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幸福观研究

2011-08-15 00:44丁成际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幸福观幸福感理论

丁成际

(安徽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安徽 合肥 230039)

当代中国社会幸福观研究

丁成际

(安徽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安徽 合肥 230039)

当代中国社会幸福问题引起了各界人士前所未来的关注。国内外学术界对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是否是幸福、多大程度上幸福存在着不同的甚至相反观点。这需要我们对当代中国人幸福从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上去展开更深的入研究。

幸福观研究;当代中国;幸福感调查

幸福是个古老的话题,“幸福是人类存在的唯一目标和目的”(亚里士多德语),人们对幸福主题的兴趣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愈来愈强烈,该领域的研究前景更加广阔,其应用价值也愈显重要。从理论上来说,对当代中国社会幸福的研究可以丰富与展现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幸福观的问题体现了形而上与形而下的有机统一,其既可以量化为形而下的指标,又可以凝练为形而上价值内涵;从实践上来说,在合理的社会幸福观的指导下才能正确地行动,这对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中国幸福观研究现状概述

现当代西方从心理学和哲学的角度深入阐释了幸福特别是个人主观幸福感。国内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幸福的概念、幸福与快乐、幸福与道德的关系、幸福的要素和主观幸福感。国内研究认为幸福和快乐是相互关联又有着本质区别的两个概念。现当代西方主要有禁欲主义、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等幸福观。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才有科学的幸福观。中西研究指出: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很多。主观因素包括个体的人格特质、价值观念,对待事物的态度和取向等与认知有关的因素,客观因素包括个体的实际生活和工作环境、自身健康情况、个人和家庭经济收入等。[1]

具体而言,就国际学术界来讲,一方面是偏重于理论分析方面的,另一方面偏重于感性直观经验实证调查研究方面。从理论方面来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终身教授彭凯平认为,目前的幸福观是一种混乱的幸福观,我们不能用单纯的经济眼光来判断,还需要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解读,要对幸福进行科学研究,幸福科学研究要针对不同群体做不同研究。[2]德国的鲍吾刚教授在《中国人的幸福观》一书中勾勒出中国历史上幸福观的种种不同表现,作者分别讨论了先秦不同学派对幸福的不同理想,汉代董仲舒的天道循环论对幸福的影响,以及对魏晋时期的佛道思想、宋明理学和19世纪各种思想流派对幸福的探索。从实证调查的层面研究来说,美国《华尔街日报》2011年4月21日发表题为《盖洛普发现,中国民众生活艰难》的文章中一项新的盖洛普民调显示,2010年全球幸福度调查结果表明,只有12%的中国人认为自己 “生活美满”;多达71%的答问者说,他们生活艰难;17%的人说自己的生活苦不堪言。与此相比,只有38%的美国人说自己生活艰难,有多达59%的答问者认为自己生活美满。即便考虑到中国房价过高和食品价格持续上涨的因素,仍无法理解为什么将近3/4的中国人认为自己生活艰难。更何况,美国去年的失业率达到两位数,大多数美国人却都还感觉不错。在衡量生活满意度时,皮尤和盖洛普的民调都要求答问者给自己的生活打分,以0-10的分数测算当前和未来的生活质量。10分是最理想的生活。在皮尤中心的民调中,31%的中国人给当前生活打了高分 (7-10分),有74%的答问者说,他们估计未来的生活会非常幸福。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为何这两项民调所反映的中国截然不同。皮尤中心调查的中国民众数量是盖洛普的三倍,因此样本量可能是原因之一。另外,皮尤的调查对象过多锁定了城市居民,而城市居民普遍比农村居民富裕。2010年10月,国内一家媒体提到,荷兰伊拉斯谟大学和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的调查显示:1990年中国国民幸福指数6.64,1995年上升到7.08,但2001年却下降到6.60。结论是“中国人的幸福感仍在下降,现在的中国人没有10年前幸福快乐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家安格斯-迪顿发现,生活满意度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几乎存在着必然联系,而经济增长其实对民众的幸福感具有消极影响。在分析经济增长与生活满意度的负面关系时,其他经济学家提出的理论是,一个人的幸福感由相对(而不是绝对)收入决定。这种观点在理论界存在争议,但可以解释中国的乐观程度为何会低迷。从上述的研究情况来看,对当代国人幸福观存在着不同甚至相反观点,这需要我们去不断地探索。

具体而言,就国内的研究来说,国内较有代表性的是孙春晨研究员与闵绪国二人的观点。孙春晨主要从伦理学的立场上来解析的,他在《中国人幸福观的演变》的文章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中国人的幸福观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些改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和多元化价值观念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且论述了当代中国人幸福观的总体特征:一是幸福观与实现个人价值紧密结合。二是幸福观趋向世俗化。三是幸福观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影响个人幸福观的是个人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价值观与相对主义价值观。[3]闵绪国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阐述的,他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论析》一文中指出如下观点:一、劳动是幸福的源泉;二、道德是幸福的前提;三、幸福是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结合;四、幸福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五、追求幸福人生。并进而指出幸福观从根本上讲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在阶级社会中,它带有明显的阶级性。不同阶级的人,有不同的幸福观。我们应当树立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增进社会幸福的过程中实现幸福人生。[4]当然也有学者从西方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家来阐述中国幸福观,但都没有对之进行系统多重维度的考察,也没有将之纳入当代中国社会的视野之中进行系统研究,没有把形而上的理论思辨与形而下的现实考察二者有机会结合起来。由此看来,对当代中国社会幸福观的研究仍有很大的空间。

二、中国社会幸福观的未来研究

展开当代中国社会幸福观的研究,可以从多重维度进行,也可以从不同的学科视域中来考察,但整体上来看,都要涉及到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方面,方法与内容在研究中二者合而为一。

从研究方法上来讲,当代中国社会幸福观的研究主要用三种方法来进行。

首先是比较分析方法。就比较分析方面来说,有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纵向比较,是幸福感的不同的观点相比较,这样能使理论的研究更具有深度。横向比较是同一时期的幸福感比较,特别是有关中西幸福感的比较,这样使理论更具有广度。当然在实际研究中,二者是内在地结合在一起的。有中中比较,中西比较,前者是指国内学术界此方面学术思想的比较,后者是国内与国际之间此方面学术思想的比较。也就是说,把中国社会幸福感置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维度中来考察,从中西的幸福观的比较中来厘析。

其次是史与思、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社会幸福感具有历史性与民族性,往往展开为一个历史的演绎过程,当代中国社会幸福感研究离不开以往的社会历史积淀。史的方面是对幸福感有关材料进行高度的理论综合,从史中梳理出内在的逻辑性。这也是遵循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原则与方法。

再次是理论联系实际。当代中国社会幸福感的课题研究,是理论性与现实性很强的课题,它不具有抽象的理论性,而且要针对我国现实面临着的突出问题,提供出相应的科学合理的导向性理论。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社会各阶层处于不断地变化之时,人们的幸福观也处于多元化时期,这必然要求我们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把形而上的理论与形而下的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

比较的方法、史与思、逻辑与历史相统一侧重于理论上的研究,而理论联系实际是将幸福观的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对当代中国社会幸福观的内容应展开以下研究。

对幸福观的概念作一辨析。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形式,幸福应是有着丰富内涵的,它不仅有其感性的规定,而且有着超越于感性内容和感性向度的理性精神价值的规定。关于幸福的定义有很多,但这些定义有相通之处,例如有学者建议将幸福定义为持久的快乐加意义;诺贝尔奖得主Daniel Kahneman在《重新定义幸福》中指出,幸福包括:(1)整体的幸福感;(2)积极的人格特质;(3)积极情绪;(4)愉快的感觉。心理学家Ed Diener则言简意赅地指出,幸福就是生活满意度高,积极情绪多而消极情绪少。我们将这些观点进行总结后认为,幸福是个体对自身及环境的满意,既包括瞬间的快乐感受,也包括长久的意义体验。

对当代中国社会幸福观与传统幸福观的比较研究。培养中国现代幸福观,就应传承先秦儒家把提升个体美德与追求幸福统一起来的思想,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自觉加强个体美德修养,注重对自身的精神空间与心性价值世界的关照,提升幸福观的精神价值品位,促使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在当代中国社会中一些人将功利主义作为基本的价值观,将幸福简单等同于物质利益的追求与满足。而传统儒家幸福观有两个本质的特征:一是主张德福一致,儒家强调美德对于幸福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美德,就不可能获得幸福,人生的幸福体现在个人的善行之中,人们不断提升个人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二是主张仁爱幸福。这一观点与德福一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对中国幸福观的历史演变的考察与中国当代“幸福感”的现状调查。中国人的幸福观与当时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经济制度紧密相连,个人的幸福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改革开放之前,政治挂帅主导下的幸福观向市场经济主导物质利益的幸福观日趋转化。[3]就当代中国社会“幸福感”的参评标准有如下方面要进行调查:1、家庭和谐;2、健康;3、子女教育; 4、生活安全;5、医疗服务;6、家庭经济状况;7、环境质量;8、尊重;9、社会保险;10、居住;11、工作;12、物价;13、公用设施;14、交通;15、司法;16、贫富差距与社会公平;17、社会交往;18、政府行政;19、社会管理参与。从古希腊到近代,西方幸福观经历了从快乐到合理、为信仰上帝而禁欲到追求个人欲望为原则的演绎过程。通过上述方面的调研对其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对其积极方面进行肯定,对存在的误区进行分析。

对构建合理科学的中国当代社会幸福观研究。什么是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合理的幸福观?从终极意义而言,它指向的是德福一致的至高至善的幸福境界。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自觉加强个体美德修养,注重对自身的精神空间与心性价值世界的关照,提升幸福观的精神价值品位,促使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不能只追求个人的幸福,而是将个人的幸福融于整体的幸福之中,人民幸福事实上是社会主义道德的中心问题和终极问题。在马克思的理论框架内,幸福首先意味着人类在精神和物质上的全面发展与自由,而就幸福的终极价值而言,平等、自由、和谐都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先决条件,个人幸福只能在与社会群体幸福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平衡中获得实现。

[1]江传月.现当代中西方幸福观研究综述[J].理论月刊,2009,(4)

[2]彭凯平.学者称目前国人幸福观混乱 应学习先进国家经验[N].齐鲁晚报,2011-05-30

[3]孙春晨.中国人幸福观的演变[J].政工研究动态,2009,(1)

[4]闵绪国.中国人幸福观的演变[J].高校理论战线,2010,(2)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al view of happiness of expansion

DING Cheng-ji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al welfare caused th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before the future concern.The contemporary academic circles at home and abroad o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life is happy and how much happiness exists different and even the opposite view.This needs us to contemporary Chinese concept of happiness from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content to spread to more thorough ground studies.

concept of happiness research;contemporary China;happiness survey

B2127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009-9530(2011)06-0033-03

2011-09-04

丁成际(1975-),男,安徽枞阳人,安徽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伦理学与中国哲学。

猜你喜欢
幸福观幸福感理论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