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出现空秆、秃顶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2011-08-15 00:51:29陈谋贵繆永胜
四川农业科技 2011年3期
关键词:碳铵空秆秃顶

□陈谋贵 繆永胜

玉米植株不结果穗或有果穗不能结实长大的现象称之为空秆,玉米果穗顶部籽秕粒瘪或未结籽粒,又叫“不满尖”,称之为秃顶,是玉米生产中常见的现象,一般会导致玉米减产5%~10%,严重的甚至在30%以上。因此,生产中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减少空秆、秃顶的发生。

一、玉米空秆、秃顶的原因

1.品种遗传特性 玉米花丝从苞叶中抽出的顺序有所不同,顶部的花丝抽出最晚,如果顶部花丝抽出时恰逢大田花粉量不足或散粉末期,容易造成顶部花丝授粉不良,形成秃顶。同时质量差的瘦秕种子,出苗后胚内养分不足,生长势弱,导致黄叶苗的出现,极有可能引起植株空秆、秃顶。而品种不优、抗逆性差的种子会导致僵叶苗的出现,严重时会导致空秆、秃顶甚至植株死亡。

2.阴雨天气 玉米散粉时,如果遇到阴雨等自然灾害,易导致玉米雄穗不能正常散粉,雌穗吐丝不畅,即使吐丝,花丝容易徒长、老化,也会造成玉米秃顶。

3.干旱缺水 玉米全生育期需要大量的水分。土壤湿度越大,玉米出现秃顶的几率就越小。尤其是抽雄期遇旱,会造成花粉生活力减弱甚至丧失,花丝延缓抽出或者抽出后容易丧失生活力,寿命缩短,从而造成结实率下降,形成秃顶甚至空秆。

4.密度不合理 玉米属高秆作物,需要充足的光照和通风条件。密度过大,容易造成个体营养发育不良,田间郁闭,通透性差,使果穗顶部籽粒得不到足够的营养,且授粉时部分花粉难以落到柱头上,从而形成秃顶。

5.缺乏营养 玉米生长后期缺肥,籽粒发育到中途便停止生长,使雌穗顶端秕粒增多而变成秃顶。玉米缺锌俗称“花白苗”,即叶脉之间出现浅黄色或白色条纹,茎秆细弱,抽雄、吐丝延迟,果穗发育不良,也会形成秃顶或稀癞棒。缺磷时,叶鞘由绿变红最后呈紫色,一般在3叶期后出现,4~5叶期表现最为明显,严重时叶绿变褐枯死,茎细叶小,生长缓慢,造成玉米空秆、秃顶的出现。

6.病虫危害 危害玉米造成秃顶缺粒的病虫害主要是大、小斑病和玉米螟,尤其是雄穗和雌穗顶部很容易遭受玉米螟危害,造成粉源不足和花丝受害,从而形成秃顶缺粒。

二、防治措施

1.选用良种 玉米有紧凑型、半紧凑型和平展型三大类,应该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种植制度,选用适宜品种类型,最大限度发挥优良品种的增产作用。在我市玉米主要推广长玉13、东单60、登海11、东单80、雅玉10号等。

2.适期播种 玉米喜温暖,不耐低温,全生育期要求的温度比较高。播种过早则出苗期长,出苗率低,苗弱,生理病害严重;播种过晚则影响玉米后期灌浆,导致成熟过晚。春玉米一般在5cm地温稳定在12℃以上播种较为适宜,自贡市在3月15日至4月5日内全面实行营养坨育苗或直播,要在4月20日前移栽完毕,才能确保抽穗扬花期避开夏旱。夏玉米要抢时早播,麦套海椒地可在麦收前5~7天育苗,麦收后及时移栽,也可在麦收后直播。苕母地和番茄、西瓜等菜地,宜大力推广育苗移栽,要在5月底前全面结束播栽,确保抽穗扬花期避开高温伏旱,收获期避开秋绵雨的危害。

3.查苗补种 在玉米出苗后,及时查苗补种,可以在地块边缘随风向隔行或十字交叉补种,确保雌穗顶端花丝授粉时期不被错过。实践证明,采取该措施后秃顶率为3%~5%以下,而普通田块秃顶率高达10%~15%以上。

4.合理密植 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措施之一。应根据气候因素、灌溉条件、土壤肥力及品种类型等确定密度,使群体中的个体都能接受光照,通风透光良好,提高玉米结实率,减少秃顶。春玉米亩植2800~3000株,夏玉米亩植3000株左右,田坎玉米因光、温、水、气、肥条件较好,亩植密度应达到4000株。

5.合理施肥 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本着前轻、中重、后补的原则,在定苗后追施适量复合肥,促进玉米营养生长;大喇叭口期追施适量高氮复合肥,确保后期生殖生长不脱肥;抽穗至灌浆期,适当进行根外追肥。在施肥上还应注意锌肥的施用,以促进籽粒饱满,减少秃顶。春玉米应亩施纯氮20~24kg,五氧化二磷8~9kg,氧化钾13~15kg,锌肥1~2kg,做到重施底肥,巧施苗肥,猛施攻苞肥。实行穿林早管,在小麦收前要亩用尿素3~4kg或碳铵6~8kg早施苗肥,在大喇叭口期要揭膜,猛施攻苞肥,亩用尿素15~20kg或碳铵40~50kg对粪水灌施。

夏玉米在三叶一心时亩用尿素4~6kg或碳铵12~18kg对人畜粪水灌施提苗;6~7叶时亩用尿素8~9kg或碳铵25~30kg对人畜粪水施拔节肥攻秆;10~11叶时亩用尿素13~15kg或碳铵40~45kg重施攻苞肥;灌浆结实期亩用磷酸二氢钾1.25kg对水7.5kg叶面喷施壮籽。

6.虫害防治 穗期主要虫害是玉米螟,其危害叶片、茎秆及雄穗。可于玉米大喇叭口期,在心叶投放辛硫磷或低毒呋喃丹颗粒剂进行防治。

7.采取辅助措施,改善植株营养条件

(1)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晴天和阴天在上午9时~11时采集花粉,用脸盆或纸制容器垫上纸,将雄穗花粉抖落在纸上,然后用毛笔或棉花团蘸适量花粉逐一扑落在玉米植株雌穗花丝上;也可将花粉倒入纱布口袋内,用口袋在雌穗花丝上扑打,人工授粉可进行2~3次。

(2)进行隔行去雄 隔行去雄是去1行留1行,或采用隔株去雄,即去1株留1株,这样可减少荫蔽,增强光照,减少植株养分消耗,使营养更多地向籽粒运送,促进果穗顶部的籽粒饱满;在授粉时有利于花粉自然散落在花丝上,提高授粉率。去雄时间以雄穗露出1/3时进行为宜,即上午9时到下午4时,以利伤口愈合。去雄不宜太多,特别是玉米地周围4~5行不宜去雄,以免影响授粉,造成空穗。

(3)剪玉米雌穗苞叶 即在雌穗顶端高出玉米轴1cm的部位,用剪刀将苞叶边同花丝一起剪掉,隔2~3天后剪第二次,剪后胚珠受精的花丝不再伸长,而中间没有受精的花丝继续生长,得到受精的机会,实现多结实,从而减少秃顶。

(4)抗旱排渍追肥 如遇天旱在早晚应抗旱浇水,保证玉米在开花散粉时有充足的水分。应抓住关键时期,天气好转时及时人工辅助授粉,以补自然授粉不足。如遇大雨暴雨,要及时排除渍水。对缺磷钾的可喷0.5%的磷酸二氢钾水溶液,缺氮肥的可用1%的尿素溶液进行叶面喷肥。

猜你喜欢
碳铵空秆秃顶
果园春施碳铵效果好
今日农业(2019年5期)2019-01-03 14:47:53
玉米空秆病发生原因与防治
甜玉米空秆的原因与防止措施
缺陷
玉米空秆病发生原因与防治
上半年碳铵市场走势分析及下半年展望
玉米空秆原因及预防措施初探
碳酸氢铵的合理使用
秃顶
一轮明月照九州
爱你(2014年9期)2014-07-26 03:4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