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在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中的使命

2011-08-15 00:46董显辉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失地农民职业技能技能

董显辉

(天津大学 教育学院,天津 300072)

职业学校在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中的使命

董显辉①

(天津大学 教育学院,天津 300072)

失地农民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不断涌现,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对社会的稳定至关重要,但是失地农民提升职业技能的意识差、原有的职业技能单一、技术含量低、适应性差等原因严重制约了他们的再就业。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其专业、师资、实训、就业、多样化的培训方式等方面的优势,采用各种适用的策略,肩负起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使命。

职业学校;失地农民;技能培训;使命

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期间,民进中央参政议政部副部长闻连利向记者透露:“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集体土地被大量征用,失地农民作为农民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数量迅速扩大。据预测,2020年我国失地农民总数将超过1亿。”[1]可见,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失地农民数量在不断激增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如何使农民失地不失业至关重要,关系国家的安稳。要使失地农民在非农劳动力市场上谋得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岗位,实现顺利就业,就要求失地农民的知识不断充实和更新、技能不断提高和优化,就要求失地农民有不断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为此,对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课题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学校教育能在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承担怎样的责任?职业学校能否承担部分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使命?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一、失地农民职业技能现状分析

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农民的农业土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一个国家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一批又一批的失地农民,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创业无钱、社保无份”的人群。由于失地农民的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较低、职业技能比较单一、技能技术含量低、技能适应性差等原因,致使他们在激烈的非农就业市场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严重制约了他们的再就业。

(一)缺乏提升职业技能的意识

由于农村教育普及程度低和教育水平不高,失地农民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薄弱和思想保守的现象。大部分失地农民未能掌握离开土地的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实践知识,一旦失去土地就很难转移到其他产业中去。尽管有部分失地农民有意去从事非农业生产或服务行业,但还停留在就业就是“下苦力,肯流汗”的观念上,没有意识到非苦力劳动技能对其劳动力专业的作用,对所需的技能缺乏认知。由于受到信息闭塞、知识薄弱、无技能等的影响,失地农民缺乏产业转型意识,不能有效地将土地补偿款投入其他产业,或转入非农产业寻求可靠、稳定的收入。由于部分失地农民年龄偏大,记忆力有所下降,对自己接受技能培训再上岗缺乏信心,认为很难学好技术,结果在很多失地农民居住区出现失地农民不学技能,以打麻将、打牌等方式来消磨时间的现象,甚至还存有“等、靠、要”的思想。

(二)原有职业技能适应性差

农民在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后,其就业岗位和生活必然会得以改变,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但是当前城市中的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的需要已经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术技能型转变,农民以前的土地劳动技能和原有的技能培训不能满足目前的城市工作中所需的文化和技能水平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原有的务农技能不适应城市非农生产或服务。失地农民一旦进入城市的非农领域就业,原有的熟练的务农技能成了他们获得、适应和稳定就业岗位的严重障碍,比如他们在农村以往熟练的挖土、种菜、犁田、耙田、播种、插秧、灌溉、施肥、收割、运粮等农业劳动的基本技能,一旦遇到城市的工业、商业、信息产业,基本上是无用武之地。第二,原有的技能培训不适用。尽管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逐步得到重视,但是在失地之前绝大部分的培训是从农业生产出发的,而对现在处在失地状态的农民来说,职业技能培训结构是失衡的,培训与就业是脱节的,导致他们的职业技能适应性差。以往的培训机构在对失地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时,缺少对劳务市场用工技术需要信息的了解,不知道用工单位所需技术要求,仅局限于一些低层次的简单技术培训,而且培训服务业方面的技术较多,培训工业方面的技能较少。对失地农民的培训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工业技能的培训由于投资大、条件要求高,使得失地农民在第二产业方面的劳动技能难以得到开发。培训的层次低,非学历性、非正规性培训占了主导地位,比较注重操作实践,对知识性的培训相对欠缺。这对短期内开发失地农民的技能是十分必要的,但对失地农民技能将来的进一步开发不利。

上述失地农民的职业技能的缺陷,严重阻碍了他们在城市中顺利实现再就业。由于技能和知识水平是决定失地农民在城市立足和生活的关键因素,所以提高他们适应城市工作和生活的技能、知识水平是必要的条件。要提高技能和知识水平,失地农民需要学习新的技能和提升技能的机会,需要接受职业教育的技能培训。

二、职业学校在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中的优势

职业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和类型,注重受教育者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提高。职业学校在社会上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它对建设和谐社会的特殊责任,有义务有能力参与失地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在美国、法国、日本,绝大多数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都是通过职业学校来承担的,甚至欧盟委员会1994年发表的《增长、竞争力和就业》白皮书中指出:“职业教育是变化中社会的催化剂,特别强调职业教育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减少失业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2]因此,职业学校为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是有其独到之处的,具体表现在专业设置、实践基地、师资队伍、就业渠道等方面。

(一)专业多而实用

一般来说,职业学校都会根据所获得的人才需求、岗位需求、能力需求等信息的变化来及时设置和调整专业、专业招生规模和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对接,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职业学校在开设专业时,既考虑学校自身的特色,又考虑专业的实用性。专业类型多样而实用,大部分专业技能符合失地农民进城就业的需要。既包括基础性技能专业如打字、文档制作、办公软件使用、家政服务等,也可提供数控、模具、电焊、汽修、烹调、家电维修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专业性技能专业,专业基本涵盖了生产、建设、管理以及服务等各方面。

(二)实训基地多,设备先进

在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职业教育的特色和灵魂,是职业教育赖以生存的根基,而承担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是实训基地。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紧缺人才职业能力的主战场,因此,不论哪个规模和类型的职业院校,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一定会有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训基地,即校内有实验室、实训室、模拟操作平台等,校外有与当地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实习实践基地,使教学、科研、生产结合于一体。在实训基地里有与现代生产相适应或超前的设备,以满足学生在实训基地所掌握的技能不落后于社会现实的需要,并且能够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这些优势资源在失地农民职业培训中必然发挥积极作用,因为失地农民需要的就是实践技能,可以从这样的实训基地中获得。职业学校可以借助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失地农民的技能培训,而不需要增加另外的投入。这些基地的设施设备和实际的工作场所是一样的,可以实现培训和工作零距离转换。

(三)拥有足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职业学校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培养适用的各种技术应用性人才。因此,教师不仅需要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理论基础和教学经验,而且具有相应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不仅能在专业理论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而且能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职业学校的师资队伍不仅具有较高学历和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而且具有协调、公关和独立开展社会工作的能力,具有社会工作者的特质;不仅来自于教育系统内部,还包括了其他领域,是一支复合型的师资队伍,能满足开展各种类型培训的需要。另外,职业学校的教师很大部分是来自企业单位,他们了解人才市场的情况,了解企业单位员工所需的技能,培训更具有针对性。这些具有“双师”资格的教师一方面有着多年的从教经历,知道如何激发失地农民的学习热情、调动失地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了解就业市场的情况,能够把失地农民的内在学习动机和外在的市场需求结合起来,使得培训效果更好。

(四)具有一定的就业优势

职业学校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因此就业体系建构非常全面。职业学校都设有就业服务中心,为学生提供就业咨询及指导意见。就业服务中心长期与相关对口企业保持联系,能够及时搜集掌握企业的用工需求信息,有利于学生获取就业信息。职业学校还有长期的“订单”培养的合作单位,使学校的学生和企业的员工结合为一体。这些都是职业学校在就业方面具有的优势。职业学校不但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而且能保证人才学有所用、人尽其才。职业学校可以利用这些就业优势来为失地农民的就业服务。职业学校在进行失地农民培训时,坚持按需培训、学用结合的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员就业能力为目标,紧紧围绕企业用工和就业、转岗、晋级、创业的培训需求,采取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形式,做到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增加失地农民就业的灵活性。

(五)职业技能鉴定所为失地农民做职业资格鉴定

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知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反映了从业者为适应职业劳动需要而运用特定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能力,是就业的准入凭据。目前就业市场积极推行职业准入制度,因此失地农民要参与到城市就业中来,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是非常必要的。职业学校对失地农民培训后衡量其职业知识、技术和能力,主要是通过参加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鉴定。目前职业学校一般都设有相应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所。参与失地农民技能培训的职业学校,在经过一段时间对失地农民的培训、考核,可以直接使失地农民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因此,职业学校应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下,根据自身实际对失地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对培训合格的失地农民颁发职业资格证书,有利于失地农民实现就业。

(六)职业学校网点多

我国职业学校的主体是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共有14 832所,高等职业学校共有1 215所。[3]这些学校分布在省、市、县内,分布区域非常广泛,几乎每个县都拥有1所以上中等职业学校,每个市几乎都拥有1所或1所以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这为职业学校服务失地农民技能培训提供了便利,失地农民可以就近参与技能培训。

三、职业学校在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中的使命

根据失地农民的职业技能的现状,职业学校应充分利用其优势为失地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可以采取如下策略以实现其使命。

(一)采取多样化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

职业学校要本着实用、实效和因人施教、因地制宜的原则,始终坚持失地农民培训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就业准入制度、终身学习相结合的原则,大胆创新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模式。目前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大部分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如“校企一体化办学”、“集团化办学”、“订单培养”等。职业学校也要采用“订单式”培训,使失地农民就业有保障;根据不同对象的需要采用“菜单式”培训,满足不同需求;采用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引导性培训和技能性培训并举的方式。总之,职业学校要创建灵活高效的适应市场需求和失地农民需要的技能培训模式。

(二)以就业需求引导技能培训

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对扩大就业的支持作用、服务功能,不仅对于国家是巨大的贡献,也能提高受教育者生活质量。事实证明,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不仅能为职业学校带来生命力,也能够为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变化。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对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失地农民就业的桥梁,职业学校在设置职业培训工种、安排培训计划、选择培训内容、开拓职业培训模式、配置职业培训资源时,首先要找准就业市场的需求;其次要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制定有关的职业技能培训方案,配置教学资源;再次是要针对失地农民的现状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大力打造有影响力的失地农民职业培训品牌项目。总之,职业学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引导失地农民参与职业技能培训。

(三)以劳动密集型行业职业技能培训为主

根据庇奥尔的劳动市场分割理论,劳动力市场分为第一市场和第二市场。第一市场是技能型劳动者市场,工资较高、劳动条件较好、岗位较有保障、职业前景较好,求职者往往受过良好教育;第二市场往往是非技能型劳动者市场,工资较低、工作条件差、工作具有不稳定性和暂时性,求职者往往是年轻人、移民、妇女等。在城市化过程中失地的农民大多选择在第二市场就业,因为他们多数是非技能型劳动者。因此要促进失地农民由“体力型”劳动者向“技能型”劳动者转变,要传授他们就业知识,培养他们的就业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那么职业学校培训课程与教材建设必须考虑失地农民的这一需求。失地农民的培训教材要理论内容少、难度低,实践内容多、易操作,能够通俗易懂地将职业的基本技能介绍给失地农民,便于其理解和掌握,能够运用到工作中去。职业学校应以失地农民的文化、技能、年龄、工作经历及求职心理等为依据,并结合各自的就业需求,开展定点和定向的职业技能培训。在目前工业化程度不是很高的中小城市,城市里的主要行业是家政、旅游、美容、保健、建筑、制造、维修等,这些行业大多数是劳动力密集型。因此,职业学校可以开设汽车修理、家电维修、家政、保健、餐饮、按摩、厨师、理发、驾驶、裁剪、保安、装修、焊工、电工、车工、钳工、电脑打字等培训工种,或者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和结合失地农民实际,对他们进行其他劳动密集型的工种培训。

(四)采用“从做中学”的教学方式

杜威以“教育即生活”为依据,提出了举世闻名的“从做中学”的观点。它是在“经验的真实情境”中使用中介工具或用具以达到目的的一种工作;它涉及一切劳动,包括使用各种中介的材料、用具以及使用各种获得结果的技巧。由于失地农民参加培训目的非常明确,希望即学即用,找到就业岗位,但是他们文化水平较低,如果采用适用于职业学校学生的教学方式来培训失地农民,教学效果肯定有限。因此,职业学校要及时改进教学方法,顺应失地农民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征,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动作技能。“从做中学”的教学方式就非常适用于失地农民的技能培训。在教学过程中学员动手较多,教师手把手地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失地农民,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并且能够增加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贯穿了职业归属感、职业认同感等情感教育,充分调动学员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五)“请进来”或“送出去”的培训

职业学校作为正规的社会办学机构有相对固定的教学场所,对学生来说都是到学校进行学习和训练的,而失地农民与在校学生有所不同,有的有自己的工作,白天没有时间,有的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有的离职业学校所在地远,导致失地农民不愿意参与技能培训。因此,职业学校要加大宣传,请失地农民来学校培训,同时各职业学校也应该主动送技能培训到他们身边。学校可以主动与其所在街道或社区联系,把教学培训点设在失地农民集中的区域,让教师深入到失地农民中去讲授理论,需要到学校模拟基地实训时,再安排他们到校接受培训。这样,既方便他们生活和工作的安排,又激发他们参与培训的热情,使培训达到应有的效果。

[1] 刘 声.2020年失地农民超1亿 国家应出台法规保障权益[N].中国青年报,2009-03-14.

[2] 郭俊朝等.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教育“中国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10(10):22-26.

[3] 庄西真.30年中国职业学校及学生数量变化情况[J].职业技术教育,2008(30):27.

G710

A

1008-6471(2011)03-0047-03

2011-05-21

本文为2011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研究”(编号:JRS-2011-

6018)的研究成果之一。

董显辉(1973-),男,江西玉山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2010级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失地农民职业技能技能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西藏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研究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画唇技能轻松
失地农民在土地征收中的救济失范及司法回应——以司法权的适度介入为视角
职业技能竞赛国内外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