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丹,苗菊芳,吉伟卓
(邯郸学院 办公室,河北 邯郸 056005)
商帮,是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相亲相助”为宗旨,以会馆、公所为其在异乡的联络、计议之所的一种既“亲密”而又松散的自发形成的商人群体,商帮是明清时期形成的商业集群。[1]40-42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有商人和市场的概念,并出现了早期的商业社会分工。[2]据《春秋毂梁传》中记载:“古者有四民,士民、商民、农民和工民。”《荀子》中将四民排列为:“农士工商”。在当时的社会分工序位中,各行业不存在尊卑高低。但在战国末期,韩非首次把商人列入“五蠢”之列,并称为“邦之蠢也”,开始抑制商品经济发展。明中叶后,中国的社会结构与社会价值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士农工商”中的“商”,已不再被排在末位,商人利用天然的乡里、宗族、血缘关系联系起来,常常结帮成伙,形成了商帮。当时我国社会经济出现了一种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地方商帮和大商人资本的兴起,其中著名的明清“十大商帮”为山西、徽州、陕西、福建、广东、江右、洞庭、宁波、龙游和山东商帮。而明清时期初步形成的传统市场体系网络,正是有赖于作为市场主体的各个地方商帮来连接和组成的。商帮文化是商帮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形成的,它是地区文化和商业文化的综合。[3]中国文化的地域特点明显,决定了商人的地域性,故其代表商帮也有各自的经商特点。如山西商帮以诚信著称,崇信“管鲍遗风”;徽州商帮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为利;洞庭商帮善于更新观念、重视依托家乡。[4]6-8
武安商帮,是指明清时期以血缘关系和乡谊关系为纽带所结成的河北和河南交界地区的(解放前武安划归河南省管辖)商人群体。[5]220-223
提到商帮,人们首先会想到晋商、徽商。其实,在小小的赵国邯郸,也曾有过一个盛极数百年的商人群体——武安商帮。武安是人们从山西穿过太行山的一个必经之路,交通位置很重要。当时的平肩尖足布(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钱币)出现在战国早中期,上面写着“武安”两个字,货币是代表商业的,武安能够自己制造货币,从中可以看出武安的商业很发达。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总趋势是市场日趋繁荣,商家数量在增多,商业资本在扩大。彰德府武安县隶属河南省,武安商人就是籍贯为彰德府武安县的商人,是河南商人的中坚。关于武安商人的崛起,明清商业史专家、郑州大学教授王兴亚介绍,武安商人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乾隆、嘉庆年间,逐渐由经营药材扩大到药材、绸布经营,由在本地区的经营扩大到辽宁、吉林、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江苏、安徽等地,并且活跃于各地的城乡。咸丰十一年,由李青久牵头,倡议建立彰德武安帮,得到武安药商响应,同治二年五月,“彰武帮”(即彰德府武安县)成立。光绪十五年,在苏州的武安丝绸商人建造武安会馆,由此从组织上标志着武安商帮的形成。
武安商帮经济伦理,是指明清时期的武安商人在其独特的商业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完善人生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其本质在于使人们明确善恶价值取向及其应该或不应该的行为规定,其核心内容包括诚信观、义利观、责任观与和谐观等。
第一,利用山区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条件,使内地山区商品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催生了商人集团的出现。我国著名经济史专家傅衣凌1958年发表的《明清时代武安商人考略》一文是研究武安商人的开山之作。文中指出,“武涉皆并山作邑,以财自雄,服室自高”,[6]126这里的生产活动,是充分的把农、林、牧以及农村副业紧密的结合起来,并根据山区地理的特点,进行生产的安排,进行多种经营,发展多种经济。
第二,复杂的地貌特征,促使武安人形成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经营风格。武安市地形较为复杂,全市地形总体趋势为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各类地貌呈阶梯状分布,高差较大,间有山区、丘陵、盆地、平原、洼地、沙丘等多种类型。山区丘陵地貌不适于大规模的农作物种植和收获。土壤主要为淋溶褐土、褐土化潮土、潮土及盐碱土等,这类土壤一般不适于农作物生长,故土地较贫瘠。明清商业史专家、郑州大学教授王兴亚介绍,武安商人兴起于明中叶,活跃于乾隆、嘉庆年间。武安地处三省交界,境内多山,“地瘠民贫”驱使人们不得不外出从事商业贸易来养家糊口,“少数务农,多数经商”,出现了“武安最多商贾”的情形。初期,大多以手推车或肩挑,少数用牲口托运,活动范围多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一带,“春季推车而往,岁终推车而归”。武安商帮经济伦理以丰富的内涵、鲜明的价值取向、详实的行为规范,有效地调整了当时彰德府商帮商业活动中的利益关系,促进了商人职业道德和人格素质的提高。[7]
第三,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武安商帮乃至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也铸就了武安人豁达、宽容、接受新事物及创新能力强的精神特征。武安,位于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东麓。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地带,境内交通便捷,路网纵横交错,公路四通八达,309国道横穿东西,邢都公路纵贯南北。
武安商帮经商足迹遍布地区广,形成了可观的商业群体,带动了本地及贸易地经济的发展。武安商帮主要经营绸布和中药,绸布经营从安阳、郑州、开封,一直到苏州、上海。经营中药的,从河北、内蒙、青海、宁夏,一直到东三省中俄边界,逐渐垄断了东北的药材市场,叱咤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商界。所以有了“南绸北药”之说。据史料记载,1935年,武安商帮拥有商号共计1 950家,从业者达2 500余万人。几百年间,武安商人以一县之地独立为帮,与晋商、徽商、苏商等比肩称雄。后因战事等因素影响,武安商帮逐渐衰败。但其敢为人先、不畏艰险、纵横天下的开拓精神和开放意识,对当今世人仍有借鉴意义。
在省外的武安商人寓居省份分为6大帮,这6大帮即是武安在外地商人的分布。就其商业贸易范围而言,覆盖的地域包括今天河北、北京、天津、河南、江苏、安徽、山西、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甘肃、青海、新疆等18个省区,包括长江、黄河、黑龙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尤其是在东北地区,在东北的武安商家从业的人数两万有余,门店约千数百家。武安商人在经营中,形成了一批资金雄厚、影响市场运作的巨商。在河南省内有一些巨商,如开封贾三合、开封四德(德庆恒、德庆成、德庆兴、德茂恒)、和恒泰德等。此外,在东北、山东、山东等地还有一批有影响的富商,其中最大的商家:徐和发、德庆增、锦和庆、积盛和,支店分号,遍于东北三省,营业总额达数十万。武安商人虽然晚出,且为一县之帮,商家数量之总和也不及省帮晋商、徽商、陕西商、江西商等商帮,资金总量上也不及上述省帮之雄厚,但步入商帮之后,其经营却具有特点,走自己的路,活跃在全国18个省区的市场上,成为盛极一时的巨商,为推进城乡贸易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善于把握商机,开拓新市场,转变经营理念,广设分号,它与怀庆商帮并驾齐驱,高举河南帮的大旗,跨进市场,为开拓东北与西北市场,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成为河南商人的中坚,可与中国其他商帮相比肩。
武安商帮比其以省域结成的商帮,地域范围自然要小得多,步入商场的武安商人要与省帮、府帮商人展开竞争,付出了更多努力,更加注意经营管理方式。其在分布范围、从业人数、经营理念等方面可与“十大商帮”比肩。
第一,实行契约制和股份制,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德泰兴”、“徐和发”、“锦和庆”等大药庄,甚至不少小的药店,都有两个以上的股东。一家一户资本有限,股份制便弥补了这种不足,亲戚、朋友、同乡,筹集资金共图大业。每个店都有一本“万金帐”,“万金帐”记录着股东们的入股情况,又规定了药店的“章程”,是分红的依据,又是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契约。[8]198
第二,实行集团化经营,在总店下设立分店,分店各有特色,创立各自的品牌,为现代企业中“事业部”式公司管理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如“德泰兴”等几个著名药庄,走的都是连锁经营的路子。他们四处出击,大设分号。他们的总柜,一般都在安国、营口等药材批发市场设有办事机构或常驻采购人员(称作“外柜”),批量购进大宗中药材。总柜一般设有加工厂,加工炮制饮片和制作中成药,从事一级批发业务;分号批另兼营,既面向遍地的小药铺供应产品,又直接面向消费者。
第三,东家和掌柜责任分离,即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更好的保证商家的利益。与现在所说的“两权分离”如出一辙,武安商家除“家眷铺”外,不管是独资还是合股,大都是把药店委托给大掌柜来经营,“三年一算账”,东家只管制定章程和到时分红,平时不干预店内事务。大掌柜对东家负责,干得不好,你只管撤换大掌柜就是。当然,东家可以定期到柜上巡视,也可以住柜监督,但是不可以对日常经营指手画脚。不到“帐年”,东家也无权去柜上支取一分钱。这绝对符合现代的管理理念,保证了药店由有能力的优秀人才来经营管理。
第四,管理中实行“以身顶股”的激励制度,把经营者和投资者更好的联系起来,更好的调动经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其中最主要的是根据责任和贡献,“顶身股”参与分红。大掌柜、二掌柜、三掌柜和其他小掌柜,都有“份”,除了平时支取工资,三年头上,都可以分红。东家与掌柜们分红的比例,一般情况为“东三伙七”或者“钱半身半”。伙计所占份额,依据资历、能力、贡献等,进行不断调整和增长,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对该店的贡献。经营者的报酬与经营业绩紧密挂钩,以利益为纽带,把大家紧紧捆在了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第五,员工培训全面,福利待遇堪比现在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对员工实行半军事化管理,从业务知识、文化礼仪到行业保密等方面进行全面培训,武安商家的绝大多数门店里,从采购,到加工,到站柜台的大小劳金,再到管账先生,无一不是武安老家的人,原因是为了垄断行业机密。有人介绍和作保才能进入店里当学徒,在柜房接受简单的培训后进行“分配”,学徒“三年无座位”。一般吃住在店,连理发洗澡之类的事情也由店里统一安排。他们“三年一住家”,住家的费用由店里支付,假期半年,期间工资柜上照发。[9]226
武安商帮纵横商界 500年,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依托自身地理环境,在商业经营方面,他们吃苦耐劳,艰苦创业,以其精明开拓著称于世,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在本地县域经济以及贸易地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文化传承方面,他们融汇、继承了优秀的传统伦理思想,形成了以诚信为基础的武安商帮经济伦理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一份宝贵的道德遗产。总之,武安商帮在中国商帮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对现代企业管理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有待更加详尽和完备的研究和考证。
[1]邓俏丽,章喜为.中国商帮文化特征综述[J].中国集体经济,2009 (30).
[2][美]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李成勋.商帮、商帮文化和培育京商文化特色[J].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 (3) .
[4]刘建湖.中国商帮的地域特色与文化承接[J].商业时代:理论版,2005(29).
[5]王小梅,刘洪升.冀商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J].河北学刊,2008,28(4).
[6]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C].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7]武安县志[M].明嘉靖刻本.
[8]杨涌泉.中国十大商帮探秘[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
[9]张海鹏、张海赢.中国十大商帮[M].黄山:黄山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