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南江方言的词缀“儿”

2011-08-15 00:45苗春华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韵尾南江儿化

苗春华

(西南大学育才学院文新院 重庆 401524)

四川南江方言的词缀“儿”

苗春华

(西南大学育才学院文新院 重庆 401524)

四川南江方言的词缀“儿”,从语音上看有儿化和儿尾两种形式,儿化不自成一个音节,儿尾自成音节。后缀“儿”放在双音节或多音节后儿化,放在单音节后一般为儿尾。本文试从儿化、儿尾的构成、作用、音值等方面说明词缀“儿”的特点。

南江方言;儿化;儿尾

南江县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北邻陕西省南郑县。南江方言属北方方言的西南官话,虽直接与陕西毗邻,但由于地形和行政区划,几乎没有受陕西中原官话的影响。南江方言具有西南官话的显著特点,同是又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南江方言词缀“儿”是名词性后缀,从语音上看,可以分为儿化和儿尾两种形式。两者的区别是:儿化不自成音节,与前面的韵母合成一个音节,如:“电影儿”读作ti□n214iər53;“儿”尾自成音节,如:“娃儿”,读作uA21ər45,两个音节。

一、儿化

从词类上看,普通话名词、量词、方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都可以儿化,南江方言儿化的绝大多数是名词,量词、副词个别儿化,如:“一片儿”、“一杯杯儿”、“慢慢儿”。动词较少儿化,儿化的动词一般是动宾式的,也就是说最后一个语素往往表示事物,如:打滚儿、跳绳儿。

1.从意义的类别上看,一些表示人名、地名、物名的名词在日常口语中最易儿化,从而使儿化呈现一种开放的态势。这些名词儿化后,带有一种喜爱或者更加口语化的色彩。例如:

电影――电影儿 手板――手板儿

何芬――何芬儿 吴英――吴英儿

馋猫――馋猫儿 曲蟮――曲蟮儿

香菌――香菌儿 大堂坝――大堂坝儿

不儿化显得较生硬、拗口。

2.从儿化的音节要素看,以鼻辅音-n、-u结尾的名词更易儿化,如人名中最后一字为“芬”、“英”、“珊”、“军”、“琼”,地名、物名中最后一字为“园”、“弯”、“影”、“菌”、“猫”一般都要儿化。

3.从儿化的音节结构上看,一般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才儿化。

(1)叠音词儿化。

A.音节重叠。

趱趱儿 旮旮儿 鬏鬏儿 塌塌儿

B.名词性语素重叠。

颠颠儿 坝坝儿 米米儿 路路儿 脚脚儿 索索儿

角角儿 店店儿 线线儿 梯梯儿 坑坑儿 皮皮儿

心心儿 棒棒儿 巷巷儿 凳凳儿 瓢瓢儿 盆盆儿

气气儿 柜柜儿 瓶瓶儿 帕帕儿 圈圈儿 竿竿儿

牌牌儿 壶壶儿 瓤瓤儿 箱箱儿

C.动词性语素重叠。

抽抽儿 盖盖儿 铲铲儿 钩钩儿 刷刷儿 印印儿

D.量词性语素重叠。

颗颗儿 节节儿 条条儿 砣砣儿 点点儿 片片儿

E.形容词语素重叠。

香香儿 尖尖儿 皱皱儿 弯弯儿

以上重叠式名词都可以儿化。“普通话名词不能用重叠式表示某一种共同的语法意义”,[1]所以普通话名词或名词性词素的重叠只限于部分亲属称谓如“妈妈”、“弟弟”和极少数物化名词如“星星儿”、“蛐蛐儿”,而南江方言中的名词重叠式且重叠式后儿化是一种普遍现象。

(2)双音节儿化。

水珠儿 香味儿 板凳儿 草帽儿 手套儿

鲜花儿 茶馆儿 背心儿 花盆儿 电影儿

熊猫儿 公园儿 饭碗儿 破烂儿 宝贝儿

(以上普通话也儿化)

蚂蚁儿 苍蝇儿 电灯儿 葡萄儿 舌头儿 老鼠儿

(以上普通话不儿化)

滑竿儿 醪糟儿 洋芋儿 脚板儿 摇裤儿 弟娃儿

憨包儿手杆儿(以上方言词)

(3)三音节儿化。

作业本儿 螺丝钉儿 钓鱼竿儿 星期天儿

(以上普通话也儿化)

车笔刀儿 红苕粉儿 新姑娘儿 新郎倌儿 豌豆粉儿

豌豆颠儿 眨巴眼儿 鸡毛毽儿(以上方言词)

4.除ər不能儿化以外,其余的韵母几乎都可以儿化,儿化音变分以下几种情况:

(1)主要元音为o(除uo外),加ər。如:

o→oər 盒盒儿 蚌壳儿 角角儿 豁豁儿

yo→yoər 麻雀儿 笔雀雀儿

(2)单韵母u(且为唇音声母),u丢失,加ər。如:

u→ər 指拇儿 舅母儿 媳妇儿 妹夫儿

(3)开口呼(除o、oŋ韵外),韵腹和韵尾丢失,加ər。如:

1→ər 铁丝儿 萝卜丝儿 败家子儿 籽籽儿

əu→ər 胡豆儿 石头儿 抄手儿 兜兜儿

an→ər 脚板儿 盘盘儿 猪肝儿 门槛儿

(4)齐齿呼,保留介音或主要元音i,加ər。如:

i→iər 蚂蚁儿 玩艺儿 肚脐儿 米米儿

iA→iər 指甲儿 豆芽儿

i□n→iər 妖艳儿 面面儿 板眼儿 明天儿

(5)合口呼(除开u且声母为唇音),保留介音或主要元音u,加ər。如:

u→uər 大白兔儿 慈姑儿 摇裤儿 珠珠儿

uA→uər 男娃儿 碎娃儿 豆花儿 刷刷儿

uai→uər 糍粑块儿 篾块儿

uan→uər 碗碗儿 罐罐儿 舅老倌儿 管管儿

(6)撮口呼,保留介音或主要元音y,加ər。如:

y→yər 金鱼儿 幺女儿 须须儿

y□→yər 缺缺儿

y□n→yər 炭圆儿 花卷儿 张军儿 胶圈儿

(7)带-ŋ韵尾的,韵尾丢失,保留o、i、u、y并且鼻化,再加ər。如:

oŋ →õər 盅盅儿 洞洞儿 虫虫儿 缝缝儿

iɑŋ→ĩər 箱箱儿 姑娘儿 秧秧儿 香香儿

由上可看出,南江方言儿化音的显著特点是:韵尾(有时包括主要元音)丢失,加卷舌元音ər。儿化后形成的儿化韵比普通话简单,普通话化有26个儿化韵,而南江方言只有ər、oər、yoər、i ər、uər、yər、ə˜r、õər、yõər、ĩər、ũər、y˜ər共个儿化韵。

5.儿化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

(1)儿化表示细小。重叠式儿化名词如果有与之相对应的单音节名词或带“子”尾的名词,那么单音节名词和带“子”尾名词往往是泛称,重叠式名词通常是小称,如:“毛”泛指所有的动植物皮上所生的毛,是泛称,“毛毛儿”专指较浅较细的毛,是小称;“柜子”指一切形状大小的柜子,而“柜柜儿”一般只指小柜子。

(2)儿化表示亲切、喜爱的感情色彩,例如:“这个姑娘真不懂规矩!”中的“姑娘”就不能换作“姑娘儿”,因为“姑娘儿”带有喜爱色彩,其它如:弟娃儿、碎娃儿、手套儿。有些词本身带有贬义色彩,儿化之后,也明显地带有褒义色彩了,例如:“憨包”“馋猫”都是贬义词,儿化成“憨包儿”“馋猫儿”后就变成了一种很亲热的称呼。

(3)儿化之后更加口语化。特别是大量的人名、地名,儿化后更贴近生活,说起来更琅琅上口。

(4)儿化增加词语的形象色彩,使词根的比喻色彩、形象色彩更加鲜明突出。例如:沙眼儿(象沙一样小的洞)、眼睛果儿(眼珠)、眼露水儿(眼泪)、手板儿。

二、儿尾

1.单音节后的“儿”自成音节,我们姑且把它称作儿尾,用“-儿”表示,如:

猫-儿 狗-儿 猪-儿 样-儿 桶-儿 瓢-儿 肚-儿裤-儿 包-儿 娃-儿 马-儿 钉-儿 锅-儿 刀-儿

2.普通话单音节儿化名词在南江方言中的对应形式是儿化重叠式或儿尾式,并且许多名词具有相同的子尾形式。子尾与儿化、儿尾的区别是:前者显得庄重,后者显得温婉轻快。例如:

普通话 南江方言 南江方言 相同

(儿化重叠式)(儿尾式) (子尾式)筐儿 筐筐儿 筐子板儿 板板儿 板子钉儿 钉钉儿 钉子盒儿 盒盒儿 盒子本儿 本本儿 本子兜儿 兜兜儿 兜-儿 兜子刀儿 刀刀儿 刀-儿 刀子包儿 包包儿 包-儿

车儿 车车儿 车-儿 车子

鸟儿 鸟-儿

3.单音节的儿尾式一部分在逐渐向儿化发展,出现了有的要儿化,有的儿化与不儿化两可的情况,例如:

儿化读法 不儿化读法

猫儿 mər45 mɑu45ər45

兔儿 thuər214 thu214ər45

绳儿 suər31

孙儿 sər45

4.儿化的音节从-u韵尾、鼻辅音韵尾-n开始,这与南江方言中这些音节最易儿化是一致的。另一方面,不儿化是老派读法,儿化是新派读法,说明儿化才是发展方向。

5.儿尾中的“儿”存在变调现象,由阳平21调变为阴平45调,如:娃儿读[uA31ər45],马儿读[mA53ər45],样儿[iɑŋ214ər45]。

综上,南江方言的词缀“儿”无论是构词还是音值都有自己显著的特点。我们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方言研究,以便于更好地推广普通话,让语言文字在我们的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P11.

苗春华(1979-),女,四川南江人,硕士,西南大学育才学院文新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汉语方言学。

2011-02-20

猜你喜欢
韵尾南江儿化
有趣的“儿化”
四川南江:抓培训提技能促进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
南方人,求求你们说话不要加儿化音
论汉藏语言高元音的类型与共性
北京话(36)
四招破解南江安全运输瓶颈
仡佬语-n、-ŋ、-i韵尾的发展演变
THE RAP BATTLE FOR CHINA
物探方法在南江尖山石墨矿中的选择及应用效果
南江大峡谷高桥主跨合龙 施工难度全国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