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切入点的文章学基础及其应用

2011-08-15 00:47
贺州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文眼切入点知识点

付 煜

(贺州学院 中文系,广西 贺州 542899)

文本解读切入点的文章学基础及其应用

付 煜

(贺州学院 中文系,广西 贺州 542899)

文章学对文章的源流、内容、形式等方面有不断深入的研究,以这些研究成果为基础,选择有关文章内容或形式方面的知识点作为切入点来解读各类文本,有利于我们透彻地理解文本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这种选点切入式的文本解读能使读者对文本常读常新,从而促进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

文本解读;文章学;切入点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最难的地方就在于引导学生独到地解读文本。文本解读平淡,则阅读教学效果事倍功半;文本解读深入,则阅读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于漪、魏书生、宁鸿彬、洪镇涛等语文教育家上阅读教学课时总能引人入胜,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他们能够独出心裁的解读文本。

解读文本要善于选择切入点,这是许多学者都认同的。童庆炳教授在《文学理论教程》说过,文本的内涵十分丰富,文本的语言、结构、表现手法、格调风貌等,也都丰富而复杂。所以,他特别指出:“在具体的批评实践操作中,由于文学作品的多信息特性,可关注的信息点很多,因此需要选点切入,连线生发,说清说透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1]376。当然选择文本解读切入点的方法很多,其中,以文章学为基础选择切入点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一、文本解读切入点的文章学基础

“文章”形成的历史很久远,在先秦就有关于“文”、“章”的论述。晋代挚虞在《文章流别论》里说:“文章者,所以宣上下之象,明人伦之序,穷理尽性,以究万物之宜者也。”到了魏晋六朝时期,出现了许多关于文章理论的专论、专著,如曹丕的《典论·论文》等。自“五四”运动以来,文章与文学这两个概念一直被混淆在一起,有文章包容文学说,也有文学包容文章说。目前,学界认为文章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文章包括文学作品[2]2,狭义文章指“非文学的文章,就是普通文”[3]56。由于中学教材的选文包括了普通文和文学作品,故本文所说文章取其广义。

文章学作为一门学科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1907年出版的《国粹学报》刊登的《国粹学堂学科预算表》中设有“文章学”一科。其后田北湖的《论文章源流》、刘师培的《文章源始》、章炳麟的《文学总略》等是这方面的论文力作,夏丐尊、叶圣陶的《文心》、施畸的《中国文体论》是这方面的专著[4]12。当代曾祥芹的《文章学与语文教育》等都是专门研究文章学的专著。这些研究成果对我们选择文本解读的切入点很有指导意义。

在基础教育语文文本解读中,到底怎样具体利用文章学基础理论进行切入式文本解读呢?曾祥芹说“文章学是研究文章及其写读、教育规律的一门独立学科”[5]6。实际上,基础教育语文文本解读的文章学切入点就是文章学的知识点。也就是说,从这些文章学的知识点切入,我们可以“连线生发”、层层深入地分析文本。当然,文章学的知识点很多,但在基础教育语文文本解读中,常用的文章学知识点主要是文章写作知识点,包括写作内容和写作形式方面的知识。写作内容的知识指主题、题材、人物、环境、情节等;写作形式的知识指体裁、结构、表现手法,写作技巧等,也即是说,这些内容和形式的知识都可以作为我们进行文本解读的切入点。我们可以从语言层面入手,展开对文本语言修辞学意义的评价;可以从结构入手,展开对文本有序性和功能效果的分析;可以从情节入手,判断文本的真实性和表达意向;可以从人物心理入手,探讨作者深层次的创作心理,等等,不一而足。

二、文本解读的文章学切入点应用

上文论述过,有关文章内容和形式的任何知识都可以作为我们进行文本解读的切入点。但针对一篇具体课文,我们选择切入点就要根据文本的实际。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较多,我们可以把“理解典故”作为此文解读的切入点;朱庆余的《闺意上张水部》和张籍的《酬朱庆余》突出地运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可以把理解“比喻”作为解读切入点;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说明文特征十分明显,可以以“说明顺序”或“说明方法”为解读切入点;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情节跌宕起伏,可以从情节入手来解读文本;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主人公悲剧有心理因素的影响,可以把哈姆雷特潜意识“情结”作为解读切入点。本文试从主题、题材、文眼、巧合等知识点举例说明如何选点切入来解读文本。

(一)以主题为切入点解读剧本

剧本是供戏剧演出时用的“脚本”,是与诗歌、散文、小说相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其特点就是以人物台词为手段,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主题也叫主题思想,是作者通过客观的材料和主观的阐释所表达的基本思想,它是文章的灵魂,统帅着文章的材料取舍、结构安排、语言运用等要素,因此,以主题为切入点来解读剧本,可以收到高屋建瓴、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关汉卿的剧本《窦娥冤》,窦娥的悲剧性格及其演变揭示了怎样的主题?“叩两端而知之”,从起点看,窦娥是一个悲苦柔弱的女子,三岁丧母、七岁别父,卖作童养媳到守寡,孤苦无助。她的人生哲学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忍苦今生修来世”,因此,在她的思想里没有反抗的意识,但是,面对强势欺凌,她终被逼上梁山,从而奋起抗争。在家庭,她与歹徒暴力斗;在公堂,她与官场老爷斗;在法场,她咒天骂地;到了望乡台,她成为反抗的鬼魂,最终雪冤。与歹徒暴力斗揭示了流氓恶棍横行霸道;与官场老爷斗揭示了国家机器已经腐朽;骂天地斗则揭示了封建制度黑暗。由于元代皇帝虔敬天地,笃信君权神授,而窦娥竟敢骂天,所以,“骂天”代表着窦娥的反抗斗争指向了最高统治者 ——皇帝,指向了专制黑暗的社会制度。而且这种反抗不仅直面现实,还带有普遍性 ——“都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阴县”,“如今”一词就揭示了元朝吏治黑暗的普遍性,是关汉卿写此剧本的着眼点。

(二)以题材为切入点解读诗歌

诗歌是一种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其特征是题材广泛、语言凝练、结构跳跃、富有韵律感等。它用意象说话,可用比兴、象征、通感等多种表现手法表现内容。题材是在素材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写到文章里的一组完整的生活材料,是不可再分的[6]74。以诗歌的题材为切入点解读诗歌的主题及反映的情感是切实可行的。如,杜甫的七律《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这首诗歌题材反映的是杜甫值锦江水上涨后的所观所感,属于业余生活题材,对这个题材,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清朝诗人查慎行说:“此篇借题以寓作诗之法,观起结可知。”意思是说这首诗是在谈论诗歌创作,起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指锤炼语言要精益求精,结句“令渠述作与同游”是结伴游玩作诗,自得其乐,而且,花开鸟鸣、凭槛垂钓、浮槎当舟等自然景物、日常生活皆可信手拈来,随意成诗。另一种解读是认为这首诗是在抒写人生感悟,因为题材所写是观水涨有感,“水如海势”,则触景生情,联想自己流落寄居,感慨万端,就借诗歌创作谈人生不平事,首联一个“性”字是说自己做人像作诗一样执着追求事业,颔联是说年岁已高,事业难成,不必再“溅泪”“惊心”了,得过且过即“浑漫与”罢了,颈联与尾联是说既然内心已经得到解脱,就付出行动,浮舟垂钓、寄情山水,不再过问世事。当然,对于忧国爱民的杜甫来说,这只是一时的激愤语而已。

(三)以文眼为切入点解读散文

散文是一种选材自由但主题却非常集中的文学体裁。散文的特征就是“散”,“因景生情,随事起感”,所以,它题材广泛、结构自由,但形散神聚,情感真切。在自由而凝练的散文中,往往有统帅全文的“文眼”。文眼就是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或段。清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可谓文眼者也”[7]40。这个“指”就是文眼,文眼在文章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能使文章主题鲜明、选材得当、布局合理。所以,以文眼为切入点解读散文,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如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的《逍遥游》(节选“北冥有鱼 ……圣人无名”),因选材太“散”,故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如果我们以文眼“小大之辩”为解读突破口切入文本,则能帮助学生理清头绪,减小理解难度。何谓“辩”?不是分辨,是区别之意。何谓“小”、何谓“大”?具体而言,“小”指的是蜩、学鸠、斥晏鸟、朝菌、蟪蛄及征一国者等,“大”指的是鲲、鹏、冥灵、大椿及无所待者(至人、神人、圣人)。“小”与“大”是什么关系呢?揣摩“三笑”(蜩与学鸠笑鹏、斥晏鸟笑鹏、宋荣子笑征一国者)可以理解,庄子崇“大”抑“小”、“以大为通,以小为陋”,正如文本中所言:“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必崇“大”抑“小”,只要是在适合自己的平台,“大”“小”都可以到达自己的逍遥,即“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8]1换句话说,无论“小”与“大”,皆可以追求到自己的幸福与自由。

(四)以巧合为切入点解读小说

小说是通过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小说反映生活要用一定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运用语言表现内容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对这些方法的熟练运用就形成了写作的技能技巧。创作小说常用的技巧有白描、烘托、伏笔、照应、悬念、巧合、误会和实写与虚写等,其中,巧合就是一种较高级的写作技法,作者在行文中采用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事件来推动情节发展,“巧”得新颖,“合”得别致。

如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成功地运用了“巧合”的写作技巧而驰名中外。首先是情节的巧合,圣诞节前夕,妻子卖发买表链,丈夫卖表买发梳,以作为节日的互赠礼物;其次,作者用明、暗“双线”来写巧合的情节,明线是卖发买表链,暗线是卖表买发梳。明线精细详尽地刻画了德拉买礼物前的复杂矛盾心理,暗线则惜墨如金,双线的重合即故事的巧合;第三,“巧合”故事里高扬着人性美的真情,这是奉献自己的“心爱长发”或“传家宝”的无私奉献的真情,这是成就妻子的美丽或丈夫的尊严的成人之美的真情,这是一辈子总为别人着想的超凡脱俗的真情,这些真情在“巧合”里徐徐流露又跌宕起伏,一倍增其真情。

以上只是从主题、题材、文眼、巧合等写作知识角度列举的文本切入式解读的例子。当然,就文本而言,文本不单指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类的文学文本,还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多种类型的普通文文本;就文章学知识点而言,也不单指常用的文章写作知识,还有文章本质、文章原理、文章审美、文章功能等多方面的知识点。单就文章写作技巧而言,除了“文眼”、“巧合”以外 ,还有线索、悬念、伏笔、陡转、误会等数十种写作技巧。由此可见,从文章学基础理论出发,“切入点”可谓层出不穷。而“切入点”的丰富性,正体现了文本切入式解读常读常新、百读不厌的生命力。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陈亚丽.文章学基础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张会恩,曾祥芹.文章学教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5]曾祥芹.文章学与语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6]管金麟.文章写作原理(上册)[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

[7]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8]郭庆藩.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

The Writings-ology Found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of Breakthrough Point in Interpreting Text

FU Yu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ezhou University,Hezhou Guangxi 542899)

We have been studying the origin,contents and forms in writings.Basing on the results of these studies,we select a breakthrough point to understand the various texts.It is helpful for us to understand one or several aspects of texts.In the background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breakthrough point in interpreting texts can make readers understand the texts thoroughly,so as to improve the reading teaching efficiency in Chinese class.

Interpreting Text;Writings-ology;Breakthrough Point

G642.4

A

1673-8861(2011)04-0104-03

2011-09-28

付煜(1969-)男,湖北襄樊人,贺州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语文教学论。

“广西高等学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项目(项目编号:0836)。

猜你喜欢
文眼切入点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乡村小学中段阅读教学中“文眼”统领作用发挥探究
抓住文眼,让文本解读更有效
解答“文眼”鉴赏类试题“六看”“三步”法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关于G20 的知识点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