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南县蚕病发展趋势与综合防治之路

2011-08-15 00:43朱富贵
四川蚕业 2011年4期
关键词:宁南宁南县蚕病

朱富贵

(宁南蚕业局,四川 宁南 615400)

蚕业生产从上世纪70年代初在宁南安家落户,现今已有40个春秋。从当初的小产业到成为宁南县的经济支柱产业,最初只是解决农民的油盐钱,如今成为农民家中的摇钱树。究其原因是宁南蚕业一直处于低风险,高效益的轨道上运行,这主要归功于当地政府的政策导向,但蚕业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也是功不可没。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养殖业,生产者最害怕的就是疫病的流行,蚕业生产也不例外,据不完全统计,为害蚕儿健康的各类疾病达几十种,而很多蚕病一旦爆发都具有极强的破坏性,如微粒子病在历史上曾经给欧洲蚕业以毁灭性的打击,让蚕业生产在欧洲销声匿迹。就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也往往是谈微色变,除此之外,生产中发生的病毒病、真菌病后期破坏力也是巨大的,常造成整社、整村、整个乡镇大减收的现象,个别区域甚而绝收的情景。回顾宁南蚕业,也可以这样说,宁南蚕业发展壮大的历史,也就是蚕业工作者联系广大蚕农与蚕病抗争的历史。

1 宁南县蚕病发生趋势

在宁南蚕业发展的最初阶段,蚕病流行是生产中最大的问题,发生脓病、僵病、败血病是经常的事,就连国家检疫的微粒子病也时有发生,这一方面有蚕种质量问题,另一方面是蚕业技术还未普及也是重大因素。翻开宁南蚕业的统计发现,上世纪70—80年代每养一张蚕仅有14~15kg,80年代末期20kg左右,90年代初张种单产开始接近25kg,直到1993年张种产量突破30kg,据早期的蚕业工作者介绍,当时蚕种的装盒量不比现今少,甚至超出很多,而据蚕业部门的历史档案显示,早期的蚕茧并不比现今的小,公斤茧粒数平均在600~650粒之间,与现今的差不多,14~15kg的单产,折算上茧蚕儿仅有10000条,蚕儿哪里去了?答案是损失了,损失蚕头最大的罪魁祸首还是蚕病,资料显示,70年代—90年代初期,仅发生微粒子病的案例就有11起,有微粒子病隐患的事件有3起,其它蚕病的发生更是遍地开花,严重阻碍了蚕业生产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这种现状开始发生逆转,省、州蚕业部门加大了对蚕种的监管力度,微粒子病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宁南自身的蚕业生产模式也发生了一系列变革,开始走上系统化、科学化、制度化的防病之路。

2 宁南蚕业生产模式的变革历程

2.1 农户自由饲养阶段

上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由于生产规模小,基本上采用的是农户大小蚕各自单干的模式,生产中缺乏科学的监管,对蚕业生产没有产业意识,科学养蚕的各项技术措施也得不到普及,适宜我县的技术标准体系也未形成。加之设施简陋、经济落后,在当时养蚕的经济效益是极其低下的,蚕病发生较为普遍。

2.2 集体共育阶段

上世纪80年代后政府开始加大力度发展蚕桑产业,先后在各乡镇兴建了一批集体共育室,指定有一定养蚕水平的农户管理共育室,由共育室将小蚕共育到2眠3龄后再分发到农户饲养,但这时由于主要采用3盒育的模式,蚕儿开差极大,交叉感染时有发生,当时对共育室还未采取奖惩考核制度,共育室对消毒防病意识,精心饲养管理得不到充分的重视,单产量较第一阶段上升了4~5kg,但各种蚕病的损失仍很严重。

2.3 公司+共育室+农户的生产模式

上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蚕桑产业逐渐上升成为宁南县的产业支柱之一。这时,宁南县提出了公司+共育室+农户的蚕业生产模式,蚕业生产从此才真正走上了产业化、标准化的道路。共育室的考核制度得以出台并加以完善,将集体共育室改制为私人共育,共育户除收取基本共育费外,还参与生产成绩的综合奖惩考核,共育室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消毒防病意识得以增强,体现在张种共育面积得以迅速改观,从二盒育到三盒育、四盒育至现今的五盒育,仅用了7a时间,共育户开始走出家门,参与农户的生产技术指导。

3 宁南县的防病卫生制度

3.1 以种搭药制度

宁南县每发放一张蚕种就要相应配套灭蚕病2包,优氯净2包,漂白粉2包,鲜石灰粉10kg,以及桑树病虫害统防费4元,这种规定只是最低要求,农户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加,整个消毒药物的供给由蚕业主管部门+乡镇蚕桑站+共育室共同实施,保证消毒药物能及时准确发放到农户手中。

3.2 蚕前、蚕后消毒检查制度

在每季养蚕前,蚕业部门都要及时发布蚕前、蚕后的消毒时间及检查时间,各乡村组织人员分村分社定人头,对所辖区域的每个共育室及农户进行拉网式排查,地毯式搜寻的方式进行督查,检查项目包括地面墙壁、窗台的有效氯制剂喷洒,蚕具的浸泡、晾晒及捆扎堆码,蚕沙的堆沤发酵处理,工作人员将检查结果登记造册,送乡蚕桑站存档备案,对不合格的地方及时加以完善。

3.3 饲养期的督查打分考核制度

在整个大小蚕饲养期间,公司将组织两次打分督查,分别对共育室和农户进行抽查记分,检查主要以防病保蚕头的技术措施落实好坏为宗旨,具体就是共育室1日2次的蚕体蚕座消毒,眠前眠起出沙,蚕儿的稀密度,桑叶的保鲜,农户的提青分批,温湿度的调节,督查人员将对每个共育室分项量化记分,公司调拨专项资金,用于对共育室的奖惩考核。

3.4 桑树病虫害的统防统治制度

为了既达到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又能保证养蚕安全,宁南县制定了桑树病虫害的统防统治政策,即统一时间、统一药物、统一配药、统一浓度、统一施放的原则。这一政策的推行近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桑叶产、质量得以保证,提高了蚕儿的健壮度,减少了昆虫间的交叉感染,对蚕病的综合防治效果也是功不可没。

4 我县蚕病发生的新特点

4.1 区域性

蚕业生产的好坏,跟一个地方的产业结构,思想意识,生产习惯都有很大的关联性。生产中蚕病的发生往往集中于某一区域及周边地区蔓延发生,并且季季为害,有屡禁不止的趋势,生产中发现不良的生产、生活习惯具有很大的传染性,消毒应付了事,饲养粗放一旦成为习惯,整个区域都会有这种普遍现象。

4.2 反弹性

随着农村青壮劳力涌入城市,家中养蚕精英流失,剩下的老人、妇女、儿童对养蚕认识不足,原本养蚕单产高、发病少的区域与家庭,开始出现蚕病卷土重来的现象,蚕业生产技术面临再投入、再培训的重任。

4.3 突发性与后期性

宁南县蚕业主管部门对于蚕前蚕后的消毒工作,小蚕共育工作抓得紧,因而前期发病少之又少,大面积饲养中由于规模大、劳动强度大,消毒防病意识有所淡薄,肉眼看不见病死蚕不易引起警觉,缺乏“无病要把有病想,天天消毒把病防”的意识。往往在5龄后期二次、三次重复感染后,上蔟时表现出突然的大发病,成为蚕农心中永远的痛。

5 宁南县新时期防病制度新举措

5.1 强力打造蚕业标准示范乡镇,示范村、示范组

从2008年起,宁南在全县适宜栽桑养蚕的乡镇中好中选好,优中择优,先后打造了6个蚕业生产示范乡镇,重点对这些区域投入专项资金,改造和培植桑园3333.3hm2,高标准改造和新建专用蚕房8000间,推广省力蚕台5000套,发放切桑机2100台,印发技术手册25000份。修建桑基路70hm。使这些乡、村、社无论从养蚕规模、养蚕效益,设施建设实用技术普及上都成为宁南蚕业一个亮点,特别是养蚕基础设施的改善,对控制蚕病、提高茧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5.2 重视蚕沙的污染问题,大力修建蚕沙坑

宁南每年养蚕15万余张,每年产生约2000多万kg的蚕沙,农户往往将其随意堆放于房前屋后,也有除沙后直接背到地里施放,对养蚕环境造成严重污染。2006年起,我县蚕业主管部门投入巨额资金,出台每修建一个封闭式专用蚕沙坑给予300元补助的政策,现今全县验收后登记在册的蚕沙坑有6000余个,能保证蚕沙能得到发酵杀菌,这对于宁南蚕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5.3 新桑蚕品种及新蚕药的试验推广

宁南县一直重视试验示范工作,先后对几十个桑、蚕品种在小范围内进行试验,挑选出抗病性高,抗逆性强的桑品种嘉陵20号、丰田5号、云桑1号、南1号在全县推广栽植,蚕品种经多方测试,筛选出宁南当家品种青松 ×皓月与781×7532。新蚕药方面也进行了很多试验,用消毒王、灭蚕病、优氯净逐渐取代了漂白粉,袋装石灰粉厂与石硫合剂厂的建立,可以说是宁南消毒防病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石,宁南一直保持与蚕研所和西南农大这些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在桑树病虫害防治方法及新型蚕药方面进行多方试验,为大面积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

猜你喜欢
宁南宁南县蚕病
霍山县蚕病发生原因分析及综合防治措施
宁南县正秋蚕期饲养雄蚕品种“秋华×平30”调查
2020年射阳县蚕病发生状况调查
宁南县2021年晚秋季人工饲料养蚕试验初报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宁南县桑螟虫发生趋势及防治措施
宁南全年5批次养蚕模式分析
宁南县蚕桑生产技术措施落实情况调研
拥君踏河山
不同有机肥施用量对宁南旱区土壤养分、酶活性及作物生产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