国的俗语,比喻事情已经发生,已无法改变。如照字面直译,外国人不一定看得懂。并且,那样会不利于译文读者找到最佳关联。例文中采用意译,既简练,又把原文的信息表达出来,使译文读者很容易就找到最佳关联。

(四)语境性

在翻译实践中,由于原文语境和译文语境的差别,译语语篇和原语语篇有时并不对等也是合理的,因为译语语篇已经起到了“传达信息”的作用,这样有利于译语读者找到最佳关联理解语篇。故译者有必要提供与译文读者最相关的语境假设,从而使译文读者能以最小努力获得最大语境效果。

例如:“We the Moslems will fight to the last drop of our blood”That’s what they said.

参考译文:“我们伊斯兰教将战斗到最后一滴血。”他们说的话是算数的[11]。分析:同样一句话“That’s what they said.”在不同的语境下产生了不同的信息效果,这就需要译者提供与译文读者最相关的语境效果,以便译文读者找到最佳关联。

(五)互文性

互文性,这一概念首先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瓦在其《符号学》一书中提出,意指任何文本皆非孤立存在,文本与文本相互关联,织就文本的互联网。译者首先需知晓文本的诞生过程[12],“任何文本都是对先文本的吸收与转化”[13]。语篇的含糊性在很大程度上是互文性造成的,而我们恰恰要对此进行翻译。这就需要译者对全文整体有较好的理解,搞清话语的社会文化环境,这样才有利于译语读者寻找到最佳关联。

例如:椅子前面竖起一面大的镜子是颇有道理的,倒不是为了可以顾影自怜,其妙处是可以知道理发匠是怎样处理你的脑袋,人对自己的脑袋是没有不关心的。(选自梁实秋在《雅舍小品》的《理发》)

参考译文:There is a reason for erecting those big mirrors in front of the barber chairs.They are not there because some persons may,like narcissus,have a tendency to admire their own reflections,but in it you may watch how the barber is going about the business of giving the desired trim to your head,it assumed that all men are concerned about their head[14].

分析:此译文中就用到了一个希腊神话的典故Narcissus。他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美少年,伫立泉水之前,见自己的影子,最后竟因恋慕憔悴而死。溺水后化为水仙,后人将其比作“自恋者”。通过利用互文性,而让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从而找到最佳关联不失为一个好的对策。

结语

翻译的标准一直以来都是个备受争议的话题,而关联论又从最佳关联的角度对其提出新的要求。语篇作为翻译的单位,可以通过其标准更好地指导翻译。通过对语篇标准的分析,及其它是如何指导原文和译文达到最佳关联来指导翻译,这些对翻译实践者在实践过程中有非常大的帮助。

[1]潘红.认知环境差异与语篇连贯的翻译解读[J].外语学刊,2001,(3):79 -83.

[2]Gutt.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王建国.关联理论与翻译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9:41.

[4]张美芳.翻译的功能与途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5]Beaugrande,R.de&W.Dressler.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M].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1981:139.

[6]Halliday,M.A.K.and R.Hasan.Cohesion in English.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1976.

[7]陈丽江,冯奇.语篇翻译过程中的动态连贯[J].上海翻译,2006,(2):18.

[8]Baker,M.In Other Words—A Course Book on Transl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Rutledge,1992:226.

[9]Neubert,A.and G.M.Shreve.Translation as Text[M].Kent:the Kent University Press,1992.

[10]Grice,P.Logic and Conversation.In P.Cole and J.Morgan,eds.Speech Acts.Syntax and Semantics,Vol.3:41-58.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45.

[11]连淑能.英译汉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8.

[12]Hatim,B.& I.Mason.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M].London & New York.Longman,1990:120 -137.

[13]Kristeva,J.Desire in Language:A Semiotic Approach to Literature and Art[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0:66.

[14]秦文华,张柏然,许钧.翻译研究的互文性视角[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54.

A Study on Relevance Translation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ourse

CHEN Jiao-d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2,China)

This research was made on relevance translation theory from the angle of the seven characteristics of discourse.To find the optimal relevance,it is necessary for translators to provide the most relevant context assumptions to the readers.Only in this way can the readers get the best context effect with minimal effort.Then,how to tell whether the translators have found the optimal relevance between the source and target text?Research shows that we had better tell it from the angle of the seven characteristics of discourse in that discourse characteristics are the standards to assess the appropriateness of the discourse as a unit of translation.

discourse;seven characteristics;relevance theory;optimal relevance

H159

A

1001-7836(2011)12-0144-03

10.3969/j.issn.1001 -7836.2011.12.056

2011-05-31

陈姣娣(1986-),女,浙江杭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语篇原文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
语篇填空训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