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香清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融合配合调和
——关于文化建设科学发展的思考
蓝香清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科学发展是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文化建设科学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内容。文化建设科学发展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文化精神的融合发展;二是文化产业各门类的配合发展;三是文化体制的调和发展。
文化精神; 文化产业各门类; 文化体制建设
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与经济一体化的势头并未减弱。我国在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同时,“十二五”规划又首次提出将科学发展作为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提出。文化建设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它的科学发展是不容忽视的。在笔者看来,在新形势下,文化建设科学发展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文化精神的融合发展,即在保有民族精神的基础上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参与文化全球化;二是文化产业各门类的配合发展,即文化产业内部各门类积极配合,协调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三是文化体制的调和发展,即文化体制建设与政治体制建设、经济体制建设共同进步。
文化的多元化是全球化时代的特色,不同文化传统与信仰的差异造就了东西文化的激烈冲突。例如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欧美文化之间的对话与冲撞早已存在。从中西文化的三次会通,我们不难看出,隔绝与冲突并不是文化建设的真正途径。无论是“国粹主义”还是“全盘西化论”都只能导致文化衰亡,只有沟通与融合的滋养才能使文化结出硕果。
当然,笔者所指的文化沟通是在保有民族精神的基础之上的文化精神的融合。“如果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精神创造无法抑制的表达,那么差异的造就就同样是不可动摇,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压制它。”[1]6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雷纳托·鲁杰罗也指出:“把整合种的经济、民族与文明管理起来,使每一种都保持独有的身份和文化——这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我们这个时代作出的伟大承诺。”[1]4文化建设的科学发展需要文化的差异性与多样性,也需要文化精神的融合。文化精神是指在民族文化中居主导地位的思想与观念,它们为本民族人民所普遍认同,贯穿于民族历史之中。民族精神则是特定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凝结与整合。东方中国文化自先秦至明清两千多年的传统,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以道德教化为主要手段,形成了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群体认同与尚中贵和、自强不息为特征的基本精神。但是,以古希腊文明为源头的西方文化则以理性客观的科学精神,以开拓与求新的探求精神为基本特征。中西方个性迥异的民族文化精神引发了数次“文化论争”。在全球化语境下,进行保有民族精神的基础之上的文化精神的融合才是正确选择。我国文化建设的科学发展也应以此为重要手段,肯定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吸收和借鉴他国优秀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参与到文化全球化的时代潮流中去,努力构建多元一体的世界文化精神。
新世纪是文化经济时代,文化生产力的巨大作用展现无遗,它正在召唤着文化产业这条沉睡的巨龙恢复活力。文化产业作为文化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广播影视业、数字网络等各门类。文化产业内部各门类的配合发展是新全球化时代文化资源共享的重要条件,更是我国新时期文化建设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内部各门类配合发展的基础。“文化资源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成果及其转化。按历时性标准,文化资源可分为文化历史资源与文化现实资源。”[2]只有对文化历史性资源做充分性保护,对文化现实性资源充分利用才能使文化产业内部门类的发展有坚实的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便是将二者结合的最好例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道路与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紧密相连的。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哲学所实施的“泰山文化产业工程”是我国第一次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1999年以后,又对文化产业与知识经济的关系进行研究。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国文化产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国民经济与发展“十五”计划纲要》指出要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时至今日,“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指出将文化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这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对文化产业发展重视程度的加深。
在笔者看来,文化产业内部各门类的配合发展以经济的发展为物质前提。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国大地,我国社会主义面貌焕然一新,改革、发展、稳定的号角奏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快速发展的乐曲时也使文化产业有了物质基础。文化产业的配合发展科学技术是保证。文化产业是信息密集、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高新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推广与应用能够促进文化产业的网络化,能够促进文化产业空间的国际化。充分利用他国文化资源,优化与丰富我国文化产业各门类也是文化建设科学发展的内容。促进文化产业内部各门类的配合发展,建立合理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是推动文化建设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协调发展的重要一维,关系着国家的协调发展与全面兴盛,因此文化体制建设与政治体制建设、经济体制建设的和谐发展尤为重要。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障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的经济体制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但是,在我国集中文化体制改革,始于我们党的十六大以后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管理体制。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到目前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开展试点、积极探索;第二阶段,扩大试点、由点到面;第三阶段,加快推进、全面展开。在此过程中,我们力求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诚然,文化发展为经济发展“搭台”,为政治建设“供氧”。但是,文化体制建设与政治体制建设、经济体制建设和社会建设的不平衡性长期存在。文化市场微观主体的“二元结构”使得“四位一体”的建设目标更加难以实现。针对问题的存在,文化体制建设与政治体制建设、经济体制建设和社会建设的调合发展是尤为重要的。
文化的发生实质上与人的起源联系在一起,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都由文化表现出来并最终归结到了人类历史发展身上。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不断发展是对我们勇于面对过去历史的见证,也是我们在现在和将来改造世界过程的实践活动中的“指南针”。
[1]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吕庆华.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49.
G 123
A
1672-6219(2011)增刊-0140-02
2011-12-04
蓝香清,女,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