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族文化角度看英汉委婉语的差异

2011-08-15 00:45卢书娟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英汉汉语民族

卢书娟

(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 河南许昌 461000)

从民族文化角度看英汉委婉语的差异

卢书娟

(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 河南许昌 461000)

通过从民族文化角度对英汉委婉语的差异作对比研究,本文得出英汉委婉语在对“酒”“老”“等级”“阶级”“贫穷”的表达上各具特色,并且在发展上表现出趋同性。

委婉语;民族文化;差异

委婉语(euphemism)是一种特有的语言现象,属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畴,它带有鲜明的社会文化心理印记。英文euphemism(委婉语)源自希腊语。词头“eu-”的意思是“good”(好),词干“phemism”的意思是“speech”(言语),整个词的字面意义是“word of good omen”(吉言或好的说法)。根据《英语委婉语词典》的定义,“委婉语是用一种无害的或悦耳的词语替代一种较直接的、唐突的言词,用善意的话语把事实掩盖起来的修辞手段”。Leech(1983)指出:“委婉语(在希腊语中是谈吐优雅的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措词把原来令人不悦或比较粗俗的事情说得听上去比较得体、比较文雅。其方法是使用一个不直接提及事情不愉快的侧面的词来代替原来那个包含令人不悦内涵的词。……从某个方面来说,委婉语正好和贬义词相反。人们不是最大限度地扩大一个词的不愉快方面的联想,而是净化这个词带有损害性的情感联想。”从言语交际的角度看,委婉语是一种间接言语行为,它负载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的同时具有协调人际关系,维持正常交往等重要的社会交际功能。

1.委婉语的起源

英汉委婉语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在宗教、历史、民族和种族等因素的影响下,英汉委婉语的起源各具特色。

1.1 委婉语的宗教起源。为了避免亵渎神灵,所有国家的委婉语都与宗教信仰相关。英美是基督教徒,英语委婉语最早就源于基督教禁忌。《圣经》明文规定:“不可妄称耶和华上帝的名字,妄称上帝者,耶和华必以他为有罪。”因此英语中关于上帝(God)的委婉称谓特别多,有的采用拼写手段:将God拼写成G-,G-d,或Dog;有的采用语音手段:用Gad,Gosh,Golly,Godfrey代替God;更多的是通过语义手段构成的委婉语:用Our father,King of kings,the Almighty,the Creator,the Maker,the Light of the world,the Eternal,Holy One等指代God。

英语中很多关于“死亡”的委婉语也都与基督教有关,大部分反映了基督教对死亡的解释。例如,“to return to dust /earth”(归于尘土)源于上帝对偷吃了禁果的亚当说的话“Dust thou art,and to dust thou shall return”(你是尘土,就应该回归于尘土)。“睡眠”一词是《圣经》中常用作信徒的死亡的委婉说法。这在本质上强调了信徒希望复活的想法:believers will one day“wake up”out of death(有一天,信徒会从死亡中被“唤醒”)。还有其他表达,如be in/go to Heaven(进天堂);be asleep in the Arms of God(安睡在上帝的怀中);to answer the final summons(响应最后的传唤);be called to God(被召唤到上帝那里);with their Father(与圣父在一起);with God(和上帝在一起)都是与宗教密切相关的死亡的委婉表达。

同样,汉语的委婉语也最早发源于宗教。但由于中国教派的多元化,宗教对汉语委婉语的影响也存在多样性,其中尤以道教和佛教最具影响力。如受道教影响的“成仙”“仙游”“驾鹤西去”“羽化”“登仙”“仙逝”,受佛教影响的“涅槃”“归寂”“圆寂”“顺化”“成佛”“转世”“坐化”“升天”“灭度”“示寂”等对“死亡”的委婉表达。但由于道教和佛教在中国的地位远不及基督教在英美等国家的地位,所以和宗教有关的汉语委婉语远远少于英语。

1.2 委婉语的历史渊源。由于英语的开放性,其语言中的一些委婉语是直接从其他的语言中借用的,例如rotund(肥胖)、expectorate(吐痰)、perspire(出汗)源于拉丁语;toilet(厕所)、enceinte(怀孕)、interment(埋葬)、indisposed(不舒服)源于法语;cojones(睾丸)借自西班牙语;bordello(妓院)来自意大利语等。

现代汉语中有一些委婉表达出自汉语古典。例如以死亡为主题的表达,“寿终正寝”是指自然老化死亡;“山高水低”或“三长两短”,是指突然意外死亡,“香消玉损,珠沉璧碎”是一个美丽的女人的死亡,“英勇就义,为国捐躯”是一个英雄为他的国家和正义事业死亡。

1.3 民族和种族起源。英国美国民族结构均较复杂,不同民族传统和价值观的相互整合导致民族间充满矛盾。美国社会更存在着较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委婉语产生。吴松初(2003)指出:“在20世纪30年代,‘nigger’(黑鬼)在英国仍然是一个中性名词,没有侮辱黑人的意思。不过,自从这个词具有明显的歧视黑人的意思时,大多数英美人开始使用一些其他的委婉表达,如‘colored black’(皮肤是黑色的)来代替。”相反,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以汉语中关于民族和种族的委婉语不多。

2.英汉委婉语的民族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反映,文化是语言的载体。不同的土壤孕育出不同的语言,差异巨大的中西方民族文化也孕育了差异巨大的英汉委婉语。英汉委婉语在价值观念上、文化传统上各有特点。

2.1 价值观的差异。受儒家思想影响,中国更强调团队的价值利益,不看重金钱和个人得失。几千年来,人们总是羞于谈论钱或做生意。在高雅的场合,人们甚至不能提金钱,而是改称“官板儿”“孔方”“三斗米”等。随着改革开放,人们认识到金钱的重要性,但对其仍然有一些不直接的称号。富有的人被称为“大款”“款爷”“暴发户”;知识分子经商称为“下海”。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人们仍然崇尚知识,看重国家公务员。“铁饭碗”和“吃皇粮”就是很好的例子。英美文化倡导金钱和物质,人们对金钱的态度坦然且慷慨,当然也没必要使用间接的委婉表达。

2.2 文化传统的差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论述:

第一,对‘酒’的态度。英语有句谚语:“When the wine is in,the wit is out”,英美人认为“酒”令另他们放纵,并可能因而失去理智。英语中,saloon(酒店)原先就是委婉语,出于法语salon,意为a room(房间),后来逐渐演变成tavern(酒馆),bar(酒吧)。英语中习惯用intoxicated(酒精中毒的)代drunk(喝醉的),以alcohol problem(酒精问题)代drunkness(醉酒)。中国有着丰富的酒文化,人们喜好酒,古诗词有云“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酒逢知己千杯少”,“一醉方休”,“不醉无归”。汉语对“酒”和“醉”并不忌讳。中国街头,随处可见“××大酒店,××大酒楼”等字样。其实这些地方并非只是卖酒、喝酒的地方,多为饭店、宾馆,这与英语真正意义上的“酒店”的委婉表达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二,对“老”的态度。在西方国家,老就意味着无用,被逐出主流社会,晚景凄凉,所以很多人都忌讳被说老。因此,在英语中,很多与“old”(老)有关的委婉语就应运而生了,如elderly(年老的),past one’s prime(已过了青春期),senior citizen(年长的公民),advanced age(高龄),full of ages(年龄大),mature(成熟),third age(第三年龄段),advantage in the age(年龄的优势),seasoned person(有经验的人等),to be in the evening of one’s life(处于生命黄昏期),the longer-lived(长寿的)。而中国社会自古崇尚尊老,认为老是经验丰富,是智慧的象征。所以,汉语中很少有忌说“老”的委婉语,倒是有很多关于“老”的褒扬之词,如“老当益壮”、“姜是老的辣”“老骥伏枥”等。汉语中常在姓氏前面加一个“老”字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如“老张”“老李”。对于一些德高望重的人的姓后面,人们也会加上“老”字表示尊重,以及对他们为社会所做出的贡献给予肯定,如“张老”“李老”。同时“老”字还是一种资历地位的象征,如老革命、老前辈、老总等。

第三,对“贫穷”的态度。西方社会宣扬个人的拼搏与奋斗,财富是个人能力的表现。金钱就意味着成功和快乐,而贫穷则会让人联想起懒惰。西方避讳贫穷,为了维护自我或他人的形象,有关“贫穷”的委婉语层出不穷,如:down on one’s luck(运气不佳),hard up for money(急需钱),on the bread line(在救济队伍中),badly off(境况不好),less well off(不富有),in difficulty(经济困难),说到穷人则可以婉称the needy(困难人员),the under privileged(社会低下层人士),have-nots(贫困者),the disadvantaged(底层人士)。在中国,人们不因贫穷而羞耻,更有一些文人雅士更是视钱财如粪土,古有“士不理财”,“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所以,汉语关于贫穷的委婉语就少的多了,仅有一些如“手头紧”,“拮据”,“囊中羞涩”等词。而“钱财”却成为一种禁忌,很多人对钱财是一种不屑的口吻,因此关于“钱财”的委婉语不少,如“白水真人”“阿堵物”“孔方兄”“腰里货”,“十元钞”叫做“大团结”“工农兵”,“百元钞”称作“老人头”“四老人”等。

第四,对“等级、阶级”的态度。李国南(2000)曾提到:“语言禁忌既具有宗教的特征,又具有阶级差别的特点。不过,英语更多地表现出宗教特征,而汉语则更多地表现出阶级差别的特征。”英语委婉语的阶级性差异远不如汉语委婉语明显,这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社会体制所造成的。西方实行的是民主制,追求的是民主自由平等,认为“All man are created equal”(人生来就是平等的)。这一思想使他们在称谓方面没有太多的忌讳,无论是在老师与学生之间,上司与下属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都可以直呼其名,没有年龄、职位之分。而且,西方社会,父子同名、祖孙同名都很常见。但在汉文化中,由于中国两千多年来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从而孕育了“国讳”、“官讳”和“家讳”,即对皇帝、官员、宗亲长辈的名字不能直称,不得不提到时也要用其他字代替。今天,虽然对于称谓已没有那么严格了,但一般对长辈或上司不当面叫其名字,以表示尊敬。

西方文化中“死”的委婉表达没有明显区分人的等级。然而,汉语中“死”的委婉语受礼教教条的规约,具有浓厚的等级差别,如《礼记》中载有天子之死称“崩”,诸侯之死称“莞”,大夫死曰“卒”,士之死曰“不禄”,只有庶民的死才称其为“死”。

3.英汉委婉语的发展趋势

3.1 汉语委婉语的发展。包含于语言中的民族情感是精神文化的直接体现,它表达了语言的意义和意图。何自然(1997)指出“语言不仅有其生理,心理和文化基础,也有其先验的基础。”语言和文化中的委婉意义是基于意图的情感结构。基于不同的意图,我们对同一种事物有不同的称谓。如:“清道夫,环卫工人,城市美容师”,均指“清扫街道的人”。“清道夫”是一个古老的中文称谓。所谓“夫”,一般指的是出卖劳动力的底层劳动者,如“脚夫,挑夫,轿夫,车夫”等。“工人”在社会主义社会是领导阶级的代称,它的政治色彩与“环卫”一词相结合突出表达了“环卫工人”是领导阶级的意图。“师”是指“掌握了专门的学术或技能的人”,如工程师,律师和艺术家等。“城市美容师”这一称谓就更加体现了人民群众对清洁工人的尊敬和对卫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清道夫”到“环卫工人”,再到“城市美容师”,体现了人民群众对劳动的尊敬。

还一些其他称谓,如“服装设计师”“服装裁剪师”(裁缝),“美容美发师”(理发员),“家居装饰设计师”(装修房子的工人)等也都使用了委婉的表达。从这些称谓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后,人们感情意图的变化及对劳动的尊敬。

3.2 英语委婉语的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妇女解放运动和民权运动之后,“人权”和“平等”逐渐深入人心。西方社会也逐渐改变了对黑人、妇女、穷人、从事低贱劳动的人的态度。不管他们的社会地位是否有真正的改善,他们确实得到了同情,认可和支持。这可以从一些委婉表达中看出来,例如,black(黑人)被称作nonwhite(非白人),housewife(家庭主妇)被称作homemaker(持家的人),the poor(穷人)被称作the man of modest means(财产不多者),garbage collector(垃圾清理者)被作为sanitation engineer(环境卫生工程师)等。这些委婉语确实起到了减少不必要的冲突的作用。

3.3 英汉委婉语的趋同性。随着世界各国交流的日益频繁,中西文化在经过碰撞后相互融合,相互借鉴。委婉语体现的民族文化个性逐渐地转化为人类文化的通性。就汉语来说,西方文化对汉语委婉语的使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是对职业称谓的变化。受英美职业委婉表达的影响,汉语中职业委婉语在生活中的应用日益增多。“街头清洁工”被称为“城市美容师”,“保姆”变成了“家政服务人员”,“看门人”被称为“保安”等等。二是对年龄话题的变化。中国历来有尊老、敬老的传统,但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近年来中国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逐渐对“老”这个词变得敏感了,也开始避讳谈年龄。三是对赞美之词的回答产生了变化。年轻人特别是年轻女性在听到对自己容貌、衣着的夸赞时,往往不会“贬低自己”,而是欣然接受,以“谢谢”等礼貌做答。

由于历史渊源、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的差异,根植于不同民族文化的英汉委婉语存在着的差异性,在对“酒”、对“老”、对“等级、阶级”、对“贫穷”等的表达上各具特色。语言不是一层不变的,委婉语也紧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突显时代的烙印。随着各国交流的日益频繁,英汉委婉语也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交融,逐渐表现出趋同性。

[1]G.Leech.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gman,1983.

[2]何自然.语用学和英语学习[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P68-69.

[3]李国南.委婉语与宗教[J].福建外语,2000(3),P1-7.

[4]刘纯豹.英语委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1.

[5]吴松初.中英当代流行委婉语的文化比较[J].现代英语,2003(2).

[6]束定芳,徐金元.委婉语研究:回顾与前瞻[A].//赵蓉晖.社会语言学[C].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P195-206.

Abstract: Analyzing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from the aspect of national cultur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are different on the expession of alchole, old, class and poor, etc.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m has the trend of continuous integration.

Key Words: euphemism; national culture; difference

卢书娟(1984-),女,河南许昌人,硕士,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2011-02-27

猜你喜欢
英汉汉语民族
学汉语
我们的民族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