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媛
(南开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系,天津 300071)
●学术研究综述
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溢出效应研究综述
黄春媛
(南开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系,天津 300071)
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溢出效应的文献按其结论分为具有正向溢出效应或不存在溢出效应和负溢出效应,通过从国别、地区、产业和企业异质性维度对FDI溢出效应机制进行具体分析,发现外溢效应的发挥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单纯提高一个地区产业和企业的经济开放度对提高FDI的外溢效应是没有意义的外溢效应的发挥,必须建立在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基础设施的完善、自身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市场规模扩大的基础上等。
外商直接投资;劳动生产率;经济增长;溢出效应
近年来,在假定跨国公司的特有资源提高了外商投资企业生产率的前提下,在研究吸引外资对东道国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方面,一种方法是检验外资企业的生产率是否比当地企业高,比如Blomstrom和Sjoholm(1999)的实证研究认为外资参与的企业比完全由东道国当地所有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高。如果事实是这样的,人们可以期望外商直接投资如预期的那样提高整个工业的劳动生产率(Egger和Pfaffermayr,2001),这种生产率差异成为FDI导致行业“追赶”效应的基础(Perez,1997)。这种效应被理解为FDI的直接效应,即外资子公司自身对生产率的贡献。另一种方法是研究跨国公司子公司对东道国其他企业产生的生产率溢出效应(Caves,1974)。当东道国企业接近跨国公司子公司带来的前沿技术时,就会产生生产率的正向溢出(Feinberg和Majumdar,2001)。这种接近不是通过市场交易完成的,所以由此产生的东道国企业生产率的提高被称为“外部利益”或“溢出收益”。①对FDI溢出效应的研究是近年来外商直接投资对于东道国经济发展间接效应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溢出效应的产生来源于外商直接投资与本土经济之间的关联。各国政府提供各种刺激来吸引外国投资,其动机是期望利用外资的溢出效应来增大新投资促进国民收入的初始利益。
大量的研究都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与东道国企业之间各种类型的关联所产生的积极效应,如Caves(1974)、Globerman(1979)、Kokko(1996)、Aitken Harrison(1999)、Liu 等(2000)、Zhu 和 Tan(2000)、Buckley等(2002)。这些在外商投资的直接收益之外产生的积极影响成为溢出效应的来源,主要表现在本地企业的技术提升、出口渠道的扩大和企业管理模式等各个方面的改善。
一些学者通过对不同国别的经验研究证实了FDI正向溢出效应的存在。比如,Haskel等(2007)使用英国1973—1992年制造业企业层面的面板数据发现溢出效应存在,本国企业的TFP与外资子公司在该行业活动的份额成稳健的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估计指出,英国行业中外资存在10个百分点的增加,可以使该行业国内企业的TFP增加0.5%。Sgard(2001)使用大企业面板考察了20世纪90年代FDI对匈牙利TFP的影响。外国资本与更高的生产率水平相关联,并且对总体TFP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Keller和Yeaple(2005)研究了1987—1996年间FDI对美国制造业企业的国际技术溢出,发现FDI为本国企业带来了重要的生产率收益,FDI溢出的规模在经济上是重要的,可以解释美国企业1987—1996年生产率增长的大约14%。
还有的文献研究了FDI在行业间的溢出效应。如Javorcik(2004)使用立陶宛企业层面的数据,发现FDI的正向溢出效应发生在跨国公司外国子公司与它们当地上游部门供应商的接触之中,为正向生产率外溢提供了一致的证据。Nicolini和Resmini(2010)使用保加利亚、波兰和罗马尼亚企业层面非平衡的面板数据,发现FDI溢出同时存在于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当外资企业在劳动密集型行业经营时,存在部门内溢出。当外资企业在高技术部门经营时,存在部门间溢出。
尽管理论上可以识别一系列FDI可能的溢出渠道②,但是稳健的支持正向溢出的实证结果最多只能算是混淆的(Gorg和Greenaway,2004)。还有一些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溢出根本不存在(如Haddad和 Harrison,1991),甚至是负溢出(如 Singh,1992;Aitken 和 Harrison,1999)。 在 国 别 角 度 ,Konings(2001)从实证角度检验FDI对中东欧三个市场经济体——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波兰东道国企业生产率绩效的影响,平均而言,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存在FDI对本国企业的负溢出,而波兰不存在FDI对本国企业的溢出。研究结果的这些冲突表明,FDI正向溢出的存在依赖于外部经济和技术因素(Sjoholm,1999)。
但是,忽略地区维度引起了在国家水平上对部门内效应的估计存在偏倚。Crespo等(2009)使用葡萄牙的数据,考察跨国公司与本国企业地理上的邻近是否与FDI溢出的发生有关,发现在水平溢出的情况下,影响是负面的,可能是由于竞争效应的原因。而考虑垂直溢出时,观察到的是通过后向联系表现出的正面影响。Mullen和Williams(2007)使用美国州—行业横截面数据来估计劳动生产率,控制FDI在地区和行业层面的渗透,发现总体上本国企业并没有因为外国子公司更多的存在而收获生产率收益。
关于总体FDI对东道国企业溢出的研究得到的结论是复杂的。最近的研究又前进了一步,开始评估决定FDI溢出效应的存在、大小和符号的因素。FDI的溢出依赖于很多因素:
在国家层面,东道国企业吸引外国投资者的生产率外溢随着东道国企业的意识、能力和对外资进入反应的动机的不同而不同,因此,溢出在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之间表现得不同。Meyer和Sinani(2009)使用动态竞争模型和继后分析(metaanalysis)来分析这些溢出效应,发现溢出与东道国的收入、制度框架和人力资本发展水平呈曲线关系。
在行业层面,技术缺口是重要的因素,在技术缺口较小的行业,外资的正向溢出效应最大,东道国企业可以从其技术先进的外国竞争者那里获得溢出收益(Kokko,1996)。在高技术部门,FDI的溢出特别强烈,而在低技术部门,FDI的溢出则大大缺乏(Keller和 Yeaple,2005)。
在企业层面,一些研究从东道国企业异质性的角度研究了FDI的正向溢出效应,溢出仅发生在特定类型的东道国企业身上。影响FDI溢出的因素包括:第一,东道国企业的吸收外国技术的能力。这一能力依赖于企业的技术技能(Liu等,2000),技能更高的东道国企业可以从溢出中获得更多的利益。本国企业和地区的吸收能力是吸收FDI正向溢出的前提条件(Crespo和 Fontoura,2007)。第二,东道国企业的开放度。Blomstrom和Sjoholm(1999)指出,正向溢出对非出口企业比出口企业更大,因为外向型企业早就已经面对了世界市场的竞争。第三,东道国企业的所有权结构。经验研究表明,国有企业主导的行业从外资存在及其溢出中获得的收益要少于私人企业主导的行业。还有的研究发现,溢出发生在本国和外国分享所有权的项目中,而不是发生在完全外国独资的项目中(Javorcik,2004)。第四,东道国企业的规模。即使是在控制了吸收能力之后,生产率较低的小企业从FDI溢出中的获益要大于生产率较高的大企业(Nicolini和 Resmini,2010;Keller和 Yeaple,2005)。
近年来关于外资对中国国内企业溢出效应的研究也在不断增多。一些研究认为FDI对中国经济存在正向溢出效应。Liu和Wang(2003)的研究发现,外资存在(FP)、R&D水平和企业规模是提高中国工业TFP的最重要的因素,支持了吸引FDI是为东道国引入先进技术的有效方法的观点。钟昌标(2010)从地区层面进行了考察,认为外资不仅产生了地区内溢出,刺激和提升了本地区的生产率绩效,也产生了地区间溢出,间接带动了其他地区生产率的改进。Liu等(2009)检验了FDI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层面生产率的联系效应,发现FDI在国家层面和地区层面都在中国制造业产生了正向的垂直联系效应,而在地区层面还存在有限的正向水平溢出效应。
一些学者得出的结果认为FDI对中国经济的溢出效应不显著。邢斐、张建华(2009)进行分行业的系统GMM估计发现,FDI的技术溢出效应无论短期或长期效应均不显著。陈继勇、盛杨怿(2008)发现,受中国目前引资结构和质量的影响,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知识溢出效应特别是通过FDI企业在当地从事生产活动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并不明显,地区自身科技投入是推动地区技术进步的最主要因素。蒋殿春、张宇(2008)认为制度的缺陷禁锢了FDI技术溢出机制的发挥,在控制了制度改善的效率影响之后,FDI对内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不显著甚至是负面的。姚利民、王峰(2006)从行业增加值率的角度,发现FDI的流入并不能有效促进中国浙江和江苏两省内资企业工业增加值率的提升。
以上研究大都使用中国的横截面数据,研究主要停留在中国制造业的总体层面,具体关于某一行业的研究较少。Buckley等(2006)选择了1996年、1998年、2000年和2001年中国电子工业的数据考察外资对中国电子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认为外商投资对中国电子工业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是逐年递减的。但是,由于数据方面存在较多的错误,本文认为Buckley等(2006)的结论值得进一步研究。
在影响FDI溢出效应的因素和机制研究方面,何洁(2000)发现FDI外溢效应的发挥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门槛效应制约,单纯提高一个地区的经济开放程度对提高FDI的外溢效应水平是没有意义的,甚至有负面作用,外溢效应对当地经济的正向促进作用的发挥,必须建立在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基础设施的完善、自身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市场规模扩大的基础上。陈涛涛等(2003)发现,“技术差距”是影响FDI对中国行业内溢出效应的最直接的、也是最重要因素之一;相比之下,“资本密集度”和“行业集中度”对中国FDI溢出效应的影响只有在与技术差距共同考察时才会反映出来。陈涛涛(2003)认为,充分竞争是FDI产生行业内溢出效应的有效机制。赖明勇等(2005)通过构建基于中间产品种类扩张型的内生增长模型,证实了技术吸收能力对技术外溢效果的决定作用。路江涌(2008)发现地理距离显著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其中,本市范围内外商投资水平对内资企业的净溢出效应为正,而全国范围的外商投资水平对内资企业的净溢出效应为负。傅元海等(2010)认为,内资企业技术能力、价值增值率水平、外资聚集水平和行业集中度也会影响FDI技术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绩效的作用。薛求知、罗来军(2006)也关注区域因素和企业行为对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效应的影响。Abraham等(2010)使用超过15 000家中国制造业企业的面板数据,发现如果本国企业若处于外国企业也积极活跃的行业,那么本国企业的TFP更高,然而这种水平溢出的大小依赖于外资所有权的结构和来源、企业的出口地位以及企业所处的特殊经济特区的特征。
还有一些文献提出了FDI为中国制造业带来溢出效应的新渠道。Brambilla等(2009)指出,特定行业FDI存在的增加导致了东道国企业对跨国公司原始产品更多的模仿,但是并不一定导致更多的创新。Zhang等(2010)发现行业内FDI来源国的多样化可以通过增加外国企业带来的技术和管理实践的种类,促进FDI的溢出效应,提高中国该行业本国企业的生产率。
一些研究强调了中国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对溢出效应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Li等(2001)认为,集体企业和私人企业从外资存在的示范效应和传染效应中获益,国有企业的生产率收益主要来自于与外资企业的竞争效应。Buckley等(2002)指出中国的国有企业经历了负向的外资溢出效应,而集体企业却从外资存在中获得正向溢出收益。路江涌(2008)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国有企业有显著的负向溢出效应,而对私营企业主要表现为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Liu等(2009)认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都受到同一行业内外资企业竞争的冲击,国有企业从与外资企业的垂直联系中获益,非国有企业却无法获益。
过去的研究主要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将东道国各行业作为一个整体处理,集中于外资对东道国整体GDP增长或国内经济的影响方面,可能会掩盖FDI流入与东道国生产率之间的真实关系,并且得出的结论莫衷一是。③第二,经验证据表明,跨国公司常常被吸引到高生产率的东道国子部门,使用跨行业的混合数据无法控制行业间的生产率差异,这种生产率差异可能虽然与外资进入有关,但不是由于外资进入引起的。因此,如果在研究中没有进行合适的处理,关于FDI正向溢出的研究结论可能存在高估的偏倚。
今后可以尝试对以上两个问题进行改进:首先,将研究视角集中在一个行业,以考察是否能够得到更加稳健的研究结果。比如可以选择中国的电子工业进行研究,中国的电子工业作为中国高技术产业之一,产业内外商投资企业与本土企业之间的生产和技术关联非常活跃,这些包含资产纽带和非资产纽带的关联活动构成了溢出效应的主要来源(黄烨菁,2006)。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电子工业为从微观层面考察FDI与东道国生产率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机会。通过对电子工业外资溢出效应的研究,考察外资对中国电子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其次,在研究过程中,使用同一个行业的面板数据,这样就可以追踪同一个行业生产率随时间的变化。考察某一行业各子部门的情况,可以控制外资所有权与总体生产率之间的潜在内生性问题,从而处理实证结果可能存在高估的问题,使文章的结论更加可靠。
注释:
①根据FDI溢出的方向,可以将其划分为水平溢出(行业内溢出)与垂直溢出(行业间溢出)。
②Driffield等(2010)认为,跨国公司子公司产生的溢出不是发源于与R&D相关的编码知识(显性知识),而是来自于子公司的生产率。
③Javorcik(2008)总结了跨国公司的进入对东道国行业内和行业间溢出的几种渠道,其中一些渠道代表了真正的知识溢出,而其他渠道则从不同角度对本国生产者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这些渠道的相对大小依赖于东道国的条件以及FDI流入的类型,这部分解释了相关文献中看上去不相符的结论。
[1]Abraham,Filip;Konings,Jozef and Slootmaekers,Veerle.FDI spillovers in the Chinese manufacturing sector:Evidence of firm heterogeneity.Economics of Transition,2010,Vol18(1):143-182.
[2]Aitken, Brian J.and Harrison,Ann E.Do domestic firms benefit from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Evidence from Venezuela.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9,vol.89:605-618.
[3]Blomstrom,Magnus and Sjoholm, Fredrik.Technology transferand spillovers:Doeslocalparticipation with multinationals matter?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9,vol.43:915-923.
[4]Brambilla,Irene;Hale,Galina and Long,Cheryl.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he Incentives to Innovate and Imitate.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09,Vol 111(4):835-861.
[5]Buckley, Peter J.;Clegg, Jeremy and Wang, Chengqi.The Impact of Inward FDI on the Performance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Firm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2,vol.33(4):637-655.
[6]Buckley, Peter J.;Clegg, Jeremy and Wang, Chengqi.Inward FDIand hostcountry productivity:Evidence from China’s electronics industry.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2006,vol.15(1):13-37.
[7]Caves,Richard E.Multinational firms,competition and productivity in host-country markets.Economica,1974,vol.41:176-193.
[8]Crespo,Nuno and Fontoura,Maria Paula.Determinant Factors of FDI Spillovers-What Do We Really Know?World Development,2007,vol 35(3):410-425.
[9]Crespo,Nuno;Fontoura,Maria Paula and Proen?a,Isabel.FDI spillovers at regional level:Evidence from Portugal.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2009,Vol.88(3):591-607.
[10]Driffield,Nigel;Love,James H and?Menghinello,Stefano.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as a source of international knowledge flows:Direct evidence from Italy.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10, Vol.41(2):350-359.
[11]Egger, Peterand Pfaffermayr, Michael.A noteon labour productivity and foreign inward direct investment.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2001,vol.8:229-232.
[12]Feinberg,Susan E and Majumdar,Sumit K.Technology Spillovers from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Indian Pharmaceutical Industry.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Palgrave Macmillan Journals,2001,vol.32(3):421-437.
[13]Globerman, Steve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spillover efficiency benefits in Canadia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79,vol.12:42-56.
[14]Gōrg,Holger and Greenaway,David.Much Ado about Nothing?Do Domestic Firms Really Benefit from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2004,vol.19(2):171-197.
[15]Haddad,Mona and Harrison,Ann.Are there positive spillovers from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Evidence from panel data from Morocco.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3,vol.42:51-74.
[16]Haskel,Jonathan E.;Pereira,Sonia C.and Slaughter,Matthew J.Does Inward Foreign DirectInvestment Boost the Productivity of Domestic Firms?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7,Vol.89 (3):482-496.
[17]Javorcik,Beata Smarzynska.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crease the productivity of domestic firms In search of spilloversthrough backward linkages. Th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4,Vol.94(3):605-627.
[18]Javorcik,Beata Smarzynska.Can Survey Evidence Shed Lighton Spilloversfrom Foreign DirectInvestment?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 2008,vol 23 (2):139-159.
[19]Keller,Wolfgang and Yeaple,Stephen R.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Productivity Growth:Firm-Level Evidence from the United States.Discussion Paper Series 1:Economic Studies 2005(7),Deutsche Bundesbank,Research Centre.
[20]Kokko,Ari.Productivity spillovers from competition between local firms and foreign affiliat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1996,vol.8(4):517-530.
[21]Konings,Jozef.The effect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n domestic firms:Evidence from firm-level panel data in emerging economies.Economics of Transition,2001,Vol.9(3):619-633.
[22]Li,Xiaoying;Liu,Xiaming and Parker,David.Foreign directinvestmentand productivity spillovers in the Chinese manufacturing sector. Economic Systems,2001,vol.25(4):305-321.
[23]陈继勇,盛杨怿.外商直接投资的知识溢出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8,(12):9-49.
[24]陈涛涛.中国FDI行业内溢出效应的内在机制研究[J].世界经济,2003,(9):72-81.
[25]陈涛涛,范明曦,马文祥.对影响我国外商直接投资行业内溢出效应的因素的经验研究[J].金融研究,2003,(5):117-126.
[26]潘美玲.我国 FDI生产率外溢的区域差异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8).
[27]傅元海,唐未兵,王展祥.FDI溢出机制、技术进步路径与经济增长绩效[J].经济研究,2010,(6):92-104.
[28]何洁.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外溢效应的进一步精确量化[J].世界经济,2000,(12):29-36.
[29]黄烨菁.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四大高技术产业的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7):9-15.
[30]蒋殿春,张宇.经济转型与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J].经济研究,2008,(7):26-38.
[31]赖明勇,包群,彭水军,张新.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外溢:基于吸收能力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5,(8):95-105.
[32]路江涌.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资企业效率的影响和渠道[J].经济研究,2008,(6):95-106.
[33]邢斐,张建华.外商技术转移对我国自主研发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9,(6):94-104.
[34]薛求知,罗来军.技术引入和技术学习——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技术空间博弈[J].经济研究,2006,(9):75-84.
[35]朱彤,刘叶.FDI对我国工业能源效率的正负效应与适度引进之管见[J].现代财经,2010,(7).
[36]姚利民,王峰.跨国公司对江浙两地工业企业增加值率影响的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6):94-98.
[37]钟昌标.外商直接投资地区间溢出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2010,(1):80-89.
[38]周申,易苗,等.外商直接投资、外包对中国制造业劳动需求弹性的影响[J].经济经纬,2010,(1).
On the Study of Spillover Effect of FDI on Host Country
Huang Chunyuan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on the spillover effect of FDI on host country's economic growth and productivity concludes that FDI has positive spillover effect,negative effective or no effect at all.After analyzing the spillover effect of FDI in terms of country,region,industry and corporate heterogeneity,it is found that the spillover effect is restricted by the local economic level.To merely increase the economic openness of a certain industry or enterprise in a region will not improve the spillover effect of FDI.So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economic level,the infrastructure facilities,the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and the urban size.
FDI;productivity;economic growth;spillover effect
F830.59
A
1007-2101(2011)02-0093-05
2010-09-2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09YJC790159)
黄春媛(1981-),女,天津人,南开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焦世玲
责任校对:何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