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隐性文化建设探析

2011-08-15 00:51李先国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隐性校园文化学校

李先国,易 俊

(1.南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湖南衡阳 421001;2.南华大学图书馆,湖南衡阳 421001)

学校隐性文化建设探析

李先国1,易 俊2

(1.南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湖南衡阳 421001;2.南华大学图书馆,湖南衡阳 421001)

文章从校园文化建设角度来探讨其作为课程中隐蔽的、无意识的、非正式的教育的影响因素—隐性文化,分析了隐性文化的特点,提出了营造学校良好的隐性文化氛围一些构想。

隐性文化;隐性课程;学校

关于学校隐性文化的探讨,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西方对隐性课程的研究。作为学校隐性文化也具有课程的性质,并特称为隐性课程。本文从校园文化建设角度来探讨隐性文化作为课程中隐蔽的、无意识的、非正式的教育因素的影响,并提出对学校良好隐性文化建设的构建。

一、隐性文化的界定

关于隐性课程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们一致认为:隐性课程具有“非学术性”的特点,正式课程具有“学术性”特点,两者构成学校课程的整体。这里所探讨的隐性文化,是指深藏于学校文化 (有形的、无形的)中教学计划之外,教育者以非计划的、非公开的、有意或无意的方式传递给学生的价值观、态度、信仰、情感等非学术性的知识。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内容:

1.非学科内容的实体性精神文化。包括学校图书馆、资料室中的图书、报刊以及社会中流入学校,经过有意识控制和选择的,有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图书、报刊等,它们是隐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非实体性精神文化—制度性文化与非制度性文化。主要包括学校规章制度、学校机构体制、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师生的行为准则等制度文化。它包括学校领导的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教职员工特别是教师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理想信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教学风格、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各种人际交往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以及良好的师生关系、校风、班风等非制度文化。

3.学校物理环境构成的物质性文化。学校所处的物理环境涉及学校建筑,校舍的大小,校园、教室的空间安排,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校徽、校服等,它是构成学校整体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校园文化建设起着一定作用。

二、隐性文化的特点

隐性文化作为完整的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独特结构决定其具有特殊的性质。我们认为隐性文化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涉及范围的广域性。隐性文化是作为一种课程现象而存在的,而教育学上讲的课程,严格地说是“学校课程”,涉及范围是在学校内。因此,隐性文化在学校中是一种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客观现象,它包括整个学校的环境、气氛、学校风气的潜在影响因素。它涉及学校生活的所有方面并渗透于其中,它不仅涉及以学校建筑为主体的整个学校的宏观、微观的物质环境,也就是说它可能存在图书馆,存在实验室,存在于大操场、教学大楼和各种建筑物,存在于校园,存在于学校空间,存在于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每一个角落;而且涉及各学科的任课教师、学校领导、后勤人员及作为教育实践对象的学生。它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还包括课外活动。

2.教育过程的隐蔽性。隐性文化作为学校的课程,它与正规课程不同,它不是直接而公开地向学生施教,而是以隐蔽的方式,在无形中把有关道德的、审美的、性别角色的、政治的、知识的等经验渗透到具体的人、事、物以及活动过程。隐性文化是“不露声色”的,学校或教师是以不明确的、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教育者通过对学校文化的组织把知识、愿望、价值观念等间接地传授给学生,学生的习得主要是无意中进行的。在显性课程的教育过程中,教师是看得见的,科目是有名称的,而在隐性文化的教育过程中,“教师”是看不见的,此时的“科目”是没有名称,在课表上没有列出来的,俗称“看不见的教育”。

3.教育结果的非预测性。显性课程具有明确的教学计划和目标,我们可以确切地指出某一门学科主要给学生哪些知识和发展学生哪种能力,要求达到什么目标,而且我们可以用定量的方法检测,而隐性文化是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下习得的,而且学生所习得的多偏于非认知心理,其内容亦偏于非学术性方面,对学生的情感、意志、想象、兴趣、直觉等心理品质产生影响,所以其量化是困难的,其效果的预期也比较困难,特别是短期效果、个体效果难以准确预测,在很大程度上只能进行定性分析。但学生一旦习得,其影响效果却是长久的、稳定的,甚至在学生的一生中都受着这种影响。

4.教育主体习得的无意识性。隐性文化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无意识的影响因素,是学生品德和个性发展的影响源。学生对这种影响源的感受是无意识的,是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从隐性文化中的习得不是事先安排的,这种感受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学生自己也未预期到的,是在无意识中获得的。

三、学校良好隐性文化建设的构架

隐性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它是通过整个学校的环境、气氛、学校的风气所施加给学生的影响起到教育的作用,那么,对学校而言,如何构建这种隐性文化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1.树立全局观念,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机构。首先,学校领导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要高度重视隐性文化的建设问题,有意识地提供各种类型的、合乎学生心理发展程度的学习活动机会,使学生的逻辑和直觉、认识和情感、科学和艺术等方面的能力素质结合起来;学校的管理模式要转向人文方面,同时要注意学校组织、学校文化、家庭社会背景构成的经验对学生的影响;学校管理者应在全体教职工中灌输这种意识,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隐性文化在学校无所不在,涉及层面宽,影响范围广,介入人员多,这要求我们同时必须建立健全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机构,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组织网络,使学生在显性课程中学到的和学校生活中感受到的统一起来,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教育人环境;同时,应建立健全学校文化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学校隐性文化沿着健康方向发展。

2.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素质。学生是隐性文化建设的主体,教师在隐性文化建设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治学态度、行为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社会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有深刻的影响,其中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特别是学生的社会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学校要根据教师特点与需要,对他们提出严格要求,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丰富他们的文化知识、文化生活;教师应对学生学习环境的作用有较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要具有善于设计和组织学校教育环境的知识和技能;在学校文化中,有积极的和消极的文化,有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这些都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专门知识来进行指导;现代教师还应该扮演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双重角色。他一方面应该承担教育者的职能,提供给学生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指导学生学习方面具有一定的水平,另一方面教师又应具有“心理移位”的能力,使自己能像学生那样去感知、体验和思索,把具有与学生相近的兴趣和爱好看作师生的心理共鸣区,提倡师生共同求知、双向疏导。教师要有爱岗敬业、乐教善教的精神和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教风,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值得信赖的朋友,要善于设身处地从学生的需要、兴趣出发指导学习。教师应当从狭隘的书本知识传授中解脱出来,成为学生习得广泛经验的引导者。

3.优化育人环境,构筑良好的文化氛围。构筑一个活泼的、健康的、团结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均有重要影响,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进行规划来开展此项工作:首先,尽可能保持一个适宜、宽广的校园,增加校园美化的人文因素,以利于形成学生开朗的胸怀。每所学校的校园在她的历史发展中都留下了各个不同时期的建筑和人文景观,校园应尽可能做到校容校貌整洁、优美、充满生机,使学生心理上感到安适、安全。学校的建筑物做到实用、美观,校园要处处绿化、美化、知识化,巧借自然风光,把湖光山色、花草树木等一切具有审美魅力的自然景观,巧妙地组织到学习、生活环境中来,形成不同区域的、各具魅力的景观,让师生的学习、工作处在宁静的氛围之中,使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起到陶冶性情,激发美感的作用,使人感到精神振作,感到想努力学习。其次,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应着力围绕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全面发展这个目标进行,如举办艺术节、读书节或知识节等。再次,创造良好健康的校园民主管理气氛,建设宽松、和谐、友好、合作的校园人际关系环境。学校应实行民主管理,增加学校重大决策的透明度,吸收师生参加重大决策的讨论,真正做到决策民主,提高师生的主人感、荣誉感、归宿感和一体感。人际关系是学生成长的环境因素,一个宽松、和谐、亲密、友好、合作的人际关系,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有利。学校人际关系有多方面,有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校领导、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等人际关系,我们应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式,融洽这些人际关系,以此推动校园内良好的心理环境与人际关系的形成。最后,组织和发展生动活泼的学生社团活动,活跃学校的文化氛围。我们知道,学生社团是具有共同爱好的同学为增长知识、锻炼能力、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而自愿组织起来的群众性团体。学校应当坚决鼓励和扶持学生社团的正常发展,加强管理和引导,将学生社团活动转移到“以学为主”的轨道上来[5]。

[1]刘佛年.关于当前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J].中学教育,1987(3):13-15.

[2]庞学光.关于隐性课程的探讨[J].课程 教材 教法,1994(8):9-11.

[3]张楚廷.素质:中国教育的沉思[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110-116.

[4]班华.隐性课程与个性品德形成[J].教育研究,1989(12):19-24.

[5]黄书孟.教学环境与校园文化[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18):57-60.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the essay inquires into the recessive culture,w hich is regarded as the facto r influencing the course’concealment,unconsciousness and info rmal education.The essay discusses recessive culture’s characteristics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ncep tions of constructing benign campus recessive culture atmosphere.

Key words:recessive culture;recessive course;school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Recessive Culture

L I X ian-guo,YI Jun
(1.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2.Libarary,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Hengyang Hunan 421001,China)

G472

A

1673-0313(2011)01-0151-03

2010-09-26

李先国 (1975—),男,湖南衡南人,研士,讲师,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隐性校园文化学校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学校推介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隐性但可预防的危险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