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构建有效的历史教学

2011-08-15 00:48刘海燕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11期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发展

刘海燕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哈尔滨150080)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构建有效的历史教学

刘海燕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哈尔滨150080)

长期以来历史学科一直处于被社会、家长、学生忽视的地位。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重新认识历史教育的价值、如何构建有效的历史课堂、如何教有生命的历史、如何使历史课程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是历史教育工作者应该尤为关注的课题。

历史;目标;教学

历史是一门生动、真实而又能启迪智慧的课程。它记载了人类艰辛而神奇的生命历程,展示了以人为主体的时空长廊,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与力量,是一部真实而辩证的书卷。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教育教学方式,历史学科也伴随着课改的强劲之风,在教学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向“使学生真正进入历史、探究历史、体悟历史,并从中获取基本的历史知识与能力、生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健全的人格”的目标迈进。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在经历了十年课改的历程之后,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在新课程背景下构建有效的历史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历史教育价值的重新审视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健康、完整的人格,造就新一代全面发展、高素质的“全人”,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历史学科新课程在这种“全人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人是一个智力与人格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全人发展”在课程目标上就体现为使学生发展为“全人”,即要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而全人包含两层含义:人的完整性和生活的完整性。人的完整性是指人的智力与人格的和谐协调发展,生活的完整性是指人与自然、社会的有机交融与和谐发展。因此,关注学生的全人发展,就要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的时间和空间,还学生以完整的生活。

历史教育属于人文社会学科,是实施“全人发展”的重要环节。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上,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而且要求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学会认识历史,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终身发展的潜力。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学生人格、个性得到不断的完善与升华。而在以人文教育为根柢的历史教学中,更强调关注学生主体对历史的情感体验,强调关注学生的精神领域,强调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与形成。所以说历史教育的价值应该是“高扬人文精神的旗帜,以人为中心,强调从历史文化的积淀之中汲取养分,从而提升人的精神文化品格,张扬人的自由与尊严,追求人的生命意义,体现人对真善美的追求,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和对人类对社会的终极关怀”[1]1。

历史教育对于促使社会的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整体素质全面发展的现代文明人,富有责无旁贷的重任。“历史教育的过程应是一个精神陶冶与精神培养的过程,是一个引领学生的精神世界不断向“理性王国”与“自由王国”逐步升华的过程,同时它也是以促进人性和人格日臻完善为终极目的的教育过程。我们只有从人类历史的映照之中,才能够正确地认识自身,并从中获得发展的动力。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讲,没有比历史的体验对人的启迪更具有教育意义;而对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来讲,更不能割断历史的血脉和根柢,否则,所谓民族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民族的生命力就会濒于萎缩和枯竭。”[1]2

二、有效把握历史课程目标的新要求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宗旨,有效理解和把握历史课程目标的新要求尤为重要。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了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第一层次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重要历史概念和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了解掌握这些基本的历史知识,学生能够初步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进而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历史知识的学习不是终极目的,最终目的是想通过知识的学习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目标。第二层次的过程与方法要求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一个完整的历史学习过程不仅包括各种学习活动和体验,还包括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把对历史的体验与感知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能够较准确地了解和把握人类历史的过去。再有就是通过各种技能训练与思维训练,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概括、综合、评价等。最后是体验、理解、认识历史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时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方式,也是达到学习目标的重要前提。第三个层次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爱国主义情感、体验人文主义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初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三、有效构建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

2.世纪的人类社会,竞争与机遇、挑战与诱惑并存,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潮和文化相互激荡,政治多极化趋势持续发展。在这样一个时代,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感远比知识与技能更为重要。因此,新课程的培养目标,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强调要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养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品德,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民主与法制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努力为人民服务,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关心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把个人的发展与整个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历史教育应当使学生“形成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等等。”[2]在这样的课程目标下,我们的历史教学应该是这样的:借助中外历史上的正反两方面的例证,向学生加强公民观念与主体意识的教育;利用中外历史之中所蕴涵的那些丰富的民主与专制激烈交锋的有关史实,向学生进行民主与法制意识的教育;要通过对中外历史上那些坚持真理、孜孜以求、忘我奋斗的著名科学家、发明家等历史人物的感人事迹的了解,加强对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开拓创新精神的教育,培育其坚忍不拔的创新型人格;通过对中华民族以及世界上其他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多元文化的了解与探究,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祖国和本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发奋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他们对世界上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树立和谐共处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意识等等。从而培养学生鉴证识史,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辩证分析,移情神入的历史意识;社会进步,各族共创的发展意识;热爱祖国,服务世界的全球意识;求同存异,海纳百川的多元意识。

历史教学应该通过教授历史,发挥历史知识中所蕴涵的教化功能,从而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性终身发展的目的。从教育功能看,应强调其陶冶精神、发展思维及借鉴功能等。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应强调人文教育、人格教育、审美教育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辩证关系的环境教育。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看,应强调个性、创造性,强调历史学科的创新教育等。使学生能借助历史来认识现实社会中各种各样生活现象的因缘,理解不同生活方式的历史文化背景,正确鉴赏各具特色的人文历史景观,增强“提高生命生活质量”的意识,从而学会生活,并能积极主动地去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

综上说述,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中学历史课程确实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呈现出基础性、时代性、综合性、选择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从知识观角度看,新课程重视程序性知识,有利于学生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养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从学习方式看,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特点,也彰显出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及评价方式等“亮点”。但我们的历史课程改革经历过十年的尝试后,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应注意到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一,有些新理念并没有深深扎根于中国的本土经验,许多老师感到难以付诸实施。其二,教学资源贫乏,教师缺少专业指导,其三,大班额的现象,使教师难于落实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弱势群体的理念。其四,领导对历史学科的不重视、随意压缩课时,使教师只能忙于应付完成教学内容而无暇顾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的转变与应用等等。所以说一个事物的进步与前行,要靠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要靠广大参与者积极地思考和行动跟进。作为一名历史教育工作者,能成为新课程的参与者自感责任重大,任重而道远。

[1]齐健.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2]朱汉国.历史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G423

A

1001-7836(2011)11-0078-02

10.3969/j.issn.1001 -7836.2011.11.033

2011-09-28

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历史学科高效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阶段性成果(XHZ125—015)

刘海燕(1965-),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从事基础教育、教法、教材及教师培训研究。

猜你喜欢
新课程历史发展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新历史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