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亚芹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科学发展是我国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科学发展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当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的一次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的核心和主线。
从社会发展伦理的角度,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自然存在物”。虽然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但人的社会生活不能脱离与自然界的联系,对自然界资源和环境无休止的破坏,结果反而导致人类自身发展的困难。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本质上是一种集合创新。纵观人类发展史,人类始终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应对挑战中,人类通过创新实现了有别于其他生物进化的文化进化,创造了不断进步的文明。人类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正面临着由一系列科学新知识、新技术、新机制推进着的新的产业革命和社会变革,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正初露端倪。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生产力的进步和生产关系的变革起着决定的作用,形成了不同历史条件下不同国家和地区个性鲜明的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物质财富积累的主流方式。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涵盖了通过不同要素的投入和技术组合获得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战略和途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主要内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目的是适应新需求,实现新价值,本质是改变多种生产要素原有的组合,重建经济发展函数的集合创新行为。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达到一种安定、和谐的境界。而和谐首先表现在对公平的认识上,对公平问题的讨论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代际公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衡量标准之一。代际公平强调当代人必须为后代人的利益而保存自然资源的需求,当代人有责任保护地球环境,并将它完好地交给后代人。
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具有强烈的短期倾向,市场机制最大的缺陷是,它无法考虑后代人的利益,甚至也无法考虑现有市场之外的人们的利益。人类对自然的掠夺,还不能通过经济学的语言充分表达出来。目前,我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水平和世界平均水平。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量的9.5%,而我们消耗的能源占世界的15%,其中钢材占30%、水泥占54%。这表明,我们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有待提高,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十分突出。如果不转变原有经济发展方式,资源能源将难以支撑,生态环境将难以为继。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当前的问题是,在生产领域我们不是物质财富生产能力不足,而是在经济领域的许多行业,生产目的不是为了满足社会大多数人的物质需求,而是严重背离,一方面物质财富高速生产,高度集中;另一方面生产能力严重过剩,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我国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究其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我们采取的是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片面追求社会生产总量的增长,过度依靠生产要素的扩张实现经济发展,这种以“物”为发展的最终目的,以牺牲发展质量来获得发展速度,以牺牲长远利益来获取短期利益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与科学的发展方式、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式的背道而驰。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实现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关键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和物质资源消耗转向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轨道,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管理层面一般泛指在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一个组织、一个企业等位居领导地位的上层群体。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管理层,一般指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或局部中,具有决策影响或核心作用的群体或组织,具体包括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人、央企或私企负责人以及社会团体负责人等。
1、提升管理层自主创新能力本质是一种管理创新。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构成生产方式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是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管理层面的领导与自主创新能力,是生产关系方面上层建筑的重要构成部分,上层建筑有其创新的变迁范式,其本质是一种管理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走的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是“摸着石头过河”。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无不与管理创新有着密切的联系。事实上,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已解决的所有关于发展的问题,都有着历史的影子在内。从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历史来看,秦朝的“商鞅变法”、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日本的“明治维新”、欧洲工业革命、美国的信息革命等史实一再证明,管理层面的管理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
2、提升管理层创新能力,注重的是理性的“顶层设计”。在当前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而面对错综复杂矛盾的情况下,在充分吸收基层鲜活的改革创新经验智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理性的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从全局的角度统筹谋划整体战略和总体规划,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和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形成即有激励又有约束、更有活力的制度安排,是加快经济方式转变的有力保障。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1982年邓小平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2003年《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都是对国家长远发展进行的根本性规划,使中国改革开放的方向逐渐清晰,均体现了管理层“创新”和“顶层设计思想”。
3、提升管理层创新能力是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的发展中大国,发展中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性等多层次的复杂问题需要破解,也面对着诸多可以预见和不可预见的风险去应对挑战,因此需要多层次的管理层干部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通过创新深化改革,提高经济转型的决策力和执行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中央决策精神与当地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
管理层的创新能力是管理者独立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做出新成绩的能力。它体现了知识、技能、智慧的统一与综合,是管理者实现卓越领导的动力源泉。提升管理层面的创新能力作为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对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和引领作用。
1、从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规律的认识上,提升管理层引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洞察力、决策力。世界经济是世界范围内各国或地区的经济通过世界市场及其各个纽带联结而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在人类经济发展史上,最初出现的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经济,是在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欧美少数先进国家相继发生的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后,资本巨大的对外扩张性导致了国际分工和世界发展的不平衡性,迫使经济落后国家日益卷入到国际分工、国际交换和世界市场中来。国际分工、国际交换、国际货币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进而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形成。
经历了几百年的沧桑历史,世界经济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经济治理出现新变革,世界各国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正确分析和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具备“国际化视野”,已经成为我们制定国内政策和对外政策的基础。国际化视野,是用“知己知彼”的眼光去看待这个变化中的世界,以此来互补长短,洞察力是管理者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能力。各级管理层,必须培养和锻炼世界眼光,坚持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提高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进行战略思维的洞察力和决策力,善于观察世界发展的大势,善于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善于遵循运用市场规律。这要求管理层必须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分析,了解和把握事物的能力,引导并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从对人类历史关于科技文化发展的认识上,提升管理层引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包容力、判断力。创新是建立在既有认识成果(知识)基础上的。纵观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历史,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一直到18世纪六十年代至19世纪中期的以蒸汽动力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七十年开始的以电力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五十年代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以及微电子技术应用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群体标志的知识经济和新兴高技术产业开始兴起,无一不是人类知识与经验的积累、技术的进步、文化的传承。
在知识经济社会,人类的知识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方面在爆炸性地积累和增长,另一方面又在急剧地更新和老化。历史上,科技进步所引发的每一次产业革命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引发了社会制度更迭。面对这种情况,要求管理层不断提高引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包容力、判断力。要敢于突破思维定势和传统经验的束缚,不断寻求新的思路和方法。要预测判断人类科技文化发展对社会制度的影响,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引领。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理念,加强制度创新,提高管理水平,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制度环境。
3、从对人类可持续发展规律的认识上,提升管理层引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意志力、执行力。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可持续发展包含两个基本要素:“需要”和对需要的“限制”。满足需要,首先是要满足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对需要的限制主要是指对未来环境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限制,这种能力一旦被突破,必将危及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伦理的基本要求。
无论多么正确合理的组织战略和工作计划,都只能在成功实施后才有实际意义,因此管理者仅仅具有洞察力和包容力是不够的,还必须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执行才有可能成功。领导层面要不断增强意志力和执行力的培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执行指令。推动我国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际上就是要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问题,就要求管理层必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注重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环境、生活等各方面协调发展。
[1]伍长南,黄继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4.
[2]李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政府管理创新[J].科学咨询,2009.5.
[3]林向义等.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机理研究 [J].情报科学,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