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来/去/以”格式的共性

2011-08-15 00:48:40刘鹏
关键词:兼类焦点介词

刘鹏

(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用……来/去/以”格式的共性

刘鹏

(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现代汉语中的动词“用”一方面保持动词的特性,另一方面已在一定程度上虚化,被分析为介词,这样形成兼类现象;当其与虚词“来”、“去”和“以”分别搭配套用时,所形成的格式在语法性质上具有兼类性,在句法形态上具有弹性和递归性。

用……来/去/以;间性;弹性;递归性

现代汉语里的“用……来”、“用……去”与“用……以”是较为常用的固定格式,其中的动词“用”有时因为保持典型的动词特性,只能分析为动词,而其他情形下因其语义虚化,被分析为介词,这样形成兼类现象,致使“用……来/去/以”这三个格式在语法性质上也具有兼类性。此外,这三个格式在句法形态上还具有弹性和递归性,而且都后接光杆动词。

一、语法性质上的兼类性(duality)

“用……来/去/以”格式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兼类现象,是由于汉语缺乏发达的形态,在渐变过程中,被赋予新的内容,从而产生不同用法。徐枢、陆俭明二位先生先后提出词的兼类现象说法[1-2]。陆俭明先生从本体研究的需要出发将“兼类词”定义为:“指同一个概括词兼有两种词类特性的词,即指同音同义而词性不同的词”[3]。可以说,“用……来/去/以”格式就是由兼类词所组成的兼类格式。

首先,“用……来/去/以”格式中的“用”用作动词时,具有一般动词的语用特征。吕叔湘先生也认为,“用”为动词“使用”之意,可带时态助词“了、过、着”,亦可带名词宾语[4]。例如:

(1)作者只用了这样一句话来表达诗人的心情。(曾卓《文学长短录》)

(2)气节是我国固有的道德标准,现代还用着这个标准来衡量人们的行为。(《朱自清传》)

(3)有的报纸最近还用过半个版的版面来详细刊登一些复习资料的广告。(《人民日报》1996)

(4)我用了许多琐碎的笔触去表现水波。(刘心武《曹叔》)

(5)我,……于是用着姊姊的态度去喊他洗脸,抚摩他的头发。(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

(6)我用了‘反对’两字,以增加这句话的分量。(《人民日报》1993)

一般地,“用……来/去/以”格式中的动词“用”可以带补语。例如:

(7)咱种了那么多年地,还用得着县里的干部来教?(《人民日报》1993)

(8)说不定他们会用尽心机来捣乱!(老舍《四世同堂》)

(9)我想大城市生活真是非人的生活,除了用尽心力去应付经济压迫以外,我们就没有功夫作别的事了。(梁实秋《南游杂感》)

(10)一旦我们允许用本期生产服务增加资本存量,或用尽现有资本以增加消费服务流量,那么要将对住宅服务的需求看作独立于利率的过程是不可能的。(《价格理论》)

有时,“用……来/去”格式中的动词“用”还能重叠。例如:

(11)与其这么干,还不如用用阿Q的“精神胜利法”来自我解脱。(《21世纪的牛顿力学》)

(12)假若他肯用用心思,去调整他的产业,他还能有办法教自己丰衣足食。(老舍《宗月大师》)

“用……来/去/以”格式中的“用”之后能带时态助词、补语,有时还能重叠,显然它只能分析为动词。

而在其他情形下,“用”的动作义在一定程度上虚化,只是表示行为动作凭借的手段,被分析为介词。因此,邢福义先生认为“用”是介词[5];刘丹青先生也将“用……来/以”格式视为框式介词短语(circumposition)[6]。可以说,动词“用”因为在句中常常不表示实际动作,也不是句子的主表动词,而是表示实现某种目的、实施某种行为所凭借的手段,连带其后接名词往往被视为状语,久而久之,语义发生虚化,因此被认为是介词。例如:

(13)用浑天说来说明日月星辰的运行出没是相当简洁而自然的。(《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14)我必须用自己的一双手去撑天下了。(潘虹《潘虹独语》)

(15)用厚黑以图谋众人之公利,越厚黑,

人格越高尚。(李宗吾《厚黑学》)

例(13)-(15)中的“用”后不能接时态助词,也不能带补语,更不能重叠,因此,将其分析为介词也不无道理。

其次,“以”原初为动词,意味“用”、“拿”,后又衍生出介词和连词用法[4]。因为“用……以”结构中的“以”表示目的,又用在两个动词短语之间,应该是连词。按常理,在类推作用下,“用……来/去”格式中的“来”、“去”也应该看作连词。邢福义先生则认为这里的“来”、“去”用在介词结构和VP之间,与状心结构关系发生联系,故可以看作是准结构助词[5]。吕叔湘与邢福义两位先生意见不一主要是因为对与“来”、“去”套用的“用”字的词性定位不同。储泽祥、曹跃香则认为“来”是虚化了的动词,句法上起连接作用,语义上表示目的[7]。不过,无论“来”、“去”属于连词,还是属于准结构助词,它们都不再是动词,已经不再表示趋向,句法连接作用大于实际意义,属于虚词之列。“用……来/去/以”格式中的“来”、“去”和“以”均后接光杆动词,既表目的,又表未然形态,与英语不定式标志to的用法类似。

总之,由于现代汉语中的动词“用”具有语义虚化的介词用法,从而发生了兼类现象,当其与虚词“来”、“去”和“以”分别搭配套用时,所形成的“用……来/去/以”格式在语法性质上表现出兼类性质,摇摆于动词短语和框式介词短语之间。

二、格式使用上的弹性(flexibility)

“用……来/去/以”格式在使用过程中表现出弹性,能伸缩,具有离合性,采用分离式时表现为框式,本文的第一部分实际上就是讲它们的框式用法。当该框式中间不用宾词性成分,即所谓“允许悬空”时,就形成其缩略式,即紧合而成“用来/去/以”。此时,“用”后的宾词性成分前移成为主语,即主题化[7],或者成为介词“把”的宾语。例如:

(16)它们是用来安置和保护天文望远镜的地方。(《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17)石静把剩下的钱全部用去做了“新娘化装。”(王朔《永失我爱》)

(18)辅助模块有两种,一种是驱动模块(driver),用以模拟被测模块的上级模块。(郑人杰《实用软件工程》)

例(16)-(18)中的“用来”、“用去”和“用以”都可以扩展成分离式,如例(17)说成“石静用剩下的钱全部做了‘新娘化装。’”也很顺畅。

其次,“用……来/去/以”格式的弹性还表现在其中的虚词“来、去、以”处于用与不用两可之间。语用中,“来、去、以”虚化为实义动词的标志,视条件可用可不用,其中“来”的用法研究得较充分。在信息结构中,“来”标记句子的自然焦点;光杆动词是可以用“来”的基本条件,如果整个谓语部分都是焦点或述语部分是焦点时,不能用“来”[8]。例如:

(19)所谓节省,是为了万一有一天要用上你未必要用的东西,而省下现在必要的东西来过日子之意。(《读者》)

(20)说不定他们会用尽心机来捣乱!(老舍《四世同堂》)

例(19)、(20)中的“用……来”格式与后面的动词构成连谓式,但句子的着眼点落在实现行为的方法手段上,即前一个谓词及所带成分是话语的焦点,加上一个标记“来”就能把这一焦点成分同后一个谓词及其所带成分区分开来。

而当使用“用……来”格式的两个平行小句前后相继、结构相似时,前分句中的“来”常常省略,而后分句用“来”标记对比焦点,起强调作用,这时“来”一般不能省略。例如:

(21)用工作的成绩说话,则兴,则立,则吉;用说话来取代工作成绩,则败,则危,则凶。切切,切切!(《读者》)

(22)林彪、“四人帮”以封建主义冒充社会主义,说是用社会主义反对资本主义,实际上是用封建主义来反对社会主义。(《读书》vol-004)

在例(21)、(22)中,分别连用了两个“用……来”格式,前面的“用工作的成绩说话”和“用社会主义反对资本主义”所表达方法或手段因为是正面的,属于常态情形,所以是无标记的,可以将“来”省略掉,而后面的“用说话来取代工作成绩”和“用封建主义来反对社会主义”格式将表目的的“来”补出来,以表明所论及的方法或手段较之前述方法或手段是新信息或非常态,是对比焦点,因此必须带上标记。

同样地,“用……去/以”格式中的“去、以”如果不需要用来标示话语的焦点,就可以省略。例如:

(23)“大汗国中,商人所至之处,用此纸币以给赏用、以购商物、以取其货物之售价,竟与纯金无别”,简直是中国皇帝的“点金术”。(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

(24)社会主义制度是通过长期军事的和政治的斗争夺取政权而建立起来的,一些人就把这推而广之,并以此约束自己,规范别人,遇事总喜欢用“左”的标准去评判、去争论,结果更强化了“左”的观念,形成一个循环的怪圈。(《报刊精选》1994)

例(23)中的“以”不是焦点标记,省略后句子照样讲得通。例(24)因为整个谓语部分都是焦点,而“用……去”格式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虚词“去”也可以省略。

三、格式的可递归性(recursiveness)

1.格式整体递归

“用……来/去”格式在使用过程中有时表现出递归性,容易形成骈偶或排比句式。例如:

(25)路程用长度来衡量,土地用面积来衡量,黄金用重量来衡量。(《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26)骂《怎么办》的这样一付肆虐轻狂的嘴脸,多年来一直在拨弄着一颗用着全部的真诚去信仰,用着全部的感情去恨和爱的心吗?(《读书》vol-002)

例(25)的划线部分是“用……来”格式的排比式递归;例(26)的划线部分是“用……去”格式的重叠式。

“用……以”格式因其古雅,在现代文中不常见其递归性运用,而多见于文言文或近代文中,如下例就是“用……以”格式的骈偶式运用:

(27)石膏大寒,用之以清胃;知母味厚,用之以生津。(《历代古方验案按》)

2.格式部分递归

“用……来”格式有时会发生前项或后项递归现象。前项递归是指格式中的前项“用-”结构发生重叠,语用中如有必要,“用-”结构可多次重叠,然后再与后项缔结,形成一个完整的格式。例如:

(28)要学会用足用好用活政策来赚钱,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市场报》1994)

(29)她只能用无声的语言,用默默的眼泪,用俯首的鞠躬,用全部的忠诚来祭奠她的丈夫,以及千千万万为国捐躯的抗日英魂亡灵。(《报刊精选》1994)

例(28)-(29)中的划线部分是句子的焦点部分,一方面需要用“来”来标示,同时也通过格式的封闭性来避免歧义,使语意显豁。同样地,“用……来/去/以”格式中的后项会出现复叠形式,语用中有时也可多次复叠,形成后项递归,整个复叠式和前项相关联,形成一个完整的格式。例如:

(30)刘震云在悲观表达上的立场,有意坚持一种“草民”立场,用这种“草民”立场来批判权势的神秘和荒诞,来揭示历史后面的底蕴。(《读书》vol-192)

(31)大顺店用尽女人的所有的手段,来调逗、来折磨、来使役这一条老狗。(高建群《大顺店》)

(32)信用卡的魅力就在于它集中了银行几乎全部的金融服务功能,用它可以去存款、去取现金、去消费、去结算、去信贷(善意透支)。(《报刊精选》1994)

总之,“用……来/去/以”格式兼具动词短语和框式介词短语两种用法;在形式固定的同时,有时为了满足语言表达的需要,也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整个格式既可以伸缩,又可以作递归式运用。其递归式运用,尤其是其前、后项递归式复叠或排比式运用,既能突出焦点,又能形成一种语势,从而达到理想的表达效果。

[1]徐枢.兼类及处理兼类时遇到的一些问题[G]//语法研究和探索(第5辑).北京:语文出版社,1991:42-53.

[2]陆俭明.关于词的兼类问题[J].中国语文,1994(1).

[3]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3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7-48.

[4]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补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626、612-614.

[5]邢福义.汉语语法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234.

[6]刘丹青.汉语中的框式介词[J].当代语言学,2002(4).

[7]储泽祥,曹跃香.固化的“用来”及其相关的句法格式[J].世界汉语教学,2005(2).

[8]鲁晓琨.焦点标记“来”[J].世界汉语教学,2006(2).

[责任编辑:杨勇]

H 030

A

1672-6219(2011)01-0051-03

2010-04-15

刘鹏,男,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兼类焦点介词
焦点
介词和介词短语
现代韩国语兼类词表征研究
——以《新国语词典》(第5版)为例
外国语文(2021年4期)2021-09-16 07:17:50
基于统计的《HSK词汇等级大纲》动名兼类词标注研究*
介词不能这样用
“两会”焦点
南方周末(2018-03-08)2018-03-08 08:34:56
本期焦点
焦点
摄影之友(2016年8期)2016-05-14 11:30:04
基于统计和规则的常用词的兼类识别研究
现代汉语词汇的兼类问题——由现代汉语形容词的兼类谈起
文教资料(2012年32期)2012-08-15 00: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