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威廉二世的内外政策

2011-08-15 00:45田永琴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俾斯麦军国主义二世

田永琴

(西北师大文史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

论威廉二世的内外政策

田永琴

(西北师大文史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

威廉二世在位期间,德国正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阶段。他对内实行个人专治主义。他将各种权利集中于他一身上,制造“帝权神授论”,排挤和压制一切与之相对抗的国会以及政党和各种有利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发展的民主主义。在对外政策上,他一改老宰相俾斯麦时期确立的“欧洲大陆政策”,实行新的“世界帝国计划”计划征服全世界,在世界范围内,推行外交上的霸权主义和民族主义,参与了列强瓜分世界的竞争,并且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下面就以威廉二世的一系列的对内对外政策以及其产生的原因,主要过程和结果等方面作简要的介绍和评价。

威廉二世;政治专制;军国主义;民族主义;世界政策

一、内政上的专政

威廉二世在位期间正是19世纪向20世纪过渡的重要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德国不仅存在着一般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而且由于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使德国变成容克资产阶级国家,曾经是风靡一时的德国封建社会的支柱,容克贵族逐渐资产阶级化以及资产阶级又同这些资产阶级化的容克贵族封建势力相妥协,这些容克贵族在思想上还是或多或少也存在留有容克贵族的烙印。时代的飞速发展潮流与德国历史的相遇从而造就了威廉二世这样一位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历史人物,实行专制主义是威廉二世对内政策上的主要特征。他不仅是一位封建专制主义者,又是霍亨索伦王朝中第一个喜欢与资本家交朋友的人,积极支持技术进步的统治者。他上台后就向俾斯麦大声疾呼:“我还要长期的进行统治,高举帝国大旗。”[1]为了独揽大权,特设法把首相的权力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虽然威廉在还没有当皇帝的时候对俾斯麦很仰慕也很崇拜。但是他上台后由于权力欲望的诱惑下,就马上与这位铁血宰相发生冲突。所以在冲突之下君臣矛盾日益突出,于是在1890年迫使老宰相俾斯麦衣锦还乡。这样俾斯麦的下台标志着这位英雄时代的结束,从而开始了威廉二世的半专制主义时代的开始。

威廉二世既是一位封建专制君主,又是一位资本主义利益的总代表,他顺应工业时代的总潮流大力发展工业物质文明,渴望早日实现现代化,又不想把自己皇帝的权力失去,所以干脆在德意志实行一种半专制主义,与此同时,威廉二世自己认为自己是神知所选,负有神命,于是就抛出了一种“神命说”。这种“神命说”导致了他对王权持极端绝对的观念。他说:“我认为我的地位和我的任务都受制于天,我受上帝的委派所以以后我要向上帝述职。”[2]他公开宣扬“国王的意志是最高的法律,德意志帝国只有一个人,这就是我,我不能容忍有另外的主人,只有国王,比别人更清楚的理解上帝的意旨,并按上帝的意志来统治”[3]以上就是他的“帝权神授”论。因此他极度蔑视国会,强烈反对立宪主义和政党,拒绝与国会中的振荡进行接触和合作。

对内的专职导致了德国政治结构的不平衡。这种政治不平衡是这一时期的德国集团政治的主要表现。自由党主张加强国会的作用,取消普鲁士早已过时的三级选举制度,而保守党反对改变政府与国会之间的力量对比。由保守党组成的普鲁士体制政治结构对帝国的影响根深,使得议会民主制度无法推行实施。资产阶级左翼自由党和社会民主党希望改变宪法,使帝国政治结构民主化,要求实行责任内阁制,组成一个负责的有利于人民的政府,然而也是希望用和平的方式而不愿采取激进的措施。威廉二世的专职也是政治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德国的问题正处于民族的同已与民权的建立之间难于契合,铁血宰相的统一,完全是为帝国的巴耶赫一个虚假的民主体制,俾斯麦体制培养出来的是普鲁士政权的三大支柱——专职王权,军国主义和容克贵族。”[4]在威廉二世时代,国内政治体制的弊端有意识暴露无遗:它没有真正独立的国徽,结果是比代议制民主政府一手民族主义激情所驱使;德皇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却无力协调整合军政机构的各自利益诉求;决策的高度分散化但缺乏一个能团结全国上下的思想构架,也没有一个清晰的国家利益的概念,对两线战争不可避免的军事计划压倒甚至取代了政治决策;具有悲情情结的激进思想和敏感心理排斥了温和务实的外交路线。德皇的个性与这种政治体制相互激励根本无法产生英明负责的政策,德国外交深深留下了皇帝个性的烙印而失去了连续性和稳定性,鲁莽傲慢的冒险行为不可避免。德皇和他的近臣们早已不满足于俾斯麦外交战略的欧洲定位,于是德国决策者们决心采取更为果断和积极的政策,急不可待的踏上了建立世界的冒险征程。

二、军国主义和极端的民族主义

普鲁士之所以能够统一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割据状态,就因为除了普鲁士宰相对于其他邦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和存在大量的容克阶级的得力支持外,普鲁士邦国是一个典型的传统的军国主义思想根深蒂固的小国。威廉二世深受普鲁士军国主义精神的熏陶,把军队看得高于一切。他登基后的第一道圣谕是《致我的军队》,说:“我和军队是议题,我们天生来互相帮助,不管上帝的意志是该我们和平还是风暴,我们都将站在一起永不分离。”他把护卫队看得比一切国务活动都重要,把军队纪律至于一切道德很自然的法规之上,使军队士兵其不幸动作的绝对准确为德国的光荣。这就是普鲁士传统的军国主义在他身上的体现。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使军队在德国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尤其普鲁士是依靠强大的军队统一德国之后,军队在德国地位再次得到提高,人们对军人更加顶礼膜拜,军国主义意识在各阶层中根深蒂固。在军国主义精神的指引下,各种反动组织,如殖民协会陆军协会和海军协会等纷纷出现,这些组织大肆鼓吹霸权主义,希望德国做好战争的准比,早日发动战争。90年代中期以后,威廉二世更为咄咄逼人的世界政策一开始就违背了世界范围内国际关系的发展规律,这样的欲望一旦暴露了就会造就与其他大国合作的不确定性。所以从此以后,德国日益失去了相对比较宽广有弹性的外交政策,相反,正一步步地走进了自己所造成的大国关系的包围圈。

极端的民族主义也是德国走上战争冒险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威廉二世为了实行他的全球扩张战略,大肆制造一些舆论,这些舆论都是德意志本民族的人都能接受的有利于他们“发展进步”的一系列的舆论。威廉二世还提出了一套荒谬的理论,诸如:黄祸论、人种优越论,优等民族论等等。这种种族主义的直接影响是形成了“德意志种族优越论”,并在德国举国上下普遍存在着一种浓厚的民族意识。德国统一之后,又把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结合在一起,狂热鼓吹沙文主义,可想而知,这种思想在德国统一之后会更加在全国范围内蔓延。而到了威廉二世时期便达到一种登峰造极的地步,民族意识逐渐走向狭隘的极端的道路,这本能说与种族主义大肆渲染泛滥没有关系。种族主义理论导致德国人民对本民族蛮横的骄横心理,看不起其他民族。这样,为垄断资产阶级和军国主义分子的扩张意识又提供了思想基础,建立一个超乎民族国家之上的政治统治领域,从政治领域上确立全世界范围内计算能力强国地位,是德国扩张的又一动机。“当别人得到什么东西是我们也想得到一点东西。德国在列强中不能处于从属的地位,谋求霸权也是德国树立在世界范围内的威望需要,德意志帝国不仅得到国内同胞的敬重,而且也会享受到全世界的尊敬。”[5]

三、霸权主义下的全球扩张——“世界政策”

“作为保守的容克贵族的代表,俾斯麦认为外交政策不应受之于意识形态,它纯粹是一种失礼的角逐,必须有充分的弹性,并能善用每一个可能的机会。”[6]正因为如此,拉拢、欺骗、许诺、离间等各种手段他都运用自如,最终奇迹般地实现了德意志民族数世纪的统一夙愿。在普鲁士的历史上,俾斯麦是一个人的天才和权术只有他自己才能操纵的政治制度和外交体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改变了欧洲地图及国际关系模式,这在威廉二世的身上倒是继承了很多很多。如果说俾斯麦的扩张还没有到冷静计算的话,那么到威廉二世统治期间就发展成为一种冒险的野心勃勃的全球扩张政策。那么,威廉二世从1888年到1918年,统治德意志达30年之久,他的策略思维完整地体现在《德皇雄图密著》(即《朕之作战》)中,威廉二世“征服全欧,统一世界”的战略构想分为两个部分。

(一)征服欧洲战略。德国要“征服欧洲诸国而成为全欧之盟主”,其步骤是首先征服法兰西。他说,我征服全欧诸国不可不以政府令邦之交而法兰西为第一步。首相是从经济角度出发,普法战争后,法国复仇意识十分强烈,1872年实行义务兵役制度,现役军人和德国几乎相等。1873年提前偿清赔款,说明财力还很厚实,这一切不得不使德国惴惴不安,第二步征服英国,德国向随时利用英国本国的国内矛盾,如爱尔兰自治问题、妇女选举权问题等随时发动战争,但与英国主要还是进行海面上的较量。第三步征服俄国,因为对于德国的世界政策之路上,俄国是一个巨大的绊脚石,他也四处在东欧和巴尔干地区以及印度的北部地区进行扩张。这就使得德国与俄国的矛盾日益加深。第四步是吞并奥匈、比、荷、卢等国,因为这些有的是中立国,国力比较弱,还有很多的港口和资源,可说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和基地,如将荷、比、卢、纳入德国版图可防御法国。而奥匈帝国犹如苟延残喘的老人,征服奥匈不在话下。

(二)征服世界战略。威廉二世提出永远维持我帝国于不败于统一世界的方案。第一方案:与美国缔结攻守同盟,相似的是美国也是即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而发展迅速的新兴强国。以德美同盟为基础,唆使美国与日本开战,德美联合击败日本海军。实际上国际关系并非那么简单,其中必有尔虞我诈。第二方案:如果前一方案不能实现,则笼络俄国而促使于俄国在日俄战争上的失利而复仇,德国进行海上支援作战。事成之后俄德瓜分日本。这种方案很显然从制定的开始就会付之东流,俄国和德国在东欧巴尔干的矛盾足以使他们之间难以心平气和的谈判。所以说第二方案是行不通的。第三方案,如前面两个方案均不能实现,则抛弃征服日本之念,速将日美各种问题解决,使每日和好如初,而组织日德美三角同盟。作为权宜之策,由德美日三国瓜分世界,即日本得经德美两国的同意另有亚洲之全部以及印度洋一部;德国得日美两国的同意,另有全欧以及非洲全部以及澳大利亚的一部分;美国得经德日两国的同意,领有全南北美洲以及澳大利亚的一部分。很显然,第三个方案不是单方面的德国一国称霸世界,而是采取三国共瓜分世界的政策。但是根据后来的种种事实表明:这三个国家根本不可能走在一起组成联盟。相反,在一战中成了敌人。德国对外扩张的主要表现可在以下对中国所实行的几点政策中看出:1895年中日甲午海战后,俄、德、法三国联合干涉还辽事件;1898年对美西战争的干预;1898年率先抢占中国胶州湾地区;1899-1900年率领列强镇压义和团战士。

四、结语

综上所述,威廉二世对内的半专制主义、对外的大国霸权主义军国主义和极端狭隘的民族主义,最终使德国走向了冒险之路,走向了灾难的深渊。在一定意义上讲,一个国家所实行的对外政策和对内政策是密不可分的。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即对内政策的实行影响了对外政策的制定,与此同时,对外政策的实行又影响了对内政策的演变。在内政上俾斯麦实行专制的政策铲除了统一道路上的内部矛盾;在对外方面又通过灵活的外交手段通过三次王朝战争解决了统一道路上的外部矛盾。但是可能这些政策在一个国家统一道路上所实行的的确对本国的发展和强大有利。但是,如果统一了继续实行这样的政策未必就是好事。俾斯麦的继承人威廉二世就是这样一位横空出世的人物。他将俾斯麦在早期的用于国家统一上的政策生搬硬套的用在了他在对外政策,当然是站不住脚的。因此可以说俾斯麦的继承人威廉二世将早期的俾斯麦的政策又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在原有的内外政策上是有增无减。我们总结其根本原因那就是两次工业革命下飞速发展的政治经济的不平衡性菜酿造了德国这个后起之国最终走上对外扩张的战略。

注释:

[1]俾斯麦.书信、演讲、回忆[M].东方出版社,1985,P350.

[2]迪特尔·拉夫.德意志史[M].慕尼黑,1985,P189.

[3]科佩尔·S·平森.德国近现代史[M].商务印书馆,1987,P379.

[4]戈登·A·克莱格.1815年以来的欧洲[M].1999,P92.

[5][6]郭少棠.权利与自由——德国现代化新论[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P96.

[1]俾斯麦.书信、演讲、回忆[M].东方出版社,1985.

[2]迪特尔·拉夫.德意志史[M].慕尼黑,1985.

[3]科佩尔·S·平森.德国近现代史[M].商务印书馆,1987.

[4]戈登·A·克莱格.1815年以来的欧洲[M].纽约,1999.

[5]郭少棠.权利与自由——德国现代化新论[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6]李侃,李时岳,李德征,杨荣.中国近代史[M].中华书局,2004.

田永琴(1984-),女,甘肃兰州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方向:世界史。

2011-02-28

猜你喜欢
俾斯麦军国主义二世
萨尔贡二世时期信件文书初探
阿尔贝二世亲王:摩纳哥的招牌
警惕军国主义复活
中国公众对军国主义的认知度调查
智慧的选择
镜头? 中国
俾斯麦奚落李鸿章
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历史渊源
米开朗基罗和教皇尤得乌斯二世(连载之二)
军事改革家古斯塔夫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