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美
——翻译之难也,翻译之重也

2011-08-15 00:45卢忠雷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天涯原文译者

卢忠雷

(商丘师范学院外语学院 河南商丘 476000)

译美
——翻译之难也,翻译之重也

卢忠雷

(商丘师范学院外语学院 河南商丘 476000)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在这种实践活动中,作者认为译美是其中的难点之一,也是翻译的重点之一。要实现译美这个目标,我们就应用美学的眼光审视翻译,这就要求我们把翻译美学所研究的对象——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原文﹑译文),翻译中的审美主体(译者﹑读者),翻译中的审美活动等有机结合。同时提高译者的文化修养、文学修养、语言修养和审美修养,发挥译者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维以及灵感思维。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原文的美。其次,要在译文中体现原文之美。

翻译;译美;审美;翻译美学

翻译是指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的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首先是意义而言,其次就文体而言。要想做好翻译,首先就要对出发语和目的语(即原文和译入语)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厚的文化功底,能在两种文化间游刃有余、来去自由,即能细致入微,又能纵观全局;即要实现鲁迅先生提出的“忠实”和“通顺”的翻译准则,又要力行严复先生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既要体现“神似”,又要突出“化境”;可见翻译之难,但鄙人认为:翻译的另外一个难点,同时也是翻译的一个重点就是译美,也就是说用美学的眼光审视原文和译文。翻译和美学联姻,打开了研究翻译的崭新一页,必会结出累累硕果。毛荣贵教授对“翻译美学”做了如下界定:“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原文、译文),翻译中的审美主体(译者、读者),翻译中的审美活动,翻译中的审美判断,审美欣赏,审美标准以及翻译过程中富有创造性的审美再现等等。”所以,本文试着借助美学的角度探讨翻译。

译美之难首在审美

“在翻译审美活动中,译者以其固有的审美意识对原文进行审美认识,然后用母语将审美认识的结果转化为译文(第一次审美再现),这时的译文还只是半成品,还需要进行审美加工,审美加工的结果就是审美定型(第二次审美再现),译者的审美活动至此结束。这就是审美活动的全过程。”在翻译审美活动中,译者固有的审美意识与原文的信息发生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实际上是一种思维活动,是译者运用思维对原文进行审美分析,从中找出原文各结构层次之间、其内涵之间的本质联系,找出原文和译语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进而对可能的各种译文进行综合优化,确定最佳译文方案。可见,要想准确的在译文中反映原文之美关键在于审美。下面我们结合蒋坦的《秋灯琐忆》来谈一谈审美。比如例一:

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

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

蒋坦的这首诗,全诗四句句尾蕉﹑潇﹑聊﹑蕉押一个ao韵,音韵的运用和谐悦耳,琅琅上口,使诗歌荡漾着别样的“音韵美”。那怎样在一文中体现这种美呢?我们来看一下林语堂的译文为:

What busyboy planted this sapling?

Morning tapping,

Evening tapping.

It’s you who’re lonesome,fretting;

Banana getting,

Banana regretting.

林语堂的译文全文以sapling﹑tapping﹑fretting﹑getting﹑regretting结尾押//承接原文的ao即/au/韵。加上拟声词tapping形象生动的传递出风吹动时芭蕉的潇潇之声。译文很好的利用英语的语言规则再现原诗的“音美”。

如果审美仅停留在对语言的所谓有效性和合适性的层面上,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有敏锐的嗅觉发现原文和译文中或明或暗、或显或隐、或疏或密的美,也就是说我们要有对美的敏锐的识别力,鉴别力乃至于创造力。比如例二:生在杭州,吃在广州,死在柳州。

这是中国的一句著名俗谚。原文透漏出汉语的简洁美、节奏美、凝练美—高度反映了汉语的意合美。这就是我们对原文审美的结果,也就是对原文的审美认识。如果缺乏了这一步骤,就可能得出这样的译文:It is good to live in Hangzhou,to eat in Guangzhou,and to die in Liuzhou。然而,此译文又不能反映出英语讲究逻辑,讲形合之美。

再比如例三,“天涯何处无芳草”——此句如何翻译?

首先,此句出自苏东坡的《蝶恋花》。原词如下: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天涯何处无芳草”镶嵌其中,乃苏东坡的经典一叹。我们又如何翻译这句经典呢?首先我们需要对原词的美感,意境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他既慨叹春天易逝,而不能永驻——花褪残红青杏小……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构成内涵转折,春天去了,又何妨?此叹是自慰,更是一种自奋!与英国诗人雪莱的名句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异曲同工。不知道何人,也不知道何时,为“天涯何处无芳草”一句接了新茬。于是就有了“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枝花”一说。这两句成了现代社会最受失恋者欢迎的名句。

翻译之难重在译美

在译文中体现原文的美是一件艰苦的工作,但是只要我们有审美的语感和创造性的灵感,我们就可以体现原文的美或在译文中对原文的美加以补偿。上文例二我们可以用饱含英语美感的句子将其译为:There are three best choice in china-living in Hangzhou,eating in Guangzhou and buying a wooden coffin in Liuzhou。

那上文“天涯何处无芳草”怎样才能翻译出他的美呢?请看:

There are plenty of fish in the sea.

Horizon-far are stretches of grass.

But there is no place where grows not the sweet green grass.

Even at the remotest corner of the earth,one should not have the worry that there exists lack of lush patches of grass.

以上译文1-3,是幼稚的。表现在除语言功底之外,缺乏理论素养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译文4之所以能技高一筹,关键在于其背后有理论支撑。——句子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之一,其意义虽然主要建立在单词意义或词组意义之上,但是,句意有绝非句中词义及词组意义之简单总和。格式塔心理学的一块重要的理论基石是“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并强调整体并不等于各部分之总和。整体,高于部分并存在制约部分的性质和意义。“天涯何处无芳草”作为一个整体,饱含言外之意。此句的含义绝非简单等于:天涯+何处+无+芳草。译文4是“繁”了点,the worry一词,貌似可省,其实不然,the worry恰恰译出了“仰头舒气”之口吻;“芳草”一词,在古代,与“美人”同义。从上下文看,苏东坡用“芳草”暗喻“知音”,在其失意时,联想到“天涯何处无知音”,自勉自慰,自我振作,意味深长。“芳草”被译为lush patches of grass,而非fragrant,也更多地涵盖了其言外之意。因为,英语的形容词lush,含有voluptuous(艳丽的)or sentimental(多情的)的意思。但要是翻译全词,“天涯何处无芳草”就是像例4那样呢?否。请看著名的美学翻译家毛荣贵教授的翻译:

Butterflies Love Flowers(Song)Su Shi

The flowers are faded red,

Green apricots are small.

And swallows circle the house girt by blue water.

In the wind the willow catkins have mostly blown away.

Even at the end of the earth,lush patches of grass can be encountered.

Swings within the garden wall and footpaths without.

Passers-by taking the footpaths.

Hear laughter from fair ladies on the other side.

But the laughter dies away and voices are still.

Too mush feeling be bothered by the unfeeling will.

再如:Better late than the late(晚了总比完了好),这是一则宣传安全驾驶的公益广告,防译英语成语 Better late than never(晚来总比不来好)的句子结构,同时运用了late一词的双关意:late表示“晚的,迟到的”,the late则指the dead。翻译:“晚了总比完了好”。“晚了”和“完了”谐音,巧妙的体现了late的双关意,让人眼前为之一亮,为其传递出含蓄美、幽默美、意韵美和语义美而叹服。

爱德华·利尔写过这样精彩的文字:

Seven young parrots had not gone far,when they saw a tree with a single cherry on it, which the oldest parrot picked instantly. But the other six,being extremely hungry,tried to get it also-on which all the seven began to fight.

And they scuffed,

and huffled,

and shuffled,

and puffled,

and muffled,

and buffled,

and duffled,

and fuffled,

and guffled,

and bruffled…

And at there was nothing left to record this painful accident,except the cherry and seven small green feathers,and that was the vicious and voluble end of the seven young parrots.

作者用词可谓精彩绝伦,美轮美奂,scuffed,huffled,shuffled,puffled,muffled,buffled,duffled,fuffled,guffled,bruffled 十个拟声词全部以uffled收尾,音律整齐,排列别致。居于词尾的辅音连缀[fl]通常暗示摩擦而发出的“沙沙”声,进而使读者如闻其“沙沙”作响的撕咬羽毛声及喋喋不休的谩骂声之外,又给读者创建了一个你争我夺的恶战场面。这就是我们对以上文字审美的结果,也是英语美的体现。然原文中的十个押韵的拟声词词义重叠,不宜个个译出。可是已成:“唧唧喳喳,吭哧吭哧,噼里啪啦。”在一定程度上挽留原文之美和形式之美。

翻译译美之思考

翻译美学的任务就是运用美学和现代语言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和探讨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并帮助读者了解翻译审美的一般规律,提高解决语际转换中碰到的具体问题的能力和对审美的鉴别力。这就要求我们把翻译美学所研究的对象——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原文﹑译文),翻译中的审美主体(译者﹑读者),翻译中的审美活动,翻译中的审美标准,翻译中审美再现的手段等等内容融会贯通。我们要不断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不断地实践磨练,了解翻译美学与语言学﹑语体学﹑修辞学﹑词汇学﹑语义学等相关学科的内容,在理论的指导下的翻译审美实践会更加硕果累累。但这样还不够,我们还要提高译者的素质和修养。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文化修养:指译者对双语文化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的了解;

文学修养:指对双语文学的阅读和了解,以及通过阅读所感受到的文学的熏陶;

语言修养:指对语言之美的认识﹑领悟和运用能力;

审美修养:指对诗歌意向﹑意境和意蕴的审美感受和审美再现。

当然,在讨论这些修养时总是条分缕析,但它们却不是孤立的板块,它们连同译者所掌握的翻译理论﹑原则和技巧,以一种浑然一体的形式存在于译者的理性世界﹑情感世界和美学世界中。此外,译者还要有两种能力:一是形象思维能力;二是语言转换能力。

[1]傅仲选.实用翻译美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2]张保红.汉英诗歌翻译比较研究[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3.

[3]毛荣贵,廖晟.译彩纷呈[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4]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5]卢忠雷.译诗·译美·美诗[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

[6]毛荣贵.新世纪大学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卢忠雷(1980-),男,河南虞城人,在职硕士,商丘师范学院助教,主研方向:英汉对比和翻译美学。

2011-01-12

猜你喜欢
天涯原文译者
撑一竹伞走天涯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执笔为马,行走天涯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天涯归旅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
虹猫仗剑走天涯(第2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