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军
华北煤炭医学院秦皇岛分院 河北 秦皇岛 066000
隐性文化是从学校文化建设角度来探讨其作为学校课程中隐蔽的、无意识的、非正式的教育因素对在校大学生的影响,它并不以课堂为主要存在形式,也没有特定教科书,但却存在于学校的文化。一位美国学者曾经说过,就学校所规定的课程来说,像哈佛、牛津、剑桥这样享有盛名的大学,与其它大学很难说有特别的差异,然而哈佛、牛津这样一些大学之所以如此出类拔萃,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大学形成了有生命力的隐性文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种隐性文化比起大学里面所讲授的课程来同样很重要。基于上述理解笔者认为校园隐性文化是深藏于学校文化中,传统教学计划之外,教育者以非计划的、非公开的、有意或无意的方式传递给学生的价值观、态度、信仰、情感等非学术性的知识,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的认知领域的积极的文化,它是客观存在于校园中,常常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各种因素。校园隐性文化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校风、班风、学风;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教师的人格修养和心理健康状况;师生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学校的管理理念、价值观念、办学思想、学校精神等[1]。
校园隐性文化具有广泛性,作为一种隐藏于学校文化、教育活动中的教育因素,它是以一种隐性的课程存在的,这种课程在学校中无时无刻不存在,广泛的存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领域、各个教学阶段中,涉及到学校环境、学风,学校的建筑风格、自然景观,甚至涉及到教学楼内的装饰、课堂学生的精神面貌,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学生的日常活动等方面。
就展现形式来说,它具有隐蔽性,它不是直接的、公开的、有计划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而是非常隐蔽地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影响学生的审美观、道德观,以及学生在政治、思想方面的表现,这种文化随着学校的发展而慢慢地沉淀下去,一般学校越悠久,它的隐性文化就越突出。著名教授张楚廷曾指出,隐性文化它是“不露声色”的,老师是以不明确的、间接的方式影响学生的,如学校通过校园环境的美化、校风班风的培育、教育情境的设置、人文素质讲座、班集体的建设和集体活动的组织等将知识、愿望、价值观念等以不明显的、间接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学生群体产生教育作用。
就教育的影响度来说,相对于显性课程它具有差异性,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对隐性文化的理解也不同,他们会根据自己对隐性文化的理解来影响自己的日常活动,而隐性文化则注重于情意方面的学习,它运用学生的情绪体验和丰富的联想,借助于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积极向上的集体风气、和谐的校园环境,激发学生愉悦的心情,在这种情形下,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比如学校每年举办的欢送实习生晚会、毕业典礼等,它能够激发学生高昂的情绪,能够激发学生怀念美好校园生活,进而珍惜在校的学习时光,奋发有为,在这种积极的心态下主动地接受教育,提升自身的素质。
华中科技大学涂有光教授提出过“泡菜”理论,他认为大学就好像是一缸“泡菜水”,“泡菜水”的味道决定跑出来的“白菜”、“萝卜”,即学生的“味道”,也就是学生的个性和素质。学生在学校这缸“泡菜水”中浸泡着,也可以说是在学校隐性文化中浸泡,“泡菜水”的味道深深的影响着学生的素质,这种浸泡往往对个体的影响刻骨铭心。所以说,学校的隐性文化,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具体说来,校园隐性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校园隐性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深藏于学校文化之中,在隐性文化各要素中,教师的期望、语言、眼光、校园设计、班级的文化氛围都会产生暗示作用,使学生在愉快而又轻松的环境中,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隐性文化这位“老师”的影响,使自己主动并合乎需要地进行自我认知和品德内化。隐性文化就像一位沉默而有风范的老师一样,使学生获得熏陶和感染,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的选择。
校园的隐性文化在一定时期内是稳定的、持久的,在校园隐性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学生往往能形成某些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在走出校门后经过与社会磨合,能够持久地伴随其一生。它是经过一定历史的沉积,通过日积月累,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态度、价值观、人生观和行为方式等,它是很难遗忘和消失的,当我们离开校园后,即使所学的具体知识忘掉了,但那种感受至深的精彩瞬间却永远铭刻在心中,例如,我们的学校旧操场经过改造焕然一新了,但是,以往在操场踢球那种经历依然历历在目,那种感受也时时从心中涌起。
教育的艺术在于使学生乐学、好学、积极进取、奋发有为。在隐性文化的“教育”下,学生进入角色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的主动进入的,学生往往面对的是感人的情境、优美的艺术、和谐的环境、亲切的语言、善良的行为、可敬的榜样、多彩的活动、深邃的文化等等,使学生有一种关爱、自尊、自立的心理体验,从而使学生容易接受其所传递的经验。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造成青少年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种年龄的人按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学校的隐性文化对学生来说,它是深潜于显性课程背后,或隐蔽于学习活动的各种过程、细节、状态之中的,学生是不容易感觉到有人在“教育”他,学生是容易接受这种“教育”的。
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学生在对道德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个人态度和行为倾向,并最终形成稳定的道德行为和习惯。所以,校园隐性文化的氛围至关重要。教师的敬业精神、高尚品行、端庄优雅的仪表和高超的教学艺术,这些环境的作用和力量,会直接影响学生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例如学生从孔子雕塑中能感受到孔子伦理思想的崇高,这就会使学生在价值观上受益。
校园隐性文化能够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和人格。它通过内化在学生的思想、语言、行为之中,使之形成合理、正确的价值判断。比如,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校内人际关系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教师是校内各种人际关系的主要协调者,因此,教师的人格魅力、道德修养、心理健康状况、管理方法和手段等“隐性文化”因素,都会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产生深刻影响。
隐性文化影响着学生健康情绪生活的营造。一个追求卓越、努力创造的激励氛围和竞争机制,会激发学生对道德规范在情感上的认同,进而产生共鸣,使其保持一种良好的情绪状态,例如宋代的书院之所以都设在依山傍水的环境之中,目的就是“借山光以悦人性,假湖水以静心情。”同样情感具有感染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他人,并使他人产生同样的情感,调节人的情绪,帮助学生营造健康的情绪生活,使学生拥有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心态。
健康向上的校园隐性文化氛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和规则,对师生具有一定的调节力和约束力。它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广大师生产生潜在的教育作用,并使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每个成员,不断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以获取群体的肯定,对师生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校园隐性文化是无形的,而这种无形的隐性文化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更是难点。而培育具有时代特征的校园隐性文化,就是要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把全面加强和谐校园作为校园隐性文化建设的核心和必然要求。我们只有对校园隐性文化的内涵、性质、特征、功能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积极有效地开展校园文化,为广大师生创造和谐稳定的校园文化生活,才能为学校又好又快健康有序的发展做出贡献。
[1]校园文化的内涵 :http://baike.baidu.com/view/3215927.htm.
[2]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