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红菊,王世乔
(衡水学院 图书馆,河北 衡水 053000)
基于开放环境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魏红菊,王世乔
(衡水学院 图书馆,河北 衡水 053000)
开放存取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交流模式,正在世界各国蓬勃发展,在我国,开放存取的研究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高校图书馆应抓住机遇,积极宣传和推广开放存取,从资源整合、技术研发、共建共享、服务方式等方面入手,加强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建设,创建一个真正服务于学校交流的信息共享空间。
开放存取;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模式,开放存取(Open Access,简称 OA)正在世界各国蓬勃发展,并逐渐成为出版界、学术界、特别是图书情报界的研究热点。随着开放存取运动的发展,开放存取资源的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5%的学术成果被开放存取,笔者尝试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开放存取”为关键词进行精确搜索,截止目前共检索出646篇文献,其中2006年92篇,2007年 114篇,2008年 177篇,2009年 235篇。由此可见,对开放存取的研究正呈逐年上升之势,然而与这种不断升温的研究热度不协调的是:我国开放资源的利用状况不容乐观,对于研究开放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认识不足。
(一)开放存取的定义
关于开放存取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是 2001年《布达佩斯开放存取倡议》中的描述:对于某一文献的开放存取是指该文献在 Internet公共领域里可以被免费获取,并允许任何用户阅读、下载、复制、打印、搜索、超链接该文献,也允许用户将其编列并为之建立索引,用作软件的输入数据或其他任何合法用途。用户在使用该文献时不受财力、法律或技术的限制,而只需在获取时保持文献的完整性,对其复制和传递的唯一限制,或者说版权的唯一作用是使作者有权控制其作品的完整性及作品被正确接收和引用[1]。作者付费出版,读者免费使用是开放存取的基本特征,其宗旨是通过信息网络的传播使学术成果得到最大化共享。
(二)开放存取的实现途径
开放存取的实现途径主要有 2种方式:一种是OA期刊,采取论文作者付费出版或机构缴纳会费,读者免费使用的运作模式,它与传统期刊一样,对提交的论文实施严格的同行评审,从而保证期刊的质量。据著名OA仓储目录Open DOAR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其所收录的资源类型中,OA期刊所占的比例高达 60%,位列首位[2]。另一种是 OA仓储,OA仓储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免费在线资源库,一般由一个机构(特别是大学)或者一个学科组织建立,库中的内容由作者通过“自存档”的形式存入,它一般不实施内容方面的实质评审工作,只是要求作者提交的论文基于某一特定的标准格式(如 Word文档或 PDF文件),并符合一定的学术规范,OA仓储又分为学科仓储和机构仓储,拥有大批科研人员的高校是建立OA仓储的主要力量,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就是通过致力于OA仓储建立开放存取资源的[3]。
(三)开放存取在我国的发展
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模式,开放存取正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专业人士的关注,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和研究机构的支持。在我国,人们对开放存取的认识和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速度要落后于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2004年 5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和自然科学基金会主任陈宜瑜在北京分别代表各自机构签署《柏林宣言》,表明了我国政府对开放存取的立场和态度。为推动科技论文快速共享,更好地规范发展“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这一学术交流体系平台,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于2007年首次发布《网络时代的科技论文快速共享研究项目指南》后,又发布了 2008年度的研究项目,支助科研人员对开放存取具体问题的研究工作。国家社科基金也在 2006年将开放存取研究定为图书情报科学重点研究方向。
(一)对图书馆角色定位的影响
开放存取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交流模式和共享机制,给读者利用信息资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途径,同时也触动了图书馆的传统定位,使图书馆的角色发生了新的转变。在传统的学术信息交流系统中,图书馆一直扮演着信息资源的收藏者和传播者的中介角色,且这种中介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在开放存取环境下,用户通过互联网可以免费自由获取所需文献,而不受时间、地点、经济等条件的限制,开放存取以其自由、便捷等优势而备受读者青睐,使得越来越多原本只能依赖图书馆才能查找相关学术信息的用户,开始渐渐绕开图书馆。同时开放存取解决了目前所订电子资源的访问权限限制问题,使用户即使在所限定的IP范围外,也可自由获取所需文献,图书馆的地位被明显弱化。因此,高校图书馆要重新审视自身使命并进行角色的重新定位,承担起OA资源出版者和传播者的双重角色。
(二)对图书馆资源建设理念的影响
对用户免费无限制的使用以及共享是OA资源与传统资源的主要区别,对于图书馆来说,OA资源为图书馆资源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图书馆在使用OA资源时不用考虑传统资源使用时遇到的许可权限等问题,消除了学术信息资源存取过程中的障碍,图书馆可以不再依靠传统的出版等机构获取资源,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去获取用户需要的资源,这也是开放存取环境下图书馆资源观较重要的一点,图书馆的馆藏将从根据用户的潜在需求收集资料转化为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提供信息[4]。
(三)对图书馆服务方式的影响
传统图书馆以阵地服务为主,服务方式多是被动、单一和封闭的,由于受开馆时间、地点和文献复本等因素的制约,给读者利用图书馆带来很大不便,图书馆作为学术信息交流与传播的重要环节,主要侧重于文献的收藏,图书馆在传统服务中更多的是扮演“文献保管员”而不是“信息导航员”的角色,在开放存取环境下,读者借助网络可以自由获取所需信息,打破了传统“拥有”馆藏资源在提供服务时的限制,给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方式带来很大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如果墨守陈规,不做改变,势必会把读者推向其他服务领域。
(四)对资源建设经费的影响
商业出版机构对学术期刊的垄断以及图书馆的经济依赖性,使图书馆无法完全满足用户的愿望,学术图书馆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期刊采访费用一般占图书馆全年整体支出费用的10~15%左右,在2000年后,国内平均期刊价格涨幅约为86%,而高校图书馆期刊订购的涨幅比 20世纪 90年代同期只增加了 9%[5],期刊价格的上涨使一些图书馆放弃了一些资源的订阅,这严重影响了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及信息服务的开展,OA出版模式采取一种作者或机构付费,读者免费利用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期刊危机给图书馆带来的压力,可以节约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费用。
(五)对资源共享理念的影响
传统环境下,由于我国图书馆事业管理体制的条块分割,多头领导的多元化管理体制,造成了各图书馆之间各自为政的局面,共建共享意识淡薄,缺乏全局观念和合作精神。文献资源共享虽然在理论上深入人心,但在实际运作中却困难重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造成国家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各高校图书馆之间的文献信息资源配置极不平衡,开放存取使信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共享变成现实,它使传统环境下以馆际互借、合作编目、文献传递等形式开展的资源共享被无限制的扩大了,使馆与馆之间单向的、直线型的协作,发展成为多机构的、多项的、辐射型的协作与互补[6]。图书馆应积极参加开放存取活动,建设特色馆藏数据库,既为本馆读者服务,也为互联网上所有读者服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读者认知度
开放存取资源作为图书馆数字资源的一种有效补充,已经成为图书馆不可或缺的资源,且具有成本低、时效性强、易获取等优点,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科研工作者青睐。然而据调查,在我国,开放资源的开发利用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大部分读者知之甚少。作为以信息传播为己任的高校图书馆,应该承担起开放资源宣传者和推广者的角色,提高用户对开放资源的认知度,加强宣传和推广,充分利用图书馆的网站、网上留言簿、电子邮件等途径,通过举办各种讲座、培训班、加强推广和宣传,馆员作为开放资源的宣传者和推广者,应加强学习,广泛收集积累有关信息资源方面的资料,熟练掌握开放资源的分布情况及变化趋势,指导读者不仅成为开放资源的出版者,而且成为开放资源的使用者。
(二)加强开放存取资源的组织和揭示
开放存取资源处于一个分散状态,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图书馆都采取了各种措施对开放存取资源进行组织和揭示,大大丰富了馆藏资源,同时也为开放存取运动给予了诸多支持,但是各高校对开放存取资源的组织和揭示基本上上还处于各自为政的阶段,在资源类型、范围和揭示方式上都存在着很大差异,为便于用户利用,必须加强开放资源的组织和揭示。图书馆在自己的主页上将通过各种方式搜集到的开放资源的网址,较稳定的电子期刊的链接或引导,按本校学科设置开辟网上“开放资源”专栏,并建立相应链接,提供给用户使用,还可以直接把网上的开放存取期刊,开放存取图书作为馆藏信息资源编入本馆馆藏目录,图书馆主页不仅要成为引导读者利用本馆馆藏的窗口,更要成为介绍开放资源的窗口。如北京邮电大学就在其主页上设置了“免费学术信息资源”专栏,链接了开放获取一站式检索平台。
(三)实现开放存取资源与馆藏资源的有效整合
开放存取资源数量大、种类多、分布广、为提高开放资源利用率,便于用户检索,必须将分散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检索系统都有不同的检索界面,不同的使用方法,不同的身份认证和数据格式,用户无法一次获取各个数据的信息资源,这为开放资源与馆藏资源的整合造成了很大困难,目前国内比较先进的集成检索系统不仅可以在集成检索界面上同时检索各种网络数据资源,也可实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资源之间的动态链接,还可以与原文传递,馆际互借等服务进行整合。在这一方面,清华大学图书馆的《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传播共享平台“清华同方电子资源统一检索平台”和南京大学图书馆的“一站式检索系统”走出了成功的一步。利用这些统一的检索平台还可以将搜集到的开放存取资源与本馆的数字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多数据库同时检索,分数据库显示检索结果,从而使开放存取资源成为本馆的虚拟资源。
(四)制定统一的规划标准,共同建设开放资源
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各高校图书馆存在各自为政、盲目建设、重复劳动的局面,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随着开放资源的与日俱增,任何图书馆单靠自己的力量是很难完全收藏的,共建共享仍然是开放存取环境下信息资源建设的总体趋势,争取多方面的支持,使用统一的建设标准,依托一定的软件平台来共同建设开放资源。共建是共享的基础,共建一方面可避免重复投入,节约成本,同时也可以使开放资源得到广泛认可,共建共享的前提是建设特色资源数据库,综合自身情况,集中各自优势,形成特色资源,然后对其重组和导航,并通过网络与其他高校共享,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五)加强技术研发,推动资源建设
开放存取技术是制约开放资源开发利用的瓶颈,开放存取技术研究主要是加强以技术线路为主的研究,包括基于 OAI开放元数据机制,基于搜索引擎的开放存取机制,基于 WebService的开放存取机制等,目前国内图书馆仅停留在对开放资源的介绍、链接、开发和整合上,对开放存取技术的研究较少,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必须加大对开放资源的技术研发,从而使我国的开放资源建设迈上新台阶[7]。
(六)建立自己的OA仓储
OA仓储是推进 OA的一种好形式,图书馆要积极参与开放存取活动,就必须建立自己的OA仓储,高校图书馆应利用自身优势,搜集、组织、存储本校教师论文、科研报告、学术总结等分散存储的有价值的学术信息资源,建立适合本校师生阅览及科研需要的OA资源信息库,为广大师生提供真正的学术信息交流渠道和共享服务。鼓励本机构的科研人员利用开放存取资源,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标准的文档格式上传,并允许提供免费查询服务,同时对数字资源进行维护和更新,实现与其他数字仓库的互操作,OA仓储反应了本院校的教学科研成果和学术水平,同时也是对外交流的窗口,对于促进学术交流,提高本院校的学术声誉具有积极的作用。
(七)变革传统的服务方式
开放存取打破了传统“拥有”馆藏资源在提供服务时的限制,使用户特别是高校科研人员不再仅仅依赖于图书馆,图书馆的中介作用被弱化,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如果墨守陈规必然会把读者推向其他服务领域,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变革传统的服务方式,向个性化服务和主动推送服务转变,结合读者专业方向和个性特征去主动跟踪和分析用户的实际需求,利用知识发现和数据挖掘技术对开放存取资源进行深度研究和分析。在恰当的时机使用信息推送模式将信息传递给用户。另外在确保图书馆公益性服务的同时,积极利用开放存取资源深化科技查新、定题服务、科研检索等服务,进而促进图书馆服务能力和服务层次的深化。
(八)提高馆员素质
馆员素质也是影响信息资源建设的因素之一,目前开放存取资源的研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人还不了解,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作为开放资源的宣传者和推广者,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质能力,熟练掌握开放资源的分布情况,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技术,提升自己的信息加工处理能力,从而有效地指导帮助用户利用开放资源。
虽然开放存取的研究和推广在我国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开放资源的利用现状也不容乐观。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开放存取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已经对图书馆造成了冲击,特别是对信息资源建设提出了挑战。是挑战就有机遇,高校图书馆应抓住机遇,积极变革,创建一个真正服务于学术信息交流系统,拓展新的发展空间,重塑图书馆形象。
[1] 杨勇.开放存取与高校图书馆的应对策略[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8(1):45-46.
[2] 刘畅.开放存取期刊的影响力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8(12):9-12.
[3] 高冰洁,赵俊玲.国内外开放存取实践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1):68-72.
[4] 吴慰.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资源观[J].新世纪图书馆,2008(1):6-7.
[5] 孙波,黄颖.开放存取与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J].图书馆杂志,2009(5):27-29.
[6] 沈光亮.图书馆伦理原则研究[J].图书与情报,2008(5):34-38.
[7] 杨文珠.我国高校图书馆开放存取资源建设现状调查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9(7):56-59.
Abstract:Open access as a new information exchange mode is booming all over the world. In China, the research of open access is still in its early stage. University libraries should seize the opportunities to publicize and extend it actively. It needs to start with the following aspects of resource integr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esources sharing and service mode to strengthen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under open access environment and create information sharing space that can really serve the school exchanges.
Key words:open access; university library;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责任编校:耿春红英文校对:杨 敏)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 Construction Based on Open Access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WEI Hong-ju, WANG Shi-qiao
(Library, Hengshui University, Hengshui, Hebei 053000, China)
G250
A
1673-2065(2011)02-0086-04
2010-06-20
魏红菊(1971-),女,河北阜城人,衡水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王世乔(1974-),女,河北深州人,衡水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