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低碳经济的消费模式探析

2011-08-15 00:44常媛媛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消费

常媛媛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一、消费模式与资源利用

消费模式是指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一定生产关系条件下,消费者与消费资料相结合以实现需要满足的方法和形式,是消费的自然形式和社会形式的有机统一。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消费模式的形式和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一)原始生态消费模式

人类茹毛饮血地消费,在天然的食物链中与动物竞争,消费状况处于原始状态,与其他生物成员平等地参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通,因而对环境的破坏很小。

(二)线性消费模式

人类利用自身的力量去影响和改造自然生态系统,是一种讲求自己生存和享受的消费。其特点是经济系统致力于把自然资源转化为产品,以满足人们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求,用过的物品则被当作废物抛弃。其运行轨迹是资源—生产—消费—废物排放—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线性消费是一种典型的资源耗竭型和环境污染型消费。

(三)循环消费模式

循环消费是一种负反馈消费,其特点是对人类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再生和利用,旨在减少对原始自然资源的使用和环境污染;对环境的治理由末端治理发展到生产过程控制和清洁生产,减少生产过程废物的输出。循环消费的运行轨迹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即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线性增加的消费模式,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消费模式。

二、低碳经济与低碳消费

低碳(low carbon),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的(二氧化碳为主)排放。2003年,英国政府在其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2008年1月,世界自然基金会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以推动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保定和上海是首批入选的两个试点城市。双方合作重点集中在:以新能源产业带动城市低碳发展;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能力建设;促进可再生能源及能效产品的出口和应用;对项目进行国内外宣传和推广。2009年11月,我国政府首次提出2020年中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即“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 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①引自中国新闻网《国务院常务会决定中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2009-11-26,http://www.chinanews.com/cj/cj-hbht/news/2009/11-26/1986452.shtml.这是我国首次正式公布长期减排具体目标规划。同年12月,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低碳经济”、“低碳消费”、“低碳生活方式”等概念逐渐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本身就是一种消费模式,而低碳消费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低碳消费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是适度消费而不是零消费。低碳生活强调健康、自然、安全的生活,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消费目的不仅局限于消费者的自我满足,更强调通过低碳消费获得更大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实现人类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对居民消费方式与能源消费关系的研究结果显示,居民消费方式的改变比提高生产系统的能源效率对能源消费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更为明显和深远的影响。低碳消费模式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一)消费习惯与消费理念

消费习惯是人们长期消费特征的积淀,具有很强的惯性特征。良好的消费习惯能够促进资源的节约和可持续利用,而炫耀性、奢侈性消费极易造成资源的浪费。长期以来,崇尚节俭一直是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念,但近30年来,奢侈性消费习惯在中国生根发芽,汽车消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中国自1993年起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9年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三大石油进口国,2011年3月,由中国石油企业协会与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编写的2010年度《中国油气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报告蓝皮书》指出,2010年中国原油净进口量突破2.39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5%。随着国内汽车拥有量的增长,汽车对石油消耗量也逐渐增大。2010年上半年我国汽车燃油消耗量超过9 000万吨,占国内石油总消耗量的1/4,消费严重背离了能源的走势。在欧洲,由于能源的短缺和油价上涨,城市里的轿车60%以上是小型车,稳居家庭轿车的主流,发动机排量多在1.0升上下,最高不超过1.3升。而在中国,“动力强劲”一直是购车者的时尚首选,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采用较大排量的发动机,在欧洲配置1.0升发动机的小型车,进口到中国则改装1.5或1.6升的发动机。同一车型装上大马力的发动机最好卖,消费者买账反而让厂家没有了退路。“大马拉小车”,不仅对于消费者是一种浪费,更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参与度与市场前景

企业作为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大户,在发展低碳消费模式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中国消费者协会在《良好企业保护消费者利益社会责任导则》中明确指出,产品的生产和使用符合环境保护原则,不以破坏社会和自然环境为代价;产品的生产和使用有利于节约资源,不以牺牲子孙后代的福利为代价。企业有义务推动低碳消费,但是目前大多数企业对低碳消费模式的前景持谨慎和保留态度。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担心低碳消费模式推广难度大而导致低碳产品销售受到制约;二是因为低碳产品本身存在开发难度大、成本高、风险大等因素,企业技术创新不足。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短,融资困难,研发资金不足,企业仍旧偏重开发周期短、投入小、获利快的传统产品,不愿为了市场前景不甚明朗的低碳消费市场承担相应的风险。

(三)消费政策与消费环境

政府提供的消费政策和消费环境对低碳消费模式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同一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碳排放水平可以有很大差异。北美和澳大利亚的人均排放水平,比相同收入水平的欧洲和日本高出一倍,造成差别的原因,表面看是北美和澳大利亚资源丰富,欧洲、日本资源相对匮乏,但真正原因在于政策导向。欧洲和日本注重公共交通,强调能源效率,征能源税、气候税,欧洲的汽油价格高出美国一倍。这说明消费政策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差别,可以导致巨大的排放差异。欧盟各国于2007年3月通过一揽子能源计划,承诺到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耗总量的比例提高到20%,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的消耗量减少20%,将生物燃料在交通能耗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到10%。①引自赵刚《欧盟大力推进低碳产业发展的做法与启示》,2009-11-23,http://finance.jrj.com.cn/opinion/2009/11/2317446510979.shtml.为了推动能源和环境技术发展,日本《建筑循环利用法》规定改建房屋时有义务循环利用所有建筑材料。澳大利亚于2008年发布《减少碳排放计划》政策绿皮书,提出减碳计划的三大目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采取措施适应不可避免的气候变化;推动全球实施减排措施。通过采取以上政策措施,这些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的成效开始逐步显现,大部分国家的单位GDP碳排放量增长趋于下降,运输行业的碳排放量保持稳定。

三、推进低碳消费模式的路径

(一)加大低碳技术研发投入,推进企业低碳技术创新

低碳技术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低碳技术包括三类:第一类是减碳技术,即高排放领域的节能减排技术;第二类是无碳技术,比如核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第三类是去碳技术,如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低碳技术相对落后是限制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瓶颈,也制约了我国低碳消费模式的发展。推进低碳消费模式,既要节约使用资源,又要保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要实现低碳消费模式,将社会发展建立在低能耗、低排放的基础上,就必须建立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开发低碳产品,加快核能、水电等低碳特征能源的开发利用,推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与污染减排,提高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

中国企业目前已经在某些低碳产品和服务领域取得世界领先地位,其中以可再生能源相关行业最为突出。比如,中国已有超过150台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在网运行,是世界采用此种技术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也是世界上风力发电装机增长最快的国家。我国风电企业通过引进技术快速起步,在实现生产制造本地化和规模化的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研发队伍和平台,逐步掌握了设计过程中的核心技术,完成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目前我国风电企业已经取得了数十项发明专利,研发和创新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2010年3月,国内首个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中心落户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这是我国首个节能环保诊断中心和节能环保科技研发基地,同时聚集数百家国内外著名节能环保企业和相关机构,展示数千种节能环保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每年实现技术转让、产品交易、综合服务等营业额超过100亿元。政策、技术和资金的共同作用是中国低碳技术发展和市场化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但从总体上看,中国企业在低碳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还需要大幅度地提升。

(二)加大政策支持引导,建立良好的低碳消费环境

推进低碳消费模式需要政府主导,包括鼓励科技创新、减免税收、财政补贴、绿色信贷等措施。第一,政府要出台政策和法规鼓励企业、公民和社会组织实行低碳消费,对于投资低碳生产的企业在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加大节能技术研发推广的财政支持。第二,完善财税手段,引导家庭购买节能产品,限制使用消耗不可再生能源的产品,改善居民的消费结构。第三,政府消费是社会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部门应成为推进低碳消费的表率。如率先使用节能减排型设备和办公用品,改造节能型建筑,推行政府节能采购等。

政府要在引领低碳环保消费方式中发挥领军作用,在全社会范围内创造低碳消费的有利条件。商品销售方式在不同程度上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有密切联系。如网络购物,无论是商品储藏还是运输都比商铺销售具有更低的碳排放,加快制定包括电子商务安全交易、网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规范邮购、体验营销和网络营销等新型营销方式的发展,促进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升级,对于中国低碳消费方式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增加公共产品供给,践行低碳环保的消费理念。目前我国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短缺,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中比较突出的障碍,尽快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为居民创造更加便捷优质的公共服务,不仅是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内在要求,也是对高耗能私人消费品的改进型替代,进而推动公共型低碳消费的进程。

(三)引导居民树立低碳消费理念

低碳消费理念的有效传播,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政府的做法包括:第一,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宣传节能减排、低碳消费的深远意义,营造良好的社会舆围,引导居民适度消费、低碳消费,营造城市低碳生活环境,引导居民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二,城市社区向居民印发低碳生活手册,使人们从自己的生活习惯做起。2009年,保定市印制了《低碳城市家庭行为手册》,告诉市民生活中应注意什么,怎样减少碳排放。比如,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或以步代车,引导采用节能的家庭照明方式,科学合理地使用家用电器等。通过这种方式,让每个居民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可以低碳。低碳生活其实是一种态度。当这种态度养成之后,居民的生活品质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增加了绿色、健康的内涵。第三,通过税收、物价调控、财政补贴等政策手段,引导消费者节能减排,如通过财政补贴方式鼓励消费者购买小排量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使用太阳能设备,推广节能灯等;通过提高燃油税、超额用电税、超额水费等措施,抑制高能耗、高排放的高碳消费方式。同时企业也要肩负起相应的责任,重点是处理好社会责任与盈利目标之间的关系。第一,倡导低碳文化、加强自我宣传和参加社会公益宣传,树立低碳企业形象。第二,不断挖掘消费者的低碳需求,培养消费者的低碳消费文化。积极宣传低碳文化,配合政府做好舆论引导和知识宣传的工作,如做低碳公益广告,开展低碳基金捐赠等;树立企业低碳形象,向消费者传递企业的前瞻性信息,获得消费者的认可。第三,利用企业低碳文化去感染消费者,吸引其参与到低碳文化的传播中来。

[1]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潘家华.金融危机、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中国温室气体减排的长远挑战[J].江西社会科学,2009(7):14-20.

[3]曾珠,周一.主要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J].商业研究,2010(12):183-186.

[4]王淑新,何元庆,王学定,王世.低碳经济时代中国消费模式的转型[J].软科学,2010(7):54-57.

[5]刘冬梅,唐永红.推进家庭低碳消费方式的战略思考[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55-59.

[6]潘安敏.陈略.城市低碳消费模式探讨[J].消费经济,2010(5):93-95.

[7]徐向红.消费模式的演替与绿色消费[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2(7):24-26.

猜你喜欢
消费
绿色消费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设计是消费,也不是消费!
40年消费流变
消费降级了吗?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消费舆情
消费物价指数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