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适应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课程体系

2011-08-15 00:50方晓雄倪晶晶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1年15期
关键词:工学课程体系校企

□文/方晓雄 倪晶晶

一、问题的提出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包括学生、企业、学校。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2005年10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2006年3月,《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就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有关工作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在2010年发布的《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构建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推行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通过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实践证明,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过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还处于一个摸索阶段,整个模式的各个环节都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优化,其中构建适应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显得尤为迫切。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课程体系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涵。它集中体现了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的具体要求,也是教与学活动实施的主要内容,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因此,构建科学、准确、适用的课程体系至关重要。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课程体系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知识、能力、素质架构,选择课程门类,确定教学顺序的教学系统,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工学结合模式下课程体系构建应遵循如下原则:

第一,立足现有资源的原则。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教学模式,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更难组织实施,因此构建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应脚踏实地,立足于现有各种资源和条件。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考虑到学校、企业、学生及教师等因素的制约,如学校的办学条件、企业的现场环境、学生的热情和接受能力、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等。

第二,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的原则。职业院校采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目的在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备相应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突出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和实践性。课程体系中的职业性要求,就是要按照对准岗位设课程的原则,根据专业相应的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中的“实践性”要求,就是要按照“工学紧密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原则,根据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和技能标准,以提高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目标,构建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性教学的课程体系。

第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协调的原则。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重要的两个构成部分,毋庸置疑,实践教学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中应占据相对主导地位,但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也不能忽略理论教学的地位。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应形成融合互补、共同促进的模式,使它们在培养职业能力时共同发挥作用。一方面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为一体,形成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在教学安排上灵活设计“实践—理论—再实践”的结构顺序。

第四“,工”与“学”相协调的原则。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学科式课程体系,达成了职业教育的理念与目标。“工”与“学”是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两个方面,二者同等重要,不能顾此失彼,因此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构建课程体系时应遵循“工”与“学”相协调的原则。近年来高职教育改革的重心逐渐转向职业技能的培养,把就业能力甚至上岗能力作为高职课程开发首要考虑的问题。有些几乎是从一个极端迅速走向另一个极端,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课程开发的唯一出发点与立足点,其专业性特征中还特别体现了岗位式的特点,以特定的职业岗位需求为目标来设计课程,也就是说,强调毕业就能上岗工作。但也导致课程设计片面强调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忽略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面对多变的职业市场易陷入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

第五,应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原则。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使学生掌握某一种岗位技能,还应该包括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当代社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层出不穷,新的理论从产生到实践应用的周期不断缩短,职业技能需要更新,技术岗位不断被更替,同时有大量新的工作岗位产生。因此,学生要有足够的心智和技能去应付社会与职业的变化。这就要求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应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应变能力,这种综合应变能力可以通过适当调整岗位技能的深度与广度,通过合理综合通用性知识与专业性技能,专业能力与非专业能力教育,有限的职业要求与个体无限的发展潜力来实现。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课程体系构建的途径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本质上就是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构建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课程体系的途径就是企业全程参与。

(一)学校与企业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课题体系的构建是为了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能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学校与企业应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这是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的前提。学校与企业共同实施人才需求调研和专业改革调研,调研报告必须经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充分论证,并对以下事项达成共识:行业、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情况;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应设置的专门化方向;就业情况;现行的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课程改革的思路与对策。在此基础上,学校与企业共同确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签订协议,共同实施校企合作方案。

(二)企业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传统教育模式体现的是学校和学生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中还拓展到企业,学生能否了解、熟悉、认同企业文化对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成功实施具有关键作用。此外,职业素质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形成的,需要职业实践和企业文化的陶冶,因此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安排相应的企业文化传播课程或实践活动,通过企业文化的渗透,逐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三)校企合作开发专业课程。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中,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企业技术技能专家直接担任相当大比例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企业生产场地直接承担学生技能训练与上岗实习重要教学活动,这些都使得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按企业岗位来设置课程,也使得专业课程的开发必须由校企合作完成。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使得课程与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校企课程要依据所面向的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进行开发和设计,把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转化成课程目标。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需要通过行业分析得出,因此课程开发必须建立在行业分析的基础上,制定职业分析—学习分析表,把职业的能力要求转化为课程目标,依此开发专业课程。职业需要的专门技术技能训练的时间长短、强度大小、程度难易必须依据行业分析得到的职业标准和熟练程度要求而定。课程内容的设计,按照课程要实现的教学目标进行课程内容的框架设计。打破学科知识严格的逻辑演进序列,按照课程目标涉及到的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横向组织,以保证学生掌握应用技术为目标,将不同学科或不同类别的传统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重组。课程实施中多采用应用为主的课程范型,训练学生完成实际工作具备的能力,从而缩短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以及学生与工作岗位的差距。

(四)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要求课程体系的构建能体现核心职业能力培养,而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就是最典型的核心职业能力。因此,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按照行业标准和相关专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将行业的职业标准及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培养融入到专业教学体系中,对照行业的职业标准制定课程标准以及评价标准体系。在课程体系构建时将行业资格证书教育作为核心专业课中的重点课程,突出“课证融合”的教育理念,“课证融合”将学历教育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衔接起来,以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来组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并将其贯穿于培养计划的全过程,从而突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在课程体系构建时也应尽可能引入体现企业技术标准的相关课程,并与企业共建教学资源,促进学校与企业、学生与企业员工的共同成长。

四、结束语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课程体系构建是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改革的重要环节,转变教育观念是构建适应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的关键。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突出实践教学,从专业学科为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从传统的偏重学生知识的传授向注重就业能力提高和综合职业素质养成转变,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改革,从而形成一套内部体系完整、外部关系协调的工学结合教学机制。

[1]周龙军,陆琦.构建高职课程体系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职教论坛,2010.29.

[2]郭晓昭.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探讨[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9.12.

[3]陈联.基于职业能力需求的校企合作式课程开发观[J].大学教育科学,2006.4.?

猜你喜欢
工学课程体系校企
盐工学人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工学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