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勇
(红河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云南 蒙自 661100)
浅析儒学在越南兴盛的原因
杨 勇
(红河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云南 蒙自 661100)
中国和越南自古在文化和经济、政治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和交往。中国的儒学思想在汉代就已经传播到现在的越南,曾经对越南的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儒学传播到越南后,通过和佛教等思想斗争以后逐渐取得了正统思想的地位,并和本国的思想结合起来,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和发展,对越南的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儒学;越南;排佛;特性
《安南志略》记载“安南自古交通中国”[1]12。越南和中国自古山水相接,有着密切的交往,不论是在文化还是在其它领域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3世纪的时候,吸收了造纸技术,自汉代开始,孔教、道教和佛教逐渐输入到越南,如 《越南历史》记载“根据《牟子》一书的序言中说,大约在公元2世纪末我国已有一些人‘多为神仙辟谷长生之术’。”[2]98表明道教的思想在当时也传播到越南。特别是中国的儒学思想在传播到越南以后,对其社会生活及其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儒学传入越南以后,并不是立即成为安邦治国的思想,而是在经历了从统治者开始重视,儒学和佛教思想进行斗争及其自身的特性所决定之下所取得。更为重要的是,伴随着儒学在越南的传播、发展和繁荣,对儒学思想进行改造,和当地的思想文化结合起来,对儒学进行了本土化和民族化的改造。使之成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在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儒学和其它诸子百家一样,作为一支独立的思想和当时的其它诸子并列存在,其在社会地位上并没有独特的地方。到了汉武帝时代,董仲舒“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以后,把儒学制度化,从此以官方的姿态出现,随之而来的尊儒运动,在社会上掀起了儒学热潮,并对儒学进行积极的推广。当然当时岭南地区的三郡——南海、桂林、象郡地区也受到了中原文化的熏陶,特别是在独尊儒术的背景之下,儒学在这些地区得到迅速传播。
在秦末汉初,时任南海郡尉的赵佗在公元前204年,建立了地方割据政权——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在此期间,赵佗在南越国开始传播儒学思想,使南越国地区开始接触儒学,并在岭南地区建立学校,用儒家的诗书礼乐教化百姓。《安南志略》记载“赵佗王南越,稍以礼仪化其民……建立学校,尊仁依义。”[1]324即在赵佗统治时期开始把儒家的思想介绍到越南。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在当时儒家思想的传播是以汉字作为载体,在赵佗时期就推广汉语言文字,在以后的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越南一直把汉字作为自己的文字,在社会上广泛的运用汉字和汉语。这对中原思想的传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更有利于儒学思想的传播和推广。《越南历史》记述到:“自东汉以后。特别是公元2世纪末叶,汉族的士大夫到交趾的越来越多。儒家思想比过去更得到普遍传播。儒家的经典《论语》、《春秋》等书,在封建政权和士大夫开办的学校里普遍讲授。”[2]75-76从东汉的独尊儒术之后,儒学在越南地区得到前所未有的传播,并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当然,局限在当时的社会状况,儒学并没有在人民大众中得到广泛的传播,主要是集中在封建统治者内部。
在三国以后,儒家思想继续进行传播,中原文化和安南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有的中原学者和诗人移居安南,为中原文化在安南的传播和后来的文化繁荣做了充分的准备。在这期间出现了像士燮这样的以儒家思想治国安民的儒者。《大越史记全书》卷首记载了安南史学家黎嵩评价士燮:“士王习鲁国之风流,学问博洽,谦虚下士,化国俗以诗礼,淑人心以礼乐。”即士燮在交趾任职期间,以儒家的礼乐教化民众和陶冶心性。
隋唐以降,中原地区进入了战乱的局面,安南的丁部落迅速崛起,并在公元968年首次建立了独立的封建王朝,结束了“十二使君”的混战局面,统一了越南北方,建立丁朝,国号为大瞿越。开始凿城池、起宫殿、置百官、设六军,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封建君主制的国家。虽然以一个统一的国家出现,但是在前黎朝时期,儒学并没有得到重视,相反,崇扬佛教,甚至僧人涉入政治,例如当时的高僧洛顺、吴真流和万行等,不仅是高僧还是朝廷的重臣,在佛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同时担负起了使节的作用。到了李朝,这种局面有所改观,虽然把佛教立为国教,僧侣参政,甚至是皇帝也出家或参禅,并在佛学领域有着高深的造诣,李朝的一些皇帝(如太宗、圣宗、高宗、惠宗)都曾出过家,圣宗皇帝在越南创立了一个新的禅宗派:草堂派。在社会上,佛教仍占优势,僧侣们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李朝起,儒教在社会上开始有了地位。统治者开始重视儒学思想,并积极推行儒学,作为统治国家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进行积极的改革。
公元1070年,开始在全国修文庙,塑孔子、周公等像,开始注意兴办学校,推行科举,以造就人材,并为行政机构挑选得力官吏,李朝在京都设立文庙和开办国子监,1075年第一次举行考试挑选人才。这对人才的培养和发掘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同样对国家的安定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从此,开始扭转以佛教为中心的面貌,儒学开始以治国安邦的姿态出现,开始贯彻儒家的治国思想。
1225 年陈朝建立,陈朝在越南的历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论在政治、经济、军事还是在文化上均有巨大的发展。陈朝建立不久,儒学思想开始占据统治地位,开始排斥和攻击佛教思想。《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六记载“为士大夫者,非尧舜之道不陈前,非孔孟之道不著述”。这在客观上为儒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个良机。
陈朝“学习制度和科举制度有越来越有条理和正规化。国家在京城专门为贵族官吏的子弟成立国学院,随后扩大到儒士也可以入学。各路、府、州也逐渐设置了培养官吏的学校。除了公立学校之外,许多儒生还在农村里设立了私塾。科举条例和各种学位得到正式规定。”[2]249儒学不仅在官吏子弟中传播学习,同时在民间得到广泛的传播濡染,1247年陈朝增设了三魁的称号(状元、榜眼、探花)。1253年设立了国学院,开始讲习《四书》和《六经》。可以这样认为,从政府开始,兴起了学习儒学的思潮。在陈朝儒教逐渐取代了佛教的地位。出现了如朱文安等那样的儒者、思想家,他们开始创办私学,讲授儒家的思想。
然而,这才是为儒学取得统治地位而做一个准备,儒学还没有取得正式的统治地位,儒学在越南取得正统的统治地位是在黎朝。“到了黎朝,儒教取得了统治地位,成为封建制度的正统的思想体系。从此封建政权以儒教作为建国治民的典范,作为建立各种政治和社会制度的金科玉律。”[2]323
儒学在越南取得统治地位是伴随着对佛教和道教的限制之下而产生的,“黎朝对佛教和道教采取和限制的政策。”[2]325同时开始兴儒尊孔,上到皇帝重视,下到平民百姓都学习儒学。如黎圣宗就喜爱儒学,把儒家的经典作为统治国家和安民的基本国策。重视推行儒家的“忠”、“孝”、“仁”等思想,甚至在1470年下令全国推行三年丧葬之礼,这对改善礼仪,提高民风教化有着重要的作用。黎朝还非常重视科举制度,史书上记载“黎朝的教育和科举制度比以前有所扩大。在原则上不分贫富和贵贱,甚至平民的子弟都可以去上学校和参加科举考试。”[2]326
从后黎开始到阮朝中期的四百年间是儒学在越南的兴盛时期,然而,从阮朝中期开始儒学开始衰落。其衰落的原因诸多,学者归纳为以下几点,儒学在越南的衰落是伴随着越南被法国的殖民地过程而产生,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学失去了其社会基础,同时受到了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猛烈冲击,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思想观念被西方的思想观念所代替;另一方面,法国殖民者的压制儒学的传播和发展,汉字和喃字被拉丁文所取代,使儒学失去了传播的载体,科举制度的废除等都加速了儒学在越南的衰落。[3]179总之,儒学在越南的衰落是伴随着越南的殖民地化过程而发生的,在受到西方国家思想的影响之下,使儒学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土壤。
儒学从汉代开始传入越南到后黎时期取得正统的地位,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到后来对儒学进行本土化和民族化的改造,成为越南民族精神的一个构成部分。 儒学能够在越南取得正统地位究其原因,具有多方面,最重要的是由于统治者的重视、同佛教的斗争和儒学自身的特性所决定。
首先,统治者的重视。在秦汉时期的南海郡尉赵佗就重视儒学的社会功能,通过提倡和传播儒学来维护社会安定和教化。从公元968年首次建立了独立的封建王朝,封建统治者开始注重儒学的教化和安民治国的作用。从李朝起,儒学在社会上开始有了地位。统治者开始重视儒学思想,并积极推行儒学之道作为全国人民的主要意识形态,如李圣宗下诏修文庙,塑孔子、周公、七十二贤像,一年四季祭祀,崇敬似神。同时,为了传播儒学和宗教经典,还派遣学者到宋朝取古籍等。[4]304开始注意兴办学校,推行科举,造就人材。
在陈朝时期陈太宗准设私学讲授孔孟之道,设国子院讲习《四书》、《六经》。同过提倡儒学,培养一批知识分子,对陈朝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到陈太宗时期,儒者已经参与政治,不断发掘人才,“在一百七十五年的统治中,陈朝只开科十一此,取士三百六十四人。”[4]326
黎朝对佛教和道教采取和限制的政策,同时开始兴儒尊孔,上到皇帝重视,下到平民百姓都学习儒学。出现了像黎圣宗这样尊崇儒学的皇帝,把儒家作为统治国家和安民的基本国策,推行儒家的“忠”、“孝”、“仁”思想。这对黎朝末期的世风低下,民俗衰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儒学在越南的兴盛是和统治者的提倡和支持分不开的。正是由于统治者的重视儒学,对社会的安定发展和繁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其次,同佛教的斗争。越南的佛教是在中国隋唐时期传入的,隋唐时期的禅宗两派思想传入到越南。[4]257佛教的思想曾经在越南占据过统治地位,有段时间把佛教立为国教,其地位远远超过儒学。例如在前黎朝时期,僧人涉入政治,出现亦僧亦官的局面,诸如高僧洛顺、吴真流和万行等,不仅是高僧还是朝廷的重臣。
李朝是佛教在越南最兴盛的阶段,京城和全国其他地区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寺庙和寺塔。公元1031年,朝廷其他地区出钱建筑了九百五十座寺庙和凉亭,出现了报天塔、章山塔、琼林寺的米勒佛像等。李朝的一些皇帝(如太宗、圣宗、高宗、惠宗)都曾出过家。圣宗皇帝在越南创立了一个新的禅宗派:草堂派。[2]179-180《大越史记全书》云:“百姓大半为僧,国内到处皆寺。”李朝时期,佛教、道教、儒教同时发展和相互渗透。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时的越南,佛教文化思想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如,出现了诗与禅的融合,用艺术的手段来表现佛教的哲理。[4]273
佛教的产生由于其具有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其出世的思想能够让人得到精神和心灵上的满足,在统治者的推行和佛教自身的特质的共同作用下兴起佛教的热。然而,佛教和儒学比较起来,其最大限度只能在文化这个层面得到繁荣,其终没有办法从政治方面的安邦治国角度出现。正如,佛教在中国也受到皇帝的重视,但是在治理国家和教化上还是以儒家姿态出现,而佛教其功能作用只有在陶冶个人心灵、文化层次和学术上发挥。在中国哲学史上,隋唐以后的大力崇尚佛教思想,而到了宋初时,已有儒者对佛教进行排斥,而宋明儒学的出现,其背景就是在排佛的基础上对先秦儒学赋予生命。正如宋儒张载所云:“懵者略知体虚空为性,不知本天道为用”、“彼语寂灭者往而不反。”[5]对佛教的批评,说佛只知道讲空,而不知立天道,使天道泯灭,是懵者。
到陈朝,儒学思想开始占据统治地位并开始排斥和攻击佛教思想。出现了像张汉超、黎括、黎文休等开始攻击佛教——只重来世,不重现实,只劝人出家为僧,不参与政事。[4]324开始注重儒学,并把儒学积极推行到政治上。注重儒学的“事功”一面。出现了重视孔孟之学,赞扬尧舜之道,如《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六云:“为士大夫者,非尧舜之道不陈前,非孔孟之道不著述。”
在同佛家的斗争中,儒者首先站出来进行自觉的排佛,到了黎朝时期,黎朝的国君开始排佛,甚至镇压佛教,把佛教列为社会最下层,强令僧侣还俗等。[4]439
从其中可以看出,在这一过程中,儒学和佛教曾经进行过斗争,而儒学正统地位的取得就是在不断的排佛的过程中逐渐确立起来的。而儒学和佛教之间进行的斗争是由于儒学其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再次,由于儒学本身的特性所决定。儒学出现其根本目的要对社会苍生负责任,其宗旨是治国、安民、推行社会教化,这是儒学能够力排诸子而跻身于政治之中的一个根本原因。自从儒学产生以来,其要求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和对社会的负责,以“内圣外王”作为其宗旨,通过“立”和“达”来自我实现和对他人的实现,用伦理思想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手段,用“仁”、“义”、“礼”、“智”、“信”作为个人的立身之本。在政治上儒者以“三代”作为其理想的社会,追求王道社会,而在治国上则是提倡“仁政”,以德治国。儒学的这种特性是其它诸子尚不能达到之处,所以,在封建社会不论其它思想如何的兴盛,甚或政府的打击,其最终还是以治国的姿态出现。儒学在越南的传播,其历史悠久,大量知识分子之间的来往,其继承了儒学的核心部分,加上封建政权统治的需要,儒学取得了正统的地位。
总之,儒学在越南从传播到取得正统地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究其原因,有外在的,也有内在。从外在方面而言,是由于统治者为了适应对社会的统治,出自于安邦治国的需要进行扶植;从内在方面而言,则是由于儒学自身所具备的特性决定的。
[1]黎崱.海外纪事[M].安南太略.北京:中华书局,2000.
[2]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越南历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3]刘宗贤,蔡德贵.当代东方儒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郭振铎,张笑梅.越南通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张载.正蒙•太和篇[O].
Discuss on the Cause about Confucianism Flourishing in the Vietnam
YANG Yo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the Hong he University Mengzi 661100)
It has the Close filiation and association about economy and politic between china and Vietnam. The Confucianism has be propagated to the Vietnam on Han dynasty, it produced important influence in the Vietnam after Confucianism has been propagated to the Vietnam, the Confucianism was a orthodox thought in the ancient- Vietnam by the struggle against Buddhism and other thought , then absorbed and promoted the Confucianism. It has the significant influence for the Vietnam.
Confucianism; Viet Nam; against Buddhism; performance
B2
A
1008-9128(2011)03-0034-03
2011-02-26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09Y0417)
杨勇(1979-),男,云南景东人,哲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责任编辑 张灿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