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两课”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与维护

2011-08-15 00:48张红兰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1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教育

张红兰

(湖北中医药大学 文法系,武汉430065)

高校“两课”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与维护

张红兰

(湖北中医药大学 文法系,武汉430065)

“两课”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影响着“两课”教学效果的取得,而且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两课”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生理—心理症状、人际交往障碍和职业倦怠,其产生主要是基于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因此应从学校、社会和教师个人等方面对“两课”教师的心理进行维护。

“两课”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策略

近年来,人们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重视,但是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却缺乏关注,尤其是高校“两课”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几乎成为了教育工作中的盲点。实际上,“两课”在高等教育中起着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提高觉悟、坚定信念和锻炼意志的重要作用。“两课”的特殊性质,决定了“两课”教师必须既是“经师”又是“人师”。重视“两课”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不仅有利于提高“两课”教师的心理素质和教育质量,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两课”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

(一)一般情况

笔者选取某医学院校“两课”教师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小样本调查,调查人数为40人,其中男性10人,女性30人,平均年龄35±7岁。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运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和座谈法进行调查。结果,在被调查的对象中,73%的“两课”教师感觉压力较大,经常出现烦躁不安、情绪紧张、低落等症状。在SCL-90自评量表的测评结果中,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26.4%,高于我国普通人群20%左右的心理障碍发生率[1],其中19%为轻度心理障碍,7.4%为中度心理障碍。在10项因子得分中,排在前3项的依次是焦虑、抑郁和人际关系紧张。

(二)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生理―心理症状。表现为抑郁、精神不振,对学生态度冷淡;对外界事物过分担心和忧虑;总有说不出原因的不安全感;部分教师表现为对身边发生的事漠不关心,但对以后可能发生的事忍不住担忧。在抑郁和焦虑心态的影响下,有些人还出现失眠、无食欲、腰酸背痛、恶心、呼吸困难、头痛等不良身体症状[2]。

2.人际交往障碍。有这种问题的教师经常感觉压抑,情绪低落,在与人交往中表现为行为退缩,甚至封闭自己,避免与他人接触,对周围发生的人和事缺乏应有的热情。有的教师在与人交往中习惯于倾诉自己的不满,不愿意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喜欢钻牛角尖,不能冷静、理智、客观地分析和对待问题,结果造成人际关系紧张。

3.职业倦怠。有这种症状的教师表现为害怕教学失误,担心科研上不了层次,内心充满了忧愁、烦恼、内疚、不安等不良的情绪反应。在教学中,对学生逐渐失去爱心和耐心,伤害学生自尊,疏远学生。备课不认真,甚至不备课,教学中缺乏新意,讲课乏味。在课堂上对学生发泄心中的不满,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小题大做,出现过激反应,处理方法简单粗暴。有的教师则表现为缺乏责任感,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听之任之[3]。

二、高校“两课”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1.来自于教师职业的压力。近年来,由于大学扩招,“两课”作为基础课,教学任务相当繁重,有的教师周学时达到20节以上,且动辄为200多人的大课堂。与此同时,“两课”教师还同其他专业教师一样,面临着科研任务的考核和学历提高以及职称晋升的压力,工作时间长,脑力消耗大,许多人的睡眠和休息时间明显不足,一些教师在紧张工作之余常感到体力不支,疲劳过度,久而久之容易造成人心理疲劳。除此之外,“两课”教师与其他劳动者相比,属于一个比较孤立、封闭的群体,与社会联系少,参与种种决策的机会也很少,其合群性的需要、获得社会支持的需要常常得不到满足,这种状况容易引发教师的职业倦怠。

3.不良的工作和社会氛围的影响。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学习的功利性日益增强。一些学生认为“两课”教学“假而空”,没有什么实际用途,甚至心存反感,这给“两课”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难度,需要“两课”教师花费更多的心血去组织教学。然而由于“两课”教学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两课”教学效果很难通过更直观、更迅速的方式体现出来,这直接导致了“两课”教师在职业成就上的挫败感。同时,“两课”教学的特殊性还要求“两课”教师的师德修养要高于其他教师,这种社会期待与现实生活的反差常常使“两课”教师处于各种角色的冲突中。如,社会对“两课”教师职责的高要求,与教师对自己从事教育工作的光荣感和现实生活中“两课”教师的经济地位、职业声望等矛盾造成的职业冲突;学生、家长和学校对“两课”教师角色的较高期待与“两课”教师自己的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两课”教师常常被认为无足轻重,甚至谁都可以替代的边缘地位与教师职业自豪感的冲突;“两课”教师的社会角色规定与其真实人格及真实情绪体验之间的冲突。以上冲突如处理不好,也会使“两课”教师产生心理问题[4]。

4.公众对“两课”教师心理健康的忽略。一直以来,谈到心理健康,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学生的心理健康,却忽略了教师也有可能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对于教师,人们关注的总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强调的也只是“两课”教师要具有高尚的师德,突出的是牺牲和奉献精神,没有意识到作为一个社会人,“两课”教师也有自己的心理需求,希望得到社会的关爱和支持。教师心理服务机构的空白,对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忽视,使教师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排解,从而引发教育教学的偏差。教师心理问题疏导渠道的缺乏是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二)主观原因

1.人格不健全。在相同的压力和环境下并非所有的教师都会受到影响,有些教师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有些则可能维持较好的心理健康状态,这种差异主要是不同教师的人格特质所决定的。有些教师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制定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对自己要求过高,并且主观意愿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当个人生活情境发生变化时,一些教师的人格特点影响了其对自己生活的调整,这种调整如果不能适应新的变化,心理健康问题就会出现。因而,教师的自我意识、目标定位和社会适应水平等都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

2.缺乏心理保健知识。在教师言传身教职业要求的规范下,一些“两课”教师回避甚至害怕面对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缺乏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和心理保健知识的储备。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心理问题是与教师职业格格不入的,甚至于认为心理问题就是精神病。因而即便有了心理问题也不会自我排解,更不会寻求心理帮助,导致心理问题日益严重[5]。

三、“两课”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策略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两课”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与职业特点、个人因素有关,同学校和社会因素也密切相关。因此,提高“两课”教师的心理素质,维护“两课”教师的心理健康必须从学校、社会和个人等多方面着手。

(一)改进高校的管理体制

高校在保证教学任务完成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做到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合理安排教学,减轻“两课”教师的授课负担,为“两课”教师教学提供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同时,高校还应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构建良好的科研平台,帮助“两课”教师尽快出成果,更好出成果。除此之外,高校还应根据“两课”的学科性质和特点,确定科学的评估标准和体系,增强“两课”教师工作的满意度和成就感。加强“两课”的学科建设,在培训、进修、学历提高、职称评定等方面切实保障“两课”教师的权益,解除“两课”教师的后顾之忧,通过多种方式缓解“两课”教师的职业压力,从而减少因职业因素而引发的心理问题。

(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改变过去那种“教师不应有心理问题”的错误认识,教师所扮演的社会角色首先是一个普通人,有正常人的各种情感诉求,要客观公正地看待教师,不应把过多过高的道德要求强加在“两课”教师身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教育政策,提高“两课”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尊重“两课”教师的劳动,理解“两课”教师的苦衷,解决“两课”教师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减轻“两课”教师过重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与之相对应,教育行政部门还应呼吁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对“两课”教师不苛求、不轻视、多沟通、多体谅,加强师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互动,共同构建和谐的教育氛围。

(三)加强对“两课”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计划,重视“两课”教师的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教育。高校管理者应领导相关部门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两课”教师进行心理测验与调查,建立“两课”教师的心理健康档案,便于跟踪服务。针对“两课”教师共同的心理需要和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以在职培训的方式,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两课”教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教育观,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心理素质。对于有心理困扰的教师,要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通过举办心理讲座或座谈会、增加教师心理宣泄的途径等等,帮助他们解开心结。

(四)教师个人的自我调节

“两课”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注重专业水平而忽视心理健康的观念,认清心理健康对生理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提高心理保健意识。在此基础上,主动学习一些心理保健和预防心理疾病的知识,学会用适当的手段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掌握自我暗示、自我安慰、自我抑制、自我激励等方法,在塑造良好自我状态的同时,以愉快乐观、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去感染、影响学生[5]。此外,“两课”教师还应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到劳逸结合,合理分配工作、休息和娱乐的时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加强与周围人群的沟通,建立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以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

[1]张桂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教书育人,2005,(4):32.

[2]张彩霞.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维护[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4,(1):74 -76.

[3]丁芳.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3):22 -24.

[4]向群英,武英.论高校“两课”教师的心理健康与维护[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34 -36.

[5]孙天威,王晓平.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策略[J].黑龙江教育,2009,(7):131-132.

On the“Two Courses”Teachers'Mental Health Status and Maintenance

ZHANG Hong-lan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and Law,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Wuhan 430065,China)

The mental health of“two courses”teachers not only affects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two courses”,but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Currently,“two courses”teachers'mental problems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reas,namely,the physical-mental symptoms,social communication disorder and professional burnout,all of which mainly result from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aspects;therefore,the“two courses”teachers'mental health should be maintained from the school,community and individual aspects.

the“two courses”teachers;mental health;maintenance strategy

G443

A

1001-7836(2011)11-0097-03

10.3969/j.issn.1001 -7836.2011.11.040

2011-04-29

张红兰(1976-),女,湖北武汉人,讲师,硕士,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不合理的学校管理体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高校的领导对“两课”认识不够,采取被动应付甚至是歧视性的政策。在教师考核、职称评定、奖励表彰和师资培训等方面重视专业课,轻视“两课”。只看重科研成果的数量和级别,忽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两课”教师的教学科研缺乏科学的激励机制,甚至在课酬分配上对“两课”教师和专业教师实行差别待遇,使“两课”教师的工资水平相对其他教师来讲偏低。不合理的管理体制和分配方式使“两课”教师的劳动付出与劳动所得极不平衡,挫伤了“两课”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导致一些教师心理失衡。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题解教育『三问』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