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云广
所谓都市报,是指在城市出版发行的主要面向城市市民的信息类、服务类综合报纸。它具有服务范围的地域性、提供信息的综合性及运行的商业性等特点。15年前,《华西都市报》的创刊,开启了中国都市报蓬勃发展的时代大幕,标志着继党报、晚报之后的一个全新报种登上了中国报业舞台。15年来,《华西都市报》已成为四川最具特色的文化名片,成为中国都市报发展的一个典范。随着《南方都市报》、《楚天都市报》、《燕赵都市报》、《三湘都市报》、《海峡都市报》、《三秦都市报》等一批都市报的横空出世,让“都市报”从1997年至今成为一种现象而受到新闻界、学术界的关注。
21世纪初,全国各类报纸已逾2,000家,其中都市报占了相当的比重,人们对都市报的前景抱着乐观的态度。今天,无论你是到东部沿海还是到西南边陲,无论你是到西部边疆还到华中腹地,在当地的报摊上四处可见当地的都市报,都市报已经渗透到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15年前的1995年10月19日,南国早报在邕城破茧而出,从此,广西报业有了第一份“精神早点”,南国媒体多了一支朝气蓬勃的生力军。而今,她已发展至面向广西全省发行,日均发行量30万份以上,成为广西影响力最大的主流媒体。在这十几年里,南国早报如何能站稳脚跟,同时取代老牌报纸《南宁晚报》的霸主地位,确立了广西都市报一枝独秀的竞争优势?《南国晚报》其迅速扩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她的忠实读者,在这里谈谈自己几点浅薄的看法。
南国早报坚持党性原则,始终牢记“政治家办报”的宗旨,对党和政府的工作和主流价值观,力求以都市报的独特视角,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正面解读——对党和政府的决策,他们的报道力求权威、及时、准确;对涉及国计民生的政策,他们的解读力求准确、生动、活泼。得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的认可,一大批作品因此获得了自治区人大、自治区纪委、团区委、妇联和残联等部门的奖励。
南国早报与政府机构、社会团体、企业联合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利用舆论工具从事社会公益事业,塑造生动、充满人性的品牌形象。
在2002年暑假,《南国早报》针对广西贫困地区孩子严重缺乏教材、科普书的状况,组织城市学生捐出剩余的书送给大山孩子的“在同一蓝天”公益活动。许多城市的孩子认识到什么是贫困,感动源于真诚,许多家长领着孩子,带上大包、小包各种书籍,往报社里送;一些出版社、书店也把一些适合孩子用的新书无偿地献出来;连收购破烂的人也把收集到的图书送来……短短几天,报社就收集到几万册书本。早报记者跟踪报道那些孩子领书的幸福场景,读者感到自己的爱心得到落实,也纷纷称赞早报也民办实事。
2008年3月,早报联合共青团广西区委创办“八桂义工”栏目,迄今已刊发100期报道,吸引了数万人次的爱心人士参与。借助早报强大的号召力及影响力,“干实事、干好事”的八桂义工目前已经成为广西最大的志愿者活动平台。八桂义工经常性的活动是进社区义务修理电器、普及医疗常识、关爱孤残弱势群体等,甚至远赴汶川抗震救灾。
在2009年2月4日公布的“2008年中国报业十大年度人物”中,曾参与并主持《南国早报》创办工作的现广西日报社副总编辑于起翔位列榜首,这也为广西报业和《南国早报》赢得了公信力。
《南国早报》创刊之初就明确了“心连寻常百姓,情系千家万户”的办报宗旨。旨在全心全意为广大读者服务,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读者。相对同城的其他报纸而言,《南国早报》更注重从新闻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工夫,主抓特别报道、新闻追踪和批评报道。在立足南宁本地新闻的基础上,兼顾广西全区,最终在“报纸价格战”、“争夺广告客户战”、“争夺受众战”等竞争中胜出,成为南宁当仁不让的报业“老大”。
南国早报的基本办报理念是,强调“事件性新闻”和新闻的“时效性”,注重新闻的策划和新闻切入角度选择;新闻题材突出“大众口味”取向,关注大众身边事;内容的安排“点”多“面”大,覆盖各行各业,犹如食品琳琅满目的“食街”,不同的“口味”的读者总能从文中找到自己喜爱的“食品”;同时,报纸版面规格设计采用“小报”形式,方便读者阅读。
15年来,南国早报“情为民系,文为民生”,刊发了一批非常有影响力的报道:2004年,为探询运价高涨,货流不畅的背后,早报记者跟着运瓜车奔波千里,跨省追踪,助推农产品“绿色通道”早日开通;2006年,为帮助山区孕产妇,在广西日报社领导的指导下,南国早报发起“捐献一副担架,爱心献给母婴”活动,得到社会各界共15万元的捐款,折合450副担架送往贫困山区;2009年11月,广西香蕉滞销,南国早报报网联动,强力呼吁社会为蕉农分忧解困。一时间,“爱心蕉”成为网络热词,好心人纷纷解囊……
2005年8月,南国早报作品《千里追果蔬只为探运价》在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2004年度)评选中,获系列报道三等奖。2007年8月,南国早报作品《小小担架,托起生命希望》荣获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2006年度)二等奖。2009年10月,南国早报作品《县委书记直陈统计数据漏洞》获得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2008年度)消息类作品三等奖。
《南国早报》信息全面,版面可以分为要闻版、时政新闻版、社会新闻版、区域新闻版、环球一周、新闻聚焦、南国证券、红豆漫画、文化娱乐、国际国内新闻、体育新闻11大类。除了时政、社会、区域、国内国际等重大新闻外,应时代发展还推出南国楼市、车周刊、家周刊、南国证券等热点周刊。同时,它十分注重与广大受众保持良性互动,并开辟多个服务受众的栏目,受到读者好评。它格外注重在每个新闻热点阶段保持对同区域主要竞争对手的压倒性优势。2002年世界杯、2008年北京奥运会便是最好的例证。2002年世界杯,因为中国足球第一次出现在世界杯绿茵场上,所以本次盛会也成为了新世纪国内第一场“媒体大战”。报社编委定下了“大投入,早打大打,做足做强”的总体思路,并不惜血本,通过多次协商买下世界著名通讯社路透社高清晰度照片的刊载权,属于广西唯的一家。最终结果不言而喻,高峰时期报纸发行量接近40万份。
南国早报在创办时整体的报道风格要求以“短”为主,以增加报纸的信息量。但报道的形式取决于内容的要求,早报的风格是不断追求最有价值的新闻,要求记者、编辑要有新闻精品意识。早报的总编辑蒋钦挥曾指出:“要让报纸拥有相当的质量,并不断提高,就要有吸引人、震撼人和优秀新闻精品,像高明的厨师那样,在宴会上端出最拿手的好菜,像足球赛的运动员一样,奉献进球最精彩的场面。这样的精品报纸,才让读者读之有益,看之有戏,品之有味。相反,一张报纸,如果经常缺乏“重头戏”,内容四平八稳,文章可有可无,没有让读者提起精神的东西,那么,在读者心目中,这样的报纸也是可有可无的。具体说来,“精品可能是一篇震撼人心的典型报道”,一组令人非看下去不可的追踪报道,一组能引起读者亢奋、共鸣的“热点”报道,一组能为读者释疑解惑的“疑点”报道,一组令读者眼睛一亮的“冰点”报道。特别报道、新闻追踪和批评报道是《南国早报》的策划重点,也是早报称雄广西报业市场的三个利器。
(一)特别报道。也被业内人士称为“特稿”,它突出故事性、强化可读性、强调真实性,情节曲折动人,细节描绘逼真,因而获得了读者的认可。
2002年秋,广西河池市的一个年轻女子由于丈夫的移情别恋,万念俱灰,留下一部和她小孩及亲人告别的录像带自杀。早报的编辑们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很有新闻性的事件。整个事件混杂有爱情、婚姻、家庭暴力、第三者插足等诸多问题。编辑认为它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问题,应该就此问题所旁及的一系列问题展开深入报道,唤起全社会的广泛注意,也唤醒有类似动机的女性清醒,理智地面对问题,不要以这种极不负责任的、愚昧的方式来解决家庭危机。
早报记者决定采用一个大胆的方式,用截图机把连续的画面变成一幅幅照片,把她的同期声用文字打出,第二天见报。报道出来后,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在后续报道中,早报推出了自治区妇联、广西艺术学院社科部以及律师界人士对该事件的书面评论;最后,报道涉及的死者的丈夫主动约请记者,接受了电话采访,使报道显得更加客观、公正,从而为整个报道划上一个较为圆满的句号。在此特别报道中,早报精心策划,加以引导,使整个报道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果。
(二)新闻追踪。它是新闻媒体抓住新闻事件、社会热点以及读者关注的问题,连续不断地报道事情的发展,此起彼伏、悬念迭起、扣人心弦。特别是新闻追踪强调新闻联动,就某一新闻事件与其他报纸、电视台、广播电台、网络等媒体联手追踪,共同报道,在大范围乃至全国产生巨大影响。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由《扬子晚报》的记者采写的《孙仲芳回家寻亲》的连续报道(《南国早报》的相关报道获当年广西好新闻一等奖),这正是新闻追踪的典型案例。
(三)在批评报道方面。都市报尽量直接出面采取行动或策划活动来推动事件的发展。南国都市报总编辑蒋钦挥指出,批评报道要掌握以下原则:一是要事实准确,这是前提,是先决条件;二是动机、目的应该是善意的、积极的,不是单纯的暴露,也不是为了出口气,而是为了促进工作;三是要掌握时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早报对原百色市公安局巡警大队副队长兼110报警台副主任冷传军恶行的舆论监督,让其受到了党纪、政纪的处分;虽然引发了新闻官司,但早报沉着应对,所采写的新闻作品客观公正,并无失实之处,最终广西高院判决报社胜诉。一审判决后,原告冷传军不服,很快又向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广西高院审理后作出终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我们已进入数字化时代,互联网、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正成为大众传播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报纸不仅要与报业同行、广播电视争夺媒体市场份额,而且越来越深刻地感受着网络传媒、无线传媒的蓬勃兴起带来的“数字化压力”,许多报业集团主动进行内外资源整合,开始了由单一纸质媒体向多种传播形态相融合的多媒体、全媒体的战略转型。《全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2010)》提出,在未来 5年时间里,报纸出版业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发展数字报业。《南国早报》在2010年实现了网络版,走向报网一体化。
报网一体化可以说是战略转型第一步,一体化丰富了新闻生产和传播手段。
首先,由于新闻资源进行共享,拓宽了信息传播渠道,同一条新闻,通过报纸和网络两种介质进行发布,受众更广泛。
其次,加快了新闻更新速度,填补了印刷版的空缺。
第三,网民可以通过网站论坛、博客等互动平台进行网上投诉、报料、建议等,提供新闻线索,通过投稿平台发布新闻,直接参与到报纸的新闻产品生产中去。
以人为本的情怀,与时俱进的胸襟,独特鲜活的视角,平和务实的报道,让南国早报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据统计,南国早报读者群中45~54岁的读者占49.4%,具有高等学历的读者占48.3%。在南宁市,超过四成的个人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家庭月收入4,000元以上的读者会阅读南国早报。在南宁市的读者群中,南国早报被73%的读者选为首选报纸。
2005年,南国早报被评为第五届广西优秀报纸;2008年,南国早报被评为第六届广西十佳报纸。
[1]王靖华.都市报强力扩张的动因分析.学术交流,2005.2.
[2]南国早报,2009.10.21.
[3]莫仁力.南国早报,200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