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技术类科技期刊发展的路径

2011-08-15 00:44:59陈清洲余惠先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技术类办刊科技期刊

陈清洲,余惠先

(华中师范大学《高等函授学报》编辑部,湖北武汉430079)

我国技术类科技期刊发展的路径

陈清洲,余惠先

(华中师范大学《高等函授学报》编辑部,湖北武汉430079)

技术类科技期刊在我国科技期刊中占居重要位置,它的发展对于推广现代生产技术、鼓励技术创新、发展生产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从我国技术类科技期刊发展战略的高度,探寻其发展路径的现代化、市场化、个性化、信息化、国际化和专业化,对于技术类科技期刊的改革、发展、创新和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双效期刊”,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技术类期刊;发展路径;战略思考

在我国,技术类科技期刊与学术类科技期刊、科普类科技期刊以及政策与咨询类科技期刊共同构建了科学技术期刊的完整体系,其数量达6592种,占期刊总数9468 种的 69.6%[1],进入了世界期刊大国的行列。在科技期刊中,技术类科技期刊的数量又占居科技期刊总量的首位,被称之为科技期刊发展的“中坚力量”,技术类科技期刊的发展已成为当前科技期刊改革的重点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据此,本文将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为背景,从多个视角探寻技术类科技期刊发展的路径,旨在全面提升技术类科技期刊的质量,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技术类科技期刊更好地适应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满足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中各级各类技术人员的需求,为建设科技期刊强国做出新的贡献。

一、现代化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构建了以服务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着力提升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能力的科学技术体系。技术类科技期刊具有学术类科技期刊和科普类科技期刊的双重属性,承担着传承优秀文化,普及科学知识、推广技术成果与技术创新的重任,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本身就包括技术类科技期刊的现代化。基于从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技术类科技期刊的现代化,这就从宏观层面阐明了技术类科技期刊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要求。从中观层面分析,技术类科技期刊的现代化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与文化产业改革的时代要求是相适应的、目标是一致的,由此可见,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也为技术类科技期刊发展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契机。再从微观层面分析,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潮中,党和国家已经确定:期刊出版单位内部要深化改革、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加快三项制度改革[2]。技术类科技期刊的现代化顺应了科学技术类期刊改革的总趋势,是适应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自身生存与发展、改革与创新的需要。

二、市场化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技术类科技期刊不仅数量上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且办刊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在推动现代技术发展和技术进步、促进和提升生产力水平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受传统观念和计划经济体制下办刊模式的影响,目前仍然存在着市场化程度较低,科学知识的普及、传播与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滞后,同生产和市场单元要素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因此,从2006年开始,技术类科技期刊着力加快了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加大了市场化改革的力度,根据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创新期刊的内容、关注前沿进展、预测科技趋势,以期形成相互推动、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和运行模式,把技术类科技期刊的出版、流通和经营活动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走向市场、参与市场、培育市场、发展市场,从而提高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经营活力。

技术类科技期刊是反映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生产活动中技术发展与技术创新的窗口,不仅具有商品的一般属性,而且具有知识性、学术性的本质属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商品”[3],其价值是通过知识的传播、交流、转换和存储等来体现的,不完全等同于普通商品。由于技术类科技期刊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商品”,在市场化运作中,就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期刊的自身特点、遵循期刊的运行规律,始终坚持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借鉴现代企业制度中目标责任制度、股份合作制度、层级组织结构等管理模式,通过非完全型的企业化运行,提高期刊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向科技期刊强国迈进。

三、个性化

我国出版家邹韬奋先生认为:“没有个性和特色的刊物,生存己成问题,发展更没有希望了[4]。”期刊发展的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精辟表述的科学价值。科技期刊尤其是技术类科技期刊更要把握个性和特色这两个最根本的特征,从调查分析受众定位、内容定位、形式定位、营销定位等要素中确定期刊科学发展的市场走向,制订期刊服务为本的办刊宗旨、贴近生产实际的办刊方针和推广现代技术的办刊策略。在办刊实践中以先进生产技术为主线,创建特色栏目、刊发特色文章与特色广告,加大信息含量,适时传播本行业或本职业领域内技术成果的使用者与推广者所需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和新知识,不断丰富特色的内涵,彰显个性魅力,以期刊自身的特色为灵魂,独特的个性为标志,使之成为受众所需的具有鲜明技术特色的个性化精品期刊。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印染》和《中国南方果树》、《长江蔬菜》等为代表的一批技术类科技期刊社,积极进行了期刊个性和特色的实践探索,已在21世纪初期就成为国家期刊奖重点期刊。但从技术类科技期刊个性化的表征来看,目前还有一定数量的期刊,存在着市场定位不准确,重学科轻职业,重学术轻技术,缺乏个性与特色等问题,导致期刊读者群人数偏少、投入不足、质量不高,期刊的文化商品的价值尚未充分显现。由此可见,深化技术类科技期刊的改革任重而道远,还需要从办刊理念、市场定位、风格特色、营销策划、整体形象等方面进行考量,协调驾驭编辑、广告、发行“三驾马车”[5],站在文化产业发展的高起点上,强化技术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时效性,加快技术类科技期刊特色和个性建设,向精品期刊跨越。

四、信息化

信息技术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基础设施编辑、出版、管理、经营技术类科技期刊,全面实现期刊出版的数字化、网络化,已成为世界期刊出版的发展趋势。当前,我国技术类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巳经步入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新阶段,在《中国知网》推出的“知网书”技术及网上选题策划、审稿、质量控制等技术的基础上,又加快了数据库和数字期刊平台建设,创办了网络期刊、电子杂志、手机杂志等,形成了以纸质版、影像版、光盘版、电子版、网络版等多元方式出版期刊的新格局[6]。信息化改变着技术类科技期刊的信息采集、内容编排、形式表达、媒体组合、信息链接等传统模式,改变着期刊在数字化进程中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和利用数字化创新期刊反应模式动力不足的问题,使期刊出版中生产模式、传播方式、传播速度、覆盖范围和利用方式等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为生产企业内科技和实际运行、维护等技术人员个性化的需求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技术类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大约经历了运用计算机、互联网两个不同的阶段,基本实现了期刊编辑出版的无纸化向数字化的转变。在现代技术发展和互联网向物联网发展的今天,技术类科技期刊应在已实现的稿件流程网络查询、文字处理、数据库联结等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看到“智能地球”和“感知中国”[7]这两个信息化发展概念的价值,它巳经向期刊编辑出版业预示着即将迎来数字化转变为智能化编辑出版的新时代。

五、国际化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科学技术无国界,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技术类科技期刊传播的是技术成果、普及的是科学知识,遵循的准则是服务于现代化生产技术的需要,国际化是技术类科技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技术类科技期刊而言,国际化的内容包括:语种的国际化;质量的国际化;编校、装帖印刷、整体版式设计的国际化;编委、审稿人和作者、读者群体的国际化;管理体制的国际化和运行机制的国际化等[8]诸多方面,实施方法多样,实现方式多种,以适应国际间技术发展与技术创新的需要,加强国际间技术推广、技术交流、技术合作,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分享现代技术带来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成果,以利于共建和平与繁荣、文明与和谐的世界。

在我国,技术类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国际化的程度比较低。但必须明确国际化不是技术类科技期刊追求的目的,只是衡量期刊出版质量的客观尺度,要立足本土化,向世界各国推广有着广泛应用价值的生产技术,展示我国技术创新的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同时,对我国具有优势和个性与特色的技术领域,应支持创办国际性期刊,鼓励有条件的技术类科技期刊到境外办刊,为技术进步和原始创新能力提供技术支撑[9],使我国有一大批技术类科技期刊能尽早进入世界一流期刊的行列。

六、专业化

技术类科技期刊发展的又一趋势是专业化。随着现代生产技术的发展,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具有专业技能的从业人员分工越来越细化,涉足的技术领域愈来愈综合化、多元化,专业技术或专门技术已成为现代企业生产的基本要素。针对这一特征,技术类科技期刊应以前沿领域或新兴技术为导向,重点发展专科或专业性较强实用技术,集中并迅速反映本专业技术领域里的最新技术动态、信息和技术成果[3],发挥技术类科技期刊的作用,以实现期刊发展的专业化。

实现技术类科技期刊发展的专业化,最关键是编辑队伍的专业化。那么,什么是编辑队伍的专业化呢?国际著名期刊《细胞》杂志主编艾米莉.马库期给予了全面的阐释,认为:《细胞》期刊选择编辑的基本要求是拥有博士学位,有在实验室做实验的经历,广博的科学知识和广泛的科学兴趣,还要有科学的鉴赏力和沟通交流能力,且处理事物公平和公正[10],实现编辑队伍的专业化,以助于我国技术类科技期刊专业化的跨跃式发展。

[1]周舟.我国科技期刊评估研究综述[J].湖南社会科学,2010,(1):220.

[2]中共中央 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D].中发(2005)14号,2005-12-23.

[3]袁贵清,游苏宁,包务业,苏青,王晓彬.中国科技期刊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6):1050-1051,1053.

[4]魏强.以读者需求为导向的技术期刊品牌塑造策略[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4):255.

[5]邓德红,黄登怀,肖建洲,张丽琴.技术类期刊“三驾马车”的协调驾驭——《长江蔬菜》办刊的实践与探索[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7,27(5):140.

[6]陈广仁,苏青.中国科技期刊面临的挑战及发展机遇[J].科技导报,2008,26(9):102-103.

[7]张建军.浅析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4(2):58.

[8]王凤产.科技期刊国际化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26(3):169-170.

[9]陈明德,张行勇.新时期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建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6(4):675-678.

[10]郑德胜.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南北桥,2009(5):40.

G237

A

1003-8078(2011)03-0055-03

2011-03-06 doi10.3969/j.issn.1003-8078.2011.03.20

陈清洲,男,湖北保康人,副教授,《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主要从事期刊管理研究。

(付友华)

猜你喜欢
技术类办刊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少先队科普技术类阵地
少先队活动(2020年6期)2020-07-27 01:35:06
兼具市场与技术类课程 CEDA培训(广州站)圆满结束
科技期刊的分类
从翻译行为理论视角探究德语土工技术类文本汉译策略
论蒙古语内部期刊办刊难题及解决方法
《植物研究》荣获“2015年中国高校技术类优秀期刊”奖
植物研究(2016年2期)2016-11-09 11:1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