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民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结合
——评《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威廉·福克纳创作艺术研究》
李瑞民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李常磊和王秀梅教授的新作《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威廉·福克纳创作艺术研究》(以下简称《对话》,2010年8月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在经历十余年的辛勤耕耘后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成果。用郭继德教授的话来说,“这本书为我国今后的福克纳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借鉴和较全面的理论依据,为世界福克纳研究增添了份量不轻的学术砝码。”(序ii)郭教授在评价自己的弟子时总显得十分谦虚,即使他老人家象别人那样使用“突破”、“力作”等强调字眼也没有人感到过分。事实上,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福克纳研究掀起了几次研究热潮,而每次的热潮以后就会涌现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著作,而《对话》的出版恰好是现阶段国内福克纳研究的集中体现,代表了国内福学研究的新成果。
一
正如《对话》的作者在序言中所说:“一提到‘对话’,很多读者都会想到前苏联著名文学理论家巴赫金的对话理论。”(14)这可能是时代的悲剧,因为在文艺理论一统文学评论界的当代社会某个术语的特指往往会制约人们的思路。因此,《对话》另辟蹊径,虽然其题目在某种程度了包含了巴赫金的对话涵义,但并没有局限于此,其原因在于“一方面不至于限制我们的思路和视野,另一方面福克纳的创作艺术是全方位的开放型艺术,很难用某一个文学理论解释清楚”,而是“遵从文学批评的一般方法,在相关文学批评理论的指导下,重点把福克纳及其作品置于美国南方特定的历史时期、文化背景和世界文学发展思潮下,从形式到内容或从现象到本质地对福克纳的创作艺术进行较为全面的透视与分析”(14)。这恰是本书在题材选择上的独到之处,体现了宏观理论上的导向和微观文本分析的艺术手法。
《对话》分别选取了福克纳的创作思想、作品主题、作品的表现艺术、叙事和审美艺术、人物造型艺术、福克纳及其作品的对比研究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分析了福克纳作品的创作艺术,表现出了丰富而深邃的思想主题。我们知道,任何文学作品都在反映作家本人所生活的现实世界,这是不依作家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也是为读者所接受并加以传播的重要方面。作家根据自己的创作思想,面对自己作品所要涉及的各种主题、社会关系和道德取向,构建作品的发展脉络和进程,这是作品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是体现创作者对现实社会的看法和态度最有力的证据之一。福克纳的作品反映了美国南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特点,主题鲜明,涉及到美国南方历史、传统、社会、种族、消费和自然等各个方面,表现了重建时期的南方人最原始的生活状况。《对话》通过对福克纳作品的主题研究和分析,展现出其作品的无穷魅力。
“我希望探讨的是福克纳作为艺术家的责任。一般来说,当作家把作品发表后,其作品已经赋予了社会责任。这种责任或许是作家明知并笃信不疑的,也可能是他非所知的,还可能是他厌烦和痛苦不堪的,但都不取决于其认可与否,而是带着一种与其创作艺术与生俱来,并陪伴作家全部的创造过程。”(287)任何时代的作家都打上了其所处时代的烙印,在创作思想、思维模式和审美意识等方面都会受到来自那个时代的影响,因而,也反映了当时最为敏感和最为突出的问题。《对话》论述了生活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威廉·福克纳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一时期南方盛行的存在主义、基督教、南方神话和新历史主义等方面的影响,他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吸收和借鉴了这一时期的各种思潮,为解释南方社会现象和南方人的心理行为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在作品中力求表现和反映南方人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矛盾,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美国南方社会全景的画卷。
二
与《对话》的研究主题相比,其透视视角更是突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式,表现出了极强的创新意识和很高的开拓精神。基于现代西方荒诞世界和现代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意识流文学,打破了传统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束缚,抛弃了受制于理性的思索、推理和分析,直接展现作品人物的直觉感受、梦幻世界,乃至无意识的混沌状态和荒诞活动,借以表现作品中人物的内心感受和意识流动过程。为真实再现作品人物的内心世界,福克纳借鉴并发展了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等人的“意识流”手法,吸收了马塞尔·普鲁斯特的“直觉追忆”和乔伊斯的时序交错等手法。为增加作品的层次感和真实感,他尝试了“多视角重复叙述”技巧,把不同事件、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或者不同时代的人物直接放在一起,为读者提供不同的视角和叙事方法。其“神话模式”、“哲学思想”、“宗教象征隐喻”等都体现了其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福克纳以自己的创作思想和创作艺术向世人表明了他既是美国南方作家的杰出代表,又是世界现代主义的经典作家;既是世界“意识流”小说技巧大师,又是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创作手法融合在一起的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实验者和先行者。
正如《对话》的题目所示,“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对话恰好彰显了当今社会所提倡的“重读经典,重释经典”的时代精神。《对话》认为福克纳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借助于当代文学理论,深入、全面和多层次地展现出人物内心世界。除了运用意识流、时序颠倒和多视角重复叙述的艺术表现手法外,福克纳还经常运用神话故事模式,有意识地使故事、人物和结构大致与人们所熟知的一个神话故事平行。以宗教的悲剧结构衬托现代人心理的悲剧结构,以耶稣复活表现福克纳的道德倾向和希望挽救现代精神危机的强烈愿望,既增加了故事现实意义之外的寓意,又使作品增添了一层哲理性的象征色彩。福克纳的这种创作艺术旨在阐述“人性的复活”,找到拯救世道人心的救世良方。通过对衰败的南方现实中人物命运的描述来展示战后南方人的未来出路,用自己高超的创作技巧阐释了人类对自我的认识,拓展了现代小说表现人类精神世界的空间。
此外,这本书还对福克纳时间进行探讨。大家知道,福克纳作品中的时间也是一个深奥难懂的主题,就连法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大师萨特都赞叹不已,称之为“时间的哲学”。该书对福克纳作品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形式、性质、内容和作用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在广度与深度方面都可以说对国内福克纳研究极大的推进。
三
众所周知,文学作品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现实生活,而作品中人物的塑造,是其创作者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将生活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言谈举止和道德取向等方面进行艺术加工,借以达到反映现实生活的目的。可以说,作品中的人物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而又高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浓缩和升华。《对话》基于诸多文学批评手法,阐释了福克纳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一大批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以其独特的个性、丰富的想象力和对待生活的态度深深地感染了读者,为读者所惊叹。通过对福克纳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其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作品中人物形象所折射出来的南方复杂的社会现实和丰厚的历史内涵。
“这部学术著作全面系统地探究了福克纳的创作思想及其作品中所包含的艺术成就,揭示了福克纳创作艺术对世界文学的贡献。”(序ii)当威廉·福克纳因独特的创作技巧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其影响已经超出了美国,成为世界级著名作家。虽然美国南方肥沃的土壤培养了大批卓有成就的文学家,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位作家像福克纳那样吸引如此众多的作家和学者的注意力。对于福克纳这个只受过小学正规教育的人后来却成为世界文坛巨人的原因,一直是众多评论者研究的重点。一般情况下,除了研究作家的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外,人们很容易把他同他崇尚和喜爱的作家或作品相对比,找出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因果关系。应该说,这种平行研究方法也是了解作家本人以及其作品的一条有效的方法与途径。
李常磊和王秀梅教授都是谦虚的学者,他们希望通过这部著作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透视福克纳创作思想及其作品的新视角新方法,但自己却认为该著作仅仅是“福克纳研究大潮中的一朵具有其特色的浪花,相信一定会对福克纳及其作品的爱好者以深刻的启迪和极大的帮助。”(15)这是难能可贵的,也是我们这个社会所倡导的良好品德。
注:文中引文均出自《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威廉·福克纳创作艺术研究》,李常磊、王秀梅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出版,仅标注页码。
责任编辑:陈冬梅
I206
A
1671-4288(2011)01-0150-02
2010-10-22
李瑞民(1964—),男,山东潍坊人,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书记,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