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加强法律文化建设探析

2011-08-15 00:52:09张宜勇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法律意识校园文化法治

张宜勇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铜川市分校,陕西 铜川 727031)

2011年是“六五”普法的第一年,高校作为普法的重要阵地,过去5年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绩。如“法律进学校”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强了学校师生员工的法律意识,更大范围内普及了法律知识,传播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践证明把学生作为普法的重点对象是符合时代法治精神要求的。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大学生要成为高素质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不仅要直接给学生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就业指导,使学生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应有较高的法律素养,这样才能真正成为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搞好职业院校的校园法律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使他们具有正确的法制观念和较强的法律意识,对于实现依法治国和人才培养目标有着重大战略意义,任务紧迫,影响深远。

一、校园法律文化建设的理论探讨

校园文化是由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组成的有机整体,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体系。它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对学校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均有着特殊的功能,是课堂教学、常规教育无法替代的。校园文化包括丰富的内容,而法律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法律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重要方面。所谓法律文化,是指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作用下,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所创造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或者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态度、价值、信念、心理、感情、习惯以及学说理论的复合有机体。其中,法律意识是法律文化重要因素,而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不可能自发形成,必须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条件有意识地进行培养。校园法律文化实际是国家法律文化的缩影,是带有浓厚儒家道德色彩的中国传统法文化和倡导法治理念的现代法文化的糅合,从而形成了具有多元价值要素的法文化特征。这使得校园法律文化建设呈多方位的进行,内容丰富全面。校园法律文化建设的重点应是创设一种立体的环境,来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使大学生这个群体对法律、法规、法律关系形成良好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内心的体验和外在行为。大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才能在走上工作岗位时很好地守法、用法、护法,从而担负起国家建设的历史重任。

从另一个层面讲,虽然任何文化都把实现人性的解放与约束作为关注点,但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特别需要学生的公共理性和自律意识。真正的公共理性并不是忽视、否定个体利益,而是主张个体在享受正当权益时应遵从群体契约。特别在倡导民主文化的今天,人性的解放与求善是人的全面现代化的表现。但人性的和谐发展源于在个性张扬的同时自觉为群体利益所约束,这也是公共理性的精髓所在。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停留在形式上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娱项目这个层面,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层面上树立学生对权利义务统一观的认同、对自身及对他人利益的关注。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学生过于注重自身利益,公共理性缺失,社会公益意识和个体利益意识关系处理不当。那么,探寻校园公共理性的切入点在哪里?在个体的内心自省方面,道德具有强大的理性人格,深深地根植于人的内心世界;在外部约束方面,具有国家强制性的法律通过权利与义务的明确界定来为个体的行为尺度圈定了准星,通过指引、强制作用,禁止人性中恶的因素的外显,并通过教育、预测和威慑作用达于内心,道德与法共同完成塑造完善个体的文化使命。因此在呼唤校园公共理性回归方面,需要发挥道德与法的双重作用,无论是道德规劝还是法律约束,都需要一种共同的支撑——法律文化。通过实行依法治校,丰富校园法律文化建设、加强法律课课堂教学的质与量等途径来强化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信仰。

目前我国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让人难以乐观。现代的学生个性张扬,注重自身利益,缺乏奉献精神,权利享受多于义务承担等等,具有冷漠自私、浮躁无序的文化特质。但是,盲目对法律的服从不是我们的目的,法治国家要求的是民众发自内心的对法律的尊崇与信仰。著名法学家伯尔曼有句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从服从到信仰,人们这种对法律态度的转变是法治社会最终形成的基本要求。在这种转变过程中,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法律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于良好的法律意识、法律文化观念能够为学校的教育活动创造自由、宽松、安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只有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深化普法教育,将法律知识寓于文化思想传播之中,从而把法律知识转化为法律意识、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变法律知识的单向灌输为润物细无声的文化熏陶和教育,真正使法律意识、法治理念融入每一个师生的内心,成为每个师生文化心理的一部分,成为大家共同的自觉意识和追求。

二、高职院校校园法律文化建设现状

由于高职院校的成立和建设的时间相对较短,工作重心过多停留在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张、学校的扩建上,其校园文化建设均显示出一定的滞后性。一些高职院校虽然开设了《法律基础》课程,也进行一定法制宣传教育,但在开展普法教育中存在重法律义务教育、轻法定权利教育,重实体法教育、轻程序法教育,重法律条文教育、轻法学基础理论教育的问题。在宣传、教育的形式上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大而空,不切实际。导致一些学生接受教育的效果不理想。严重影响了师生员工法治意识的确立和法律素质的提高,与贯彻依法治校方针的要求不相适应。在对学生的管理上停留在“只要学生不出乱子”的表面层次上。

学校心理环境相对落后,高职院校学生在同龄人中通常扮演的是“失败者”或“低端成功者”的角色,兼之面临家长的过高期望值和社会就业的过大压力等诸多因素,很多学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由于自卑心理及心理适应能力差,年轻气盛自控能力差,学校管理存在疏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贫困学生、家庭特殊学生的心理需要,导致部分大学生自我封闭、自我否定、怀疑人生。一些学生由于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心理异常程度越来越严重,一旦遇有契机,价值观发生混乱,很容易放任情绪,导致出现犯罪行为。加之一些院校周边环境不够理想,学生易与社会上的不良人士结交,学生法律意识比较淡漠,违纪和盗窃、抢劫、打架斗殴、寻衅滋事等校园犯罪案件时有发生。

与许多普通高校一样,部分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追求过于功利化。学校把所有工作都纳入量化管理,通过打分测评等方法来评定优劣,把一切管理手段和标准量化,把学生的一切行为都与分数挂钩,从而走向了教育的误区。最终导致以利益相诱惑的恶性竞争。这种恶性竞争很容易导致学生心理的失衡。与此同时,在开设课程方面,重视专业课,实践课。德育没有得到切实的加强,致使一些大学生在对物质享受的盲目追求中迷失了方向。

三、如何加强高职院校法律文化建设,营造法律文化氛围

营造良好的校园法律文化氛围不是纯粹的法律层面的事情,而应是一种多元的、多层次的、立体式的构建过程,它和一个学校的校园环境、制度建设、德育工作、教学工作等多方面因素紧密相连。

1.营造浓厚的法制宣传氛围,优化育人环境。优化育人环境,除了校园的环境建设处处体现出一种健康、和谐、文明、进取文化氛围外,还要不断强化学校领导和教职员工的法治观念。在教师队伍中做好《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校园伤害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校领导和教职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决定了他们既是法律的遵守者,也是法律的维护者,学校领导是否拥有较强的依法决策的意识和能力,教职员工否能够依法办事,都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学法、用法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在法制宣上,应突出宪法宣传教育,大力宣传国家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和国家活动基本原则等内容,牢固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的威严。充分利用简报、宣传栏、校园网、电子屏幕,以及张贴标语、悬挂条幅、展示宣传板、散发宣传资料等营造法制宣传的舆论氛围。为了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和平安校园建设,应加强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刑法宣传,加强学生防盗窃、防人身伤害、防诈骗抢劫教育,包括做好防火教育,确保学校不发生任何治安刑事责任事件。此外,还应围绕国家和地方新颁布的法律法规,进行法制宣传教育,确保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得到有效地贯彻落实。为了优化环境,高职院校保卫部门应根据周边环境的不同状况,在公安部门的支持下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扫除社会丑恶现象,净化学校周边环境,清除不良影响,使学生有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2.加强制度建设,改进管理作风,发挥校园制度文化的凝聚功能。校园制度文化是制度纪律、校训校规、规章制度、奖励惩罚等校园内一切制度形态的总和,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建设好民主、科学、进取、和谐的制度文化,等于搭好了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法律文化建设的“框架”。注重管理的作用。学校的制度和特有的道德标准,必须强调严格执行,不论是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再完美的规章,一旦得不到严格执行,制度所蕴涵的价值观,就如同腐草朽木。学校的管理,要是非分明,奖罚严明,公开透明,实事求是。制度原则面前公正、公平,形成优秀的校园法律文化就有了保证。

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管理人员也要改进工作作风,注意深入实际,重视调查研究,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切实解决学生的各种困难,及时发现并改善处理各种矛盾,不使问题成堆、矛盾激化。对思想政治问题,工作要耐心细致、入情入理。对有犯罪苗头学生的违法违纪行为要严肃处理,更要解决其思想症状,做到防微杜渐,防范其走向犯罪。

3.建立“德法并举”的校园文化建设机制。现代法治观念认为,法和优良的道德成分是一体的,对道德规则的遵守也意味着对法律规则的尊重。校园的文化设施和平时组织的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大都旨在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思想道德认识,法律意识培育完全可以融入其中,而不必进行单纯的法律知识宣讲活动。很多同学对社会风气持否定态度,且对执法机关能否严格执法、违法必究持怀疑态度,认为“权大于法”、“钱大于法”是普遍现象。不解决这些法律信仰危机,从根本上净化社会风气,树立法的最高权威,法律意识不可能真正深入人心,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国都将成为空谈。而周边环境或校园内部的涉法问题的解决同样可以起到宣讲的作用,比如组织学生参加典型案例的法庭审判旁听,让学生走出校门了解政执法部门人性执法等,其效果不是单纯的法律教育所能涵盖的。只有把法律意识培育活动潜移默化在日常的文化娱乐和道德认识活动中,把道德教化体现在具体的讲规则守法度的事例中,道德与法律互为依托,才能既增强学生对道德的亲切感,又提高了法律的亲和力。培养法律的实践与社会思维,深化对于法律的文化内涵理解。在此基础上构建的法律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

4.法律文化建设要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化”特点。职业技术院校的校园文化应融入更多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素质等因素。由于职业技术院校相对与其他院校而言,分工比较具体,特点较为突出,同一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大多从事某一特定行业。在对学生的法律文化教育方面,应该建立分类施教机制。因此,除了各专业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法律基础》课,学院做好《宪法》、《职业教育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外,还要针对学员的实际专业情况,搞好分类学习教育。学生应重点学习掌握与所要从事的职业和立身做人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打牢遵纪守法的思想基础。比如建工专业的学生可以适当选修《建筑法》,护理专业在教学计划中可安排《护理法律导论》等。

5.融教育性于娱乐性之中,将法制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中。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增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举办法制讲座、师生法律知识竞赛、有奖征文、法律沙龙、经典法律影视展,增设法制宣传栏、宣传刊,提高学法、知法、守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也可以让学生接受适当培训的基础上同相关部门联合,使学生能够有机会参与一些面向社会进行普法宣传或社区法律服务性工作,训练和提升学生的法律实践思维,通过活动提升学生对于法律精髓的把握。

[1]周天.新时期法制宣传工作应加大法制文化含量[J].中国司法,2006,(4).

[2]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雷连莉.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微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1).

[4]董先.对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06,(10).

[5]赵英杰.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20).

猜你喜欢
法律意识校园文化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宣传与法律意识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14
提高法律意识的实践与探索
卷宗(2016年1期)2016-03-21 14:52:21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1
论公民法律意识对纠纷解决策略选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