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的四次历史性转变

2011-08-15 00:44汪青松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时代化中国化革命

汪青松

(上海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3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的四次历史性转变

汪青松

(上海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3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在时空定位上具体化的同一个历史过程。我们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了从旧社会到新社会的制度转变;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从阶级斗争为纲到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心转变;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变;当下正在领导科学发展,要实现从速度型发展到科学型发展的方式转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进程中实现的历史性转变是我们党的伟大创造,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正在指导和成就科学发展的伟大事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性转变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在时空定位上具体化的同一个历史过程。在1921至2002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的革命、建设、改革三个时期中,我们党实现了三次历史性转变。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继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进程,在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了新成就。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革命观指导下的制度转换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要解决的第一个重大问题。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找到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建立人民民主的新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需要回答的主题。

我们党在第一个时期(1921-1956年),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了从旧社会到新社会的制度转变。

学界一般把中国共产党1921至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1949至1978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分为两大时期。但以1949年界定第一、第二时期,把两个阶段的制度革命割裂开了;把1949至1978年作为第二时期,又把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混淆了,难以理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所实现的前两次转变。实际上,1921-1956年为我们党第一个时期即革命时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革命观指导下实现了社会制度的转换。

中国革命的特色在于“分两步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革命观指导下实现的是社会制度的两个阶段的转换。由于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可能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必须先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然后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有人认为毛泽东的独创是提出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有人以为毛泽东的成功是走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其实,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解析中国的国情,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论与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毛泽东开创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两步走”革命道路,包括中国革命的领导、动力、对象、步骤、路径、前途等重大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两个步骤,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第一步的路径,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第一步的前途,社会主义社会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第二步的前途。

正因为毛泽东思想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的革命观,科学回答了什么是中国革命、如何进行中国革命等重大问题,才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解决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两个阶段的社会制度转换,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建设观指导下的重心转移

实现中国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要解决的第二个重大问题。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发展的实际相结合,找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需要回答的主题。我们党在第二个时期(1956-1978年),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从阶级斗争为纲到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心转变。

1956年4 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以苏为鉴,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1956年召开的“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宣布:由于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基本上完成,国家的主要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保护和发展生产力[2]。1957年3月17日,毛泽东在天津党员干部会上说,在过去,我们几十年主要的工作就是阶级斗争,还不是建设工作。现在,大规模的群众性的阶级斗争基本结束了,我们“八大”上面说了。我们党要求搞建设,要学科学,要学会当教授、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医生,跟自然界做斗争。要把中国这个面貌加以改变,政治面貌改变之后,必须使经济面貌加以改变。同年6月,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强调:“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3]216。1958年1月他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谈到“不断革命”问题时再次指出,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即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革命,在1956年基本完成。现在要来一个技术革命。从今年起,要把党的工作的着重点放到技术革命上去。这个问题必须引起全党注意[3]350-351。

为实现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先后提出 “两步走”、“大跃进”和“四个现代化”战略。1957年以前,毛泽东设想先用15年打下工业化基础和赶超英国,然后用15年左右时间赶超美国。这就是“两步走”现代化战略。1958年我们党又先后提出7年超英、15年超美和3年接近美国、再过2年超过美国的“大跃进”战略。1959年底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话中又说,“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4]。毛泽东在这里提出的四个现代化战略思想后来在三届人大和四届人大上都被确定为我们国家在20世纪的奋斗目标。虽然“大跃进”战略犯了急于求成的错误,“四个现代化”战略也未得到很好的实施,但这些战略的提出就已表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生产力是高度重视和反复强调的。

遗憾的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我们党对发展生产力这一工作中心的把握还不明确、不坚定。1956年毛泽东说革命已结束、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党的“八大”确定今后的任务主要是搞建设,那是基于“三大改造”完成我国阶级矛盾作为主要矛盾已基本得到解决而作出的正确判断;而当国际上阶级斗争激化起来和对国内思想政治领域的阶级矛盾作出夸大的估计时,我们党对工作中心的把握倒退到“八大”以前、又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了。长期在革命与建设“两个中心”上摇摆,反映着当时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和认识还不成熟。

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真正实现了党的工作重点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邓小平关于经济建设是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的论断是依据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正确分析作出的。他指出,我们的生产力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5]。既然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生产落后是其矛盾的主要方面,那我们就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基于此,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彻底扬弃了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提出了经济建设是最大的政治和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

中共党史学界过去对“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与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是分作两个时期进行研究的,在分析“徘徊中前进的两年”之后才阐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这就产生了把“八大”以来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历程断开了的问题。2011年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全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1949年至1978年的历史,从总体上展示了“八大”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之间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全貌。

十一届三中全会把经济建设作为党的基本路线的“一个中心”肯定下来,真正实现了从“八大”开始、由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的我们党历史上的第二次战略转变,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建设观指导下成功地从阶级斗争为纲到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心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多年,我们党坚持这个工作重心再也没动摇过。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改革观指导下的体制转轨

不断创新体制与完善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要解决的第三个重大问题。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相结合,找到中国特色的体制变革道路,建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体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需要回答的主题。我们党在第三个时期(1978-2002年),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变。

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基础上,按照苏联模式建立了以高度集中统一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这一经济体制集中人力、财力、物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重点建设的顺利进行;但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这种体制对地方和企业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新认识计划经济体制,以极大的理论勇气,把计划、市场与社会制度脱钩,从根本上解除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念,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构则是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完成的。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集中全党智慧,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6]。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992年10 月党的十四大宣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映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标志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改革观指导下,实现了我们党历史上的第三次战略转变,即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体制转轨。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发展观指导下的发展转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要解决的第四个重大问题。当下我们党处在第四个时期(2002年以来),正领导着科学发展事业,要实现从速度型发展到科学型发展的方式转变[7]。

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共产主义要求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以发展为主题,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全面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方针。

由于社会制度、工作重心和经济体制三个转变的成功,新中国60多年来经济增长总体上呈现速度型发展。1949-1956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其中1949-1952年国民收入年均增长19.3%,1953-1956年期间GDP年均增长10.3%。1957-1978年计划经济时期,其GDP年均增长4.05%,低于经济恢复时期的水平。1979-2010年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其GDP年均增长9%以上,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财政收入从3.16万亿元增加到8.31万亿元[8]。新中国60多年经济快速增长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但速度型发展越来越暴露出一些问题。

1958年毛泽东就要求“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但在实施中由于盲目追求速度“多快”,不可能做到“好省”。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提出“经济效益为中心”,江泽民强调从粗放型增长转向集约型增长,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也在逐步调整,但粗放型增长未能根本改变。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必将加大对资源的需求和消耗。我国人均资源紧缺,资源消耗量却排在世界前列,而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会进一步加剧自然资源的供求矛盾;由于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保护环境的产业技术缺乏,难以走出粗放型增长的怪圈,经济高速增长付出过高的环境代价,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加剧。这正是当代中国要从速度发展转向科学发展的深刻依据之所在。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继续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与时俱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将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当代中国的本质要求就是科学发展,深化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认识;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赋予党的宗旨以新的时代内涵;将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揭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联系,揭示了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内在联系,回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将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丰富和发展了解决我国经济社会矛盾的方法论,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9]。科学发展观对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的科学回答,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发展观指导下实现第四次转变,从速度型发展转到科学型发展。

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四次历史性转变体现着一个共同的发展目的

对于我们党四次历史转变,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做了高度概括。他指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吹响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引领改革开放的航船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21世纪。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10]。

我们党四次转变的主题虽不相同,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中国的发展。第一次转变即从旧社会到新社会的制度转换,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前提;第二次转变即从阶级斗争为纲到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心转移,为中国的发展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新时期;第三次转变即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体制转轨,为中国的发展确立了引领改革开放的体制基础;第四次转变即从速度型发展到科学型发展的发展转型,要为中国的发展开辟广阔的前景。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科学发展思想一脉相承,胡锦涛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作为多维视角下对现代化发展内涵的当代阐释,是包括新的经济观、政治观、文化观、社会观、生态观、党建观在内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在发展主题上更具鲜明性,在发展内容上更具全面性,在发展目标上更具和谐性,在发展方式上更具统筹性,在发展目的上更具人本性,在发展要求上更具实践性,把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新境界。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进程中实现的历史性转变是我们党的伟大创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三大理论成果已经成就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正在指导和成就科学发展的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也给和谐世界的建设和人类的进步带来新希望。

[1]汪青松.中国共产党90年成功奥秘的深层思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6)

[2]中共中央文件选编[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92-93

[3]毛泽东文集(第 7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毛泽东文集(第8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6

[5]邓小平文选(第 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2

[6]胡锦涛.在邓小平诞辰100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08-23

[7]汪青松.当代中国从速度发展向科学发展转型的必然性及历史意义[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4)

[8]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11-03-16[9]习近平.中国共产党90年来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与时俱进及历史启示[N].学习时报,2011-06-27

[10]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

A8

A

1009-9530(2011)06-0001-04

2011-09-23

国家社会基金项目“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研究”(05BKSO13)

汪青松(1956-),男,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博士,安徽省马克思主义学会会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

猜你喜欢
时代化中国化革命
习近平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时代化”视角下的毛泽东思想——兼论“国际时代”与“国内时代”及其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